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世界著名的金融危机,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历史有重演的特性,它会一直持续到教训被人领悟为止。”之前介绍郁金香危机部分朋友讽刺说我不如跟大家讲讲盘古开天的故事,讲述这些金融危机,是希望大家以史为镜,了解现在的宏观形势,每个人看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今天向大家介绍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的发展,不仅推动社会的发展,也是维护现代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货币战争》中介绍过,世界由金融之手所掌控,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金融业已经影响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催生泡沫,一个国家金融泡沫的破灭可以颠覆这个国家甚至世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危机发生的过程
16世纪初英国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欠下的大笔债务,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与爱德华·哈利(1664年-1735年)讨论一个构想,让国家向某些企业授予权力垄断某地区的贸易,然后再从那些公司获取部份利润,以便让政府偿还债务。这个构思很快就引起爱德华·哈利的兄长,即时任财务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罗伯特·哈利(后为牛津伯爵)的兴趣。
1711年,在牛津伯爵的倡议下,南海公司透过国会法案成立,并从政府获得权力垄断英国对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岛地区的贸易,而这两个地区在当时被坊间视为商机无限,因此哈利对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夸耀地称之为"牛津伯爵的杰作"。除罗伯特·哈利外,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组成。为了吸引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游说他们若购买为数达1,000万英镑的国债,政府就会向他们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额外每年提供8,000英镑,以作回报。由于涉及开支庞大,政府当时更要求国会将酒、醋及烟草等货品的部份税收收益预留,以用于支付每年高达600,000英镑的利息。公司成立后,总部位于伦敦针线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董事局总裁由牛津伯爵出任,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约翰·布伦特爵士(Sir John Blunt,1665年-1733年)等人。
1713年,英、西签订《乌得勒支和约》,标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步向终结。在和约中,西班牙准许英国垄断对西班牙美洲地区的奴隶贸易,而专营权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隶贸易在当时被视为很赚钱的行业,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好。有关和约的签订被当时托利党政府视为一大胜利,因为南海公司成功为政府有效融资,并与由辉格党控制的英格兰银行抗衡。
1716年,南海公司进一步从奴隶贸易中取得优惠待遇。
1717年,南海公司向政府多买额外200万英镑的公债。
1718年,西班牙与英国等国交恶,并爆发四国同盟战争,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来。可是,公司却仍然强调前景明朗,并在1718年邀请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总裁。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国债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南海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哈里·耶尔不断向市场散布“在墨西哥、秘鲁一带发现巨大金银矿藏”、“金银财宝就要源源不断运回英国”之类的虚假而美妙的信息,投资者们都相信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甘康普瓦大街上,各种传言不胫而走,海市蜃楼般的投资前景终于唤起了民众的投资热情,开始争先恐后地抢购南海公司发行的股票认购证。
为了取得更多的现金和融通债务,南海公司分别于1720年4月14日、4月29日、6月17日分三次向公众提供股票预约认购,总共发行了87500股。南海公司还承诺所有持有国债的人都可以把尚未兑换的国债年金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对于持有英国国债的人来说,与其按照国债的面值领取固定的年金,还不如转换成南海公司价格不断飞涨的股票,结果有52%的短期年金和64%的长期年金被转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这些举动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投机大开了方便之门,使其轻而易举地从中筹集到了一大笔资金。而其支配这笔钱的第一个用途,就是兑现自己的诺言,向与此事有关的贵族、议员和官员们提供了大约200万英镑的贿金。许多英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大员与南海公司相互勾结,疯狂牟利。先后有542位议员、250位贵族卷入了股票交易。议员持有的股份总额为110万英镑,贵族持有的股份总额为54.8万英镑。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一个快速膨胀的股市于是形成了。
票面价值100英镑的股票,3月初即达到200英镑,月末即超过了400英镑。4月初,在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的冲击下,迅速飙升到每股900英镑,进而又疯涨到1050英镑。然而,当时无论官方还是市场,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做出的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牛顿爵士也是“南海泡沫”事件的受害者。他在第一次进场时买进了7000镑,小赚7000镑;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大亏2万镑,损失惨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禁叹道:我能计算天体运行,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南海泡沫"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南海泡沫危机发生的原因
1720年,“泡沫法案”的通过,拉下了南海泡沫事件的帷幕,英国为何在股份公司的发展道路上陷入迷途,促使了这场影响英国金融市场上百年的危机发生。
(1)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致富之图,不过如水中月、镜中花般虚无缥缈,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
A股其实也有很多的公司非常的擅长讲故事,把一个遥不可及的预期摆在大家的眼前,仅仅只是为了短期的市场套利,所以不听故事也是我们投资需要谨记的原则。
(2)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
虽然证券市场自身对股票价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政府的监管依然不可少。英国政府在对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态度上并不理智,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也给公众投资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宠儿” 的印象,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尽到这样的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让人瞠目的是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100多英镑暴涨到1000英镑又狂跌到100多英镑的动荡局面时,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严惩非法的证券交易,从而保护股东及社会利益。但实际通过的法案却故意使法人形式难以采用,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该法案一直持续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公众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泡沫法案”对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每一次监管之手出现的时候,都有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者在呼吁不用监管,其实市场的适度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市场失去管控,证券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助力将大大降低,甚至威胁到市场的存在。任何事物都会有多面,我们不能仅盯一面就下结论,大家一定要谨慎理性的分析。
(3)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疯狂赚钱欲望的支配下,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五彩的、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因为市场的上涨而去投资,最终也会因为市场的下跌而血本无归。看看这些至今还在国际投资界活跃的基金经理,很少进行从众的投资,巴菲特也说,别人贪婪我恐慌,别人恐慌我贪婪。而这与我国商圣范蠡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这场喧闹的泡沫事件中,南海公司、英国政府、社会公众都是利益受损者,但他们同时也都是使泡沫越吹越大的主体,都难脱其咎。无论“南海泡沫”的“真凶” 是谁,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一段“迷途史”都是公司历史上的遗憾。
小马有话说
过度的炒作必然催生泡沫,如果能适时的抑制,可将泡沫破灭时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当然,如何抑制泡沫不是普通投资者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当发现泡沫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泡沫,将对于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
大家进行投资,如果能在市场疯狂时远离,在市场寂静时介入,那么一定能实现大幅的获利。有人说这些金融危机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了解这些意义不大。其实大家并没有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危机的脚步也在加快,原来百年一次的金融危机,在进入20世纪之后明显的间隔缩短,现在每十年左右就会有一次大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也有人成为“逢8魔咒”。如果自己不去重视这些问题,说不定有一天大家将会成为受害者。
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这些历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