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先祖智慧之美!一位隐居道医:中医训诂之莫经三坟
(文章字数六千余,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三坟三坑
说起“坟墓”,许多人十分忌讳。好像坟墓是死亡的象征,是灭亡与失败的比喻。其实,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未知而产生了敬畏,或者演变成对未知的恐惧。作为中华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在《论语》中的“先进第十一”章节提到: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最有名句子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原本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不知何时起演化成了谈论“死亡”与“鬼神”就是大不敬的事儿。
当然,对于“怪、力、乱、神。”的概念定义不同,就有不同认识论。我想儒家反对的是那些迷信“装神弄鬼”的现象,而不是反对研究客观存在的未知现象。比如玄之又玄的《周易》,它研究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其中也有神通的方面。但是孔子年老时也钻研《周易》而著有《十翼》。
人从何来?又去何处?是人类终极问题。虽然不知道真相,也没有证据,但是对其的探讨与设想是一种应尊重的文化自由。中国几千年来,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对终极归处都避而不谈。导致今天人们对“死亡”有关的事宜都是讳莫如深。鄙人觉得中小学教育中应适当加入“死亡”的课程,可以避免许多心理问题出现,也可以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善意。当人们都像庄子那样“鼓盆而歌”,才能坦然对待死亡,达到精神上解放。
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是要谈鬼神以及魂魄归处的。撇开佛道中利用丧葬文化吃饭的某些现象,平心而论,佛道思想至少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慰藉作用是有效的。佛道皆有“来世”的时空观念,认为死亡其实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死亡不是结束,是往生的方向重新开始,故而称之为“往生”。道家许多流派更是注重“往生”的技术操作,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球形的宇宙飞船,坟墓便是肉身与魂魄的“救生舱”。于是,坟墓的地理选址成就了“寻龙定穴”的风水文化。
今天,我们不谈风水,我们谈坟墓。什么是坟,什么是墓?和《黄帝莫经》有什么关联。
其实墳是坟的本字。土贲是坟。贲,音奔,原义是纹饰。如果大家理解我前文提到的“圭文”,我们可以发现贲是三个十字架下面的贝。是一种测量天文的建筑。如果按主流训诂来讲,卉贝的确是纹饰涵义。坟是土卉贝,主流训诂来讲就是有纹饰的土堆,下面还有宝贝。如果按“圭文”规律解析,坟是测量天文的土堆高台。或者演化成祭祀的土台。这个推理是否有证据呢?我们看看埃及“金字塔”或许有参考价值。
金字塔下方有古代法老的灵柩,而塔顶的平台有文献考究认为兼有“通天祭祀”的作用。佛家也有高僧大德葬于“浮屠”(佛塔)的古老传统。坟,既是亡者埋葬处,也是天文测量或者说与天文有关的标注点。这种文化在“风水学”里特别明显,点穴寻龙的定位与星宿的位置有密切关系。古代有种“牵星术”用于航海,也有用于寻穴的作用。当然民间谚语说“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或许就是这种文化的遗存。
金字塔内部结构图
坟墓都是与天文有关的标注。但是形态不同,级别不同。在古代,坟是地表的土台,墓是地下的暗室。有些坟墓是二合一的,地表是土台,地下是暗室。有些坟墓就分开了,平头百姓没有资格也没有财力建筑墓室,坟就是大多平民的礼遇级别。墓,就是统治阶级才有的特权。或者反过来说,老百姓不怕盗墓,皇族怕盗墓。坟,一般都有明显土堆与碑铭来显示身份,没钱不怕偷。墓,都藏在深山湖底或者伪装成山丘,有钱怕贼惦记。
坟墓的级别上看,墓是高规格的皇族待遇了。《黄帝莫经》解读为《黄帝墓经》倒是符合黄帝的级别的。但为什么要说是墓经呢?因为和三坟有关。
三坟可不是三个坟堆,当然更不是三星堆。三坟是指传说里华夏远古时代的书籍。汉代孔安国的“书经序”记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伏羲八卦》并列为“上古三坟”。我们知道坟墓的天文祭祀意义,就能理解为什么用坟来形容这三部古籍。
