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葬经》注解版古籍摘录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8 阅读数:人阅读

 

《葬经》又名《葬书》其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作者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葬经》

内篇

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墟,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无处之而无时不运也,陶熙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时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可见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举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生气之别名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孕育天宝出于地行则万物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适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盖由本而达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陇其根而枝叶茂,理故然也,恶则反是,蔡季曰,生葬殊图情气相感,自然莫兴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阴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为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应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亦绝,故后母亦应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尚何疑焉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有之益,真龙发远迢迢百里或数十里(融结)一穴,及至穴所,则峰峦矗矗呈秀于前,叠叠层层献奇于后,龙虎抱卫砂,水翕聚形,穴实为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窥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则其心之所寄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和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糜不,子孙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像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获福者,盖心兴之难故也,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鸣,东方朔曰必主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岭以日晷正未央钟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尤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同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咬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侍侧,则亦心痛,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未完待续

摘录声明:《葬经》目前保留较为完整,共三篇(内篇、外篇、杂篇),后世对其批注解释的版本很多,偶然机会获得个人觉得批注解释最为合理的古籍一本,文中记号为古籍破碎无法识别之字,古籍原文摘录无一字变动,也请有缘人在阅读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寻其精华摒弃糟粕,特摘录如下:请各位爱好者批评指正!谢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