军旅人生丨“蓝盔天使”周娟:在维和战场书写别样芳华
来源:央广军事·中国军号
周娟,湖北当阳人,现任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从军22年来,她在坚守临床护理一线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三次主动请缨,远赴非洲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以医者仁心,传递无疆大爱,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医疗战备先进个人”、“四有”优秀军官,荣立三等功2次。(记者:袁萌婷 汪学潮 刘宾 播音:朱江 徐佳慧)
远赴异国他乡 向战而行
在遥远的西非马里,中国第十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护士周娟是维和人员和当地民众心中公认的“蓝盔天使”。今年3月,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专门派出宣传官,拍摄制作了短视频“中国维和护士周娟的一天”,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后持续“走红”。4月1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在安理会马里问题公开会上发言时,还提到了周娟的故事。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这位三次主动请缨,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女军人。
周娟:可能因为曾经参加过三次维和任务,有着更丰富的经验,队里就推荐我为“形象大使”,还代表大家参加了联马团组织的“联合国日”庆祝、妇女节文化之夜义务诊疗、人道主义捐赠等多项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蓝盔天使”的良好形象。能够作为一个标杆,激励更多的同志投身到维和这项工作中,我觉得特别值。
周娟出生在鄂西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红色当阳”,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从军报国成为她心中的梦想。2000年12月,还是大一新生的她毅然决定参军入伍。在绿色军营周娟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2002年成功考上军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当护士。
周娟:我从小就特别向往能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2000年12月的时候坚持要当兵,入伍后就报考了军校。当时觉得医护人员能够救死扶伤,挺适合自己的。
2013年5月,周娟所在医院首次受命抽组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当时,南苏丹正式宣布独立不到两年,局势动荡,物资匮乏,蚊虫肆虐,传染病多发,维和任务的繁重和危险性不言而喻。周娟第一时间递交了维和申请,亲友们都劝她要慎重,但周娟坚定地说,作为军人,有机会就应该上战场,否则人生就会留下遗憾。
周娟: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我觉得很神圣、很伟大也很自豪。当时就报名参加了,报名的人很多,100多个护士竞争,最后只需要5个人,要求很高,挺不容易的。
三个月的维和集训,不仅要过护理技能和体能训练关,还要通过语言考核。第一次英语口语摸底时,教官发现周娟说英语带有地方口音,担心出国维和会有交流障碍,便把她列入了备选队员名单,这让一贯优秀的周娟遭遇了本领恐慌。
周娟:我压力很大,我们当时在一个大山里面集训,我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在那读,当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体能训练是每天早晚都运动,我还会早起一个小时,集训期间,每天跑个5公里,做60个俯卧撑,50个仰卧起坐,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床上还练练腹肌,经过几个月的坚持,后来成了我们队里的“体能小达人”。
凭着只争朝夕的拼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周娟如愿成为中国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的一员。2013年7月,周娟和战友们走出国门,远赴地处非洲东北部的南苏丹。周娟坦言,尽管事先做足了心理建设,但当他们真正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要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持续的高温酷热和超负荷的工作节奏时,她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周娟:去了以后特别不适应,天气炎热,温度在50摄氏度以上,生活上也跟国内的差距很大。南苏丹传染病很多,特别是疟疾,都怕蚊虫叮咬,这么热的天,捂着穿了一层又一层,也不敢脱。在南苏丹蟑螂也很多,到处爬的都是,吃着饭一口没注意,再低头一看,蟑螂掉到碗里去了。
说起曾经在南苏丹经历的艰难与辛苦,周娟历历在目,但回忆起当时和战友们到任务区学校捐赠物资,孩子们喜出望外,欢呼雀跃的场景时,周娟的言语间满是温情和怀念。她动情地说,那些孩子让她更真切地领悟到在“危险的维和任务区”托举起一片和平的天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周娟:孩子们看到我们来,满眼期待,想跟我们拉手、跟我们接近。他们都特别瘦,衣服上全是大窟窿,也没有修补,还光着脚丫,有很多孩子脸上脏兮兮的,让人看着特别心疼。当时口袋里装了几块糖,一拿出来孩子们就齐刷刷地伸出手来,还没吃呢已经乐开了花。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这里执行维和任务,维护和平,让孩子们在这里安心学习,让他们各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南苏丹期间,周娟凭借过硬的护理技能、热情温暖的性格和一口流利的英语,赢得了各国维和官兵和当地军民的赞誉。2017年5月,周娟再次主动申请参加中国第五批赴马里维和任务。西非马里相对东非南苏丹来说,环境更艰苦,任务更繁重、更危险,那里恐怖袭击频发,安全形势严峻,特别是一次批量战伤救治,让周娟至今记忆犹新。
周娟:人一个接一个地运进来,全身都是血,皮肤上还能够看到一些没有打进去的弹片。真见了还挺吓人的,但我很快就镇定下来,当时情况容不得你多想,看到伤员在那痛苦,我们必须要冲到前面,进行紧急救护和心理安慰。
那次批量伤员救护任务一直持续到傍晚,一整天滴水未进的周娟始终奋战在救治一线,被队友们称赞为“战伤救护急先锋”。周娟告诉记者,只有平时过得硬,关键时刻才能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带着“军人就是要冲锋在前”的信念,2022年8月,40岁的周娟再次出征马里,开启了军旅生涯中第三次国际维和的征程。
周娟:马里应该算环境最恶劣、局势最紧张、条件最艰苦的任务区。我觉得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需要我,需要像我这样的人。
医者仁心,传递无疆大爱
十年间三次远赴异国他乡维和,周娟的年龄在增加,白发在增多,但她对工作的热情、对患者的关爱始终如初。2022年9月4日,一名维和友军战士突发消化道出血,病情危重,送到中国二级医院后,周娟立即协助气管插管、建立双通道补液及输血,抢救中多次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急救,硬是把几次出现心跳骤停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她的敬业和专业得到了驻马里维和官兵的高度评价。
周娟:我也经常去看他,当他疼痛缓解一些时一下认出了我,特别激动,特别兴奋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他还用不熟练的英语说中国军人真棒!我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工作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认可,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有给咱中国人丢脸。
在采访中,隔着千山万水通过电话线记者隐约听到了鸟叫声。周娟很兴奋地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到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在院子里亲手种下一棵小树苗,五年多时光流转,如今这棵树已经长出了粗壮的枝干和繁茂的绿叶,每天清晨都有小鸟在树枝上鸣叫。
周娟:现在可以在大树下乘凉了,小鸟也来安家了。听听,听到了吗?我觉得特别兴奋,也很惊喜。以前板房前是光秃秃的,一点阴凉都没有,也没有鸟,这次来马里,听到有鸟叫声,让我觉得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这些树长得这么高,现在都盖过房顶了。要知道马里这边种一棵树很难成活的,因为天气太热了,现在看着这些树慢慢长大,常常觉得树都能种活,人还能坚持不了吗?我相信马里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周娟很欣慰地说,她相信这棵根植在马里的“和平树”,将会向阳生长,陪伴着一批又一批英勇顽强的中国“蓝盔天使”,在国际维和战场精彩绽放。而她和战友们也会珍惜在马里维和的时光,继续保卫和平、守护健康,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展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周娟: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执行维和任务了,我将时刻带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在国际舞台上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救死扶伤,展示中国军人、展示“蓝盔天使”的风采,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央广军事·中国军号出品)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