但是,我们通过训诂也了解坟墓的级别区别,似乎“三墓”比“三坟”的等级更适合黄帝、神农、伏羲三位上古帝王。只是约定俗成,第一个人用了三坟,我们约定了跟着用就是。当然,也许“三皇”时代是初级社会模式,皇族百姓财产都是平等的公有制状态,墓葬待遇也一致,没有墓只有坟了。不怕偷的,都是坟。三坟就不怕你偷,它们还希望你们都学一点,有好处。
那相传古人要用墓字来形容《黄帝内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坟在表,墓在里,在里就深不可测。《黄帝内经》背后还有什么呢?《黄帝内经》被谁发现呢?《黄帝内经》出现的时代与文字的关系呢?一堆问题,也能堆成一个大坟给你们。
坟墓建筑时,都要挖坑的。三坟堆得越高,下面的坑就挖得越深。这个符合建筑学工程结构。有一次在和中医群友讨论中医学习的阻碍时,鄙人提出了“中医三坑”的观点,引得许多中医前辈的首肯。
中医三坑有:伪书,假案,偏方。
中医伪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编造集成中医药文献后,作者为了提高著作的关注度与信任度,而假托历代名医名人的遗著或秘传。一个是历史医药的遗著无法考证作者而假托无法考证的人物与之对应。
这两种伪书产生原因其实本质一致,就是“假托”。两种假托不过是分成了个人的假托和集体的假托。打一个比方,我写了一本《祝至一道医临证》,虽然集成了我一辈子的心血和道医前辈的真传,但是没有人看。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出名啊。人们会问祝至一是谁啊?没听说过,不见得医术多好。这书放在书店,人们不会多看一眼。
然后,我为了卖书推广道医正统,大胆假托。我把书名改成《三丰仙方秘笈》,于是就有人看了。这就是个人假托而产生了一本伪书。
如果几千年过去了,《三丰仙方秘笈》这本伪书磨损得没有封面也不知道真正的作者,偶然被后人发现了。然后发现里面的医术的确好用,于是在中医界流传。久而久之,中医圈子又把这本书重新命名,叫什么好呢?考究一点的会根据书中用语用药的考证推断成书年代与流派风格,然后约定俗成叫做《岐伯传真》。在之后,中医学界开展《岐伯传真》学术研讨会,发布《岐传真学》国家级期刊,各大院校开办《岐传真学》研究生专业。好了,几千年后一个新的中医流派又诞生了。
于是鲁迅说:“《岐伯传真》是假的,我没说过这句话!”
伪书不一定是假书,不一定是假的学问。我们在历史文献中发现许多伪书中记载着当时的学术思想。伪书具有学术思想价值,对于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伪书具有文学价值,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伪书具有史料价值,不少伪书是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但是,伪书和伪史、伪事不同,真书中可能有伪史料,而伪书中又可能蕴含真史实,何况不少文献都是真伪相错,其价值就更需要认真甄别。
所以,伪书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镜像是假的,反射照影出来的对象或许是真的。伪书这面镜子就是一种鉴证。客观看待而不迷信,是我们学习中医典籍的正确态度。要是迷信典籍,伪书就是中医里最大的坑。
要是迷信名望,假案就是中医里第二大的坑。
在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离不开对过往医案的参考。许多名家以及其徒子徒孙把医家一辈子积累的临床治疗案例与方药分析作为心血心得结集成册。
中医界很重视前辈留下来的医案,一些特殊医案也给后辈指出了出路。但是目前西医反对中医医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当然,恶意的反对我们不予理睬,但是中肯的反对意见值得我们重视。
现代西医有个优秀并有说服力的临床医案统计形式,它是基于统计学原理来分析临床效果的公式体系。虽然采样方面存在刻板与险隘,但一定程度上有其客观参考意义。
而相对现代医学的客观统计,中医的医案记录就有太多偶然性与主观性。这个和中医个体化治疗方式有关,传统中医的“千人千方”、“同病不同治”、“同治不同病”等特点,与统计学刻板标准并不能兼容。
中医医案的个案特别多,只能单独记录某某个人某一阶段治疗过程与变化的描述,不能形成数据。
中医医案记录存在中医师的主观性,病人口述也存在主观性或者迎合性或者被暗示性。
我们先来看看医师的主观性导致的假案。如果喜欢旧医案的同仁,你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许多医生在病案中记载,“某某病人前面看了许多家医生没有治疗好,到我这里一下就好了。”
虽然许多医生又自吹自擂的表现,但我们先排除医德因素的造假,我们设立医德没有败坏的前提,问一句“为什么会出现病人就医屡次无效而遇我有效的情况?”
这里就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中医不是集中治疗,一方面病人病情病程有偶然性,一方面医生诊疗过程缺少连续性。如果要理解这个意思,我说个笑话来帮助思考。
一个人去馆子里吃饭,点了一菜一汤一碗饭,吃了没有饱。于是继续又换了一个馆子,点了一菜一汤一碗饭,吃了没有饱。于是继续又换了一个馆子,点了一菜一汤一碗饭,吃了没有饱。如此反复到了第五家,还是点了一菜一汤一碗饭,这次吃饱了吃好了。这人说,第五家的饭菜不错,早知道吃第五家就饱了,前面四家该不吃。于是,事后敲锣打鼓送第五家一个匾,上面写着“酒醉饭饱天下第一”。
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有类似饥饿与饭量的过程。许多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时间与药量药力的积累,疾病发展也有归转的规律。一些病家性急,等不到第一个医生治疗过程结束,于是换一家。有些疾病本身也有自愈过程,吃什么药都不好,但时间到了就好。
而这个自愈或药力积累的时间点遇见一个给力维护的医生,就会好在他手里。这种巧合非常多,只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统计数据,于是在医生个体手里就会成为一个“奇迹”。于是,就会记录在案。有些医生遇见了这种个案还能吹一辈子。这是中医里假案的主要来源。
中医假案第二来源是病人的主观性、迎合性、被暗示性。病人对身体感觉的主观性或者对医生个体的主观感受,本身也是治疗因素。病人看不惯医生,八字不合,吃药觉得没有效果。同样的药方,在一个赢得信任的医生那里,似乎效果要好一些。中医本来讲究情志与气场,这些主观性因素就是治病关键。
比如,一个病人适合用“八珍汤”调理。在方子药材都一样的前提,病人遇见贼眉鼠眼态度恶劣的年轻医生,那效果好不起来。若遇见和颜悦色气宇轩昂的泰斗老中医,那效果杠杠的。
所以,名医的医案中见效的药方,一般医生你拿去不一定有效。因为,你的气场不足。
病家的主诉也存在迎合性。一些病家觉得医生人品不错,过往经验不错,用药的品质也不错。但是上个方子没有那么有效,于是会“鼓励式”告诉医生有效果。病家期待医生有兴趣有注意力对待自己,有鼓舞激励的方式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这个属于医患关系的特有现象,在不用现代医学检查数据的纯中医诊断中比较多见。
病家情志能力不同,也存在被暗示的自我感觉。医生说什么,病患就觉得有点什么。医生说,上一副方子给你加了些黄芪,你力气增加了吧。病患一想,好像增加了一点,于是觉得是增加了一点。告诉医生,我觉得增加了力气。医生把“效果”记录在案。
这些例子都是中医假案的来源,并不是医生医德败坏而故意造假的医案,而是中医本身的诊疗特色导致。所以,现在黑中医的人群中用这个缺陷攻击中医,其实也是蛮懂行的。
去年,我和一些中医同仁讨论“狂犬病中医治疗”过程,我就运用了现代医学统计学中的一些原理来反驳一些假案。
鄙人把大体过程描述一下:
由于去年(2018年)“狂犬疫苗造假事件”,一些中医自媒体平台放出一个方子,为了吸引眼球而声称“狗贩子预防狂犬病的秘方”,神神秘秘介绍一个狗贩子用了十几年的中药方,用狗贩子十多年没有感染狂犬病毒来证明疗效。
我一看就是假案。这里不是说方子无效,也不是说这个“狗贩子个案”是假。我的推理逻辑是这样的:
一、中医治疗狂犬病的案例记录从古代到七十年代的文献均有记录,我们不否认中药对狂犬病的治疗特效。
二、特效不等于广谱,狂犬病的中医治疗必须具体到个体的辨证施治。
三、狗贩子可以证明被狗咬,但不能证明被狂犬病毒携带犬咬过。
四、狂犬是个人主观判断,犬发狂有两种:1、健康犬的发怒。2、狂犬病毒发作。
五、咬人的可能是发怒的健康犬,也可能是发病的病毒携带犬。
六、狗贩子的职业决定了其专业性,他比常人更能区别健康犬与病犬。其接触病犬的几率反而低于常人。
七、现代医学统计数据表明,狂犬病毒携带犬的潜伏期极短,感染后死亡率100%。无论人与狗,被“正宗”病毒感染了,绝逼死敲敲。没死的表明不是感染狂犬病毒,而是其他病毒。犬有不同的病毒携带。
八、案例统计中有“幸存者偏差”。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无法完成合理而完整的数据。被狂犬病毒携带犬咬过的人,因为离世不会告诉大家吃过什么中药。告诉大家吃中药好了的人,本质上并不是被狂犬病毒携带犬咬过,他们只是被“发怒发狂的健康犬”或者“非狂犬病毒的病毒携带犬”咬过,出现过感染中毒的症状,而有些症状与狂犬病发作类似。而且他们的确是吃中药治疗痊愈的。
我这几个逻辑步骤公布出来,大家细细琢磨。希望大家对现代医学中“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还是要重视,所谓“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统计偏差。当然,我们也不迷信统计,统计本身也有统计人员的主观性。大数据与个案的取舍,有时也是一个人的经验与智慧的体现。
以上我所说的假案,其实本质上误录,不是造假。要是计较起学术不端、医德失范的假案,可能更是不胜枚举。
比如,临床医生提交职称评定的材料,专业论文是硬性指标。有些论文数据本身不是伪造的,而是有了母本参考后稍微“调整”出来的。以前的时候写论文可没有联网查询论文相似度,那时候的论文质量会如何呢。
还有一种假案,就是不要碧莲的了。有一年,我医学院的同学远到来看我叙旧,之后拍了一张合影。几年后,我在某次药交会上某某药物刊物发现这张合影。某某药品营销机构说他们的药被我验证过,附录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类论文”病案。我把我同学从此拉黑,永不再见。
我们了解了假案,说起偏方,就容易理解它为什么是中医第三个坑。假案是主观性记录与统计偏差在个体治疗过程中产物。偏方就是个体治疗过程中诊疗方法与药物的主观性记录与统计偏差。
简单说,偏方就是偏差之方剂。偏方不是无效,而是特效。但这个特效不是疗法或配方的广泛特效,而是对某个个体起了特效。这个特效有一定概率,大约和抽奖差不多。
但我们不否认偏方的合理性,有些偏方也会我们临床医生提供思路与参考。我认为偏方是执业医师参考的文献,但不能作为病家的救命稻草。当然,道医认为有时候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就是起死回生的良药,病家真的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能救病家的就只有“机缘”这个良药了。
毕竟大自然的机缘玄妙,有些现象不能全凭经验与数据去证明与解释。中医药的发展之初,或者说人类进化之初,我们都没有数据,也没有经验。阴差阳错的万分之一,偶然与必然都是没有规律可以寻找的。
所以,偏方的偶然性就是大自然的神秘性。但迷信了偶然性就是一个坑,就如同买彩票的嗜赌之人。医学毕竟不是玄学,也不是神学,它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实证学科。如果偏方被历史反复证明有效,它就不是偏方,而是经方。今天的经方,也是从众多偏方里诞生的。所以,偏方我们重视,但是没有足够实证积累,不要轻易用于临床。
中医三个大坑,我们讲完了。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出言外之意,有了这样的心理建设,我们一起训诂“黄帝内经”的时候,或许我们又有弦外之音。【待续】
作者简介
祝至一,有西医背景的道医。自幼拜师习武,问道青城武当。后求学于川北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现退休隐居蜀北乡野修道。
微信号 zuseal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微信:卢医生
微信号:luyi520323
邮箱:2870679002@qq.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每日更新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