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特勒上台到二战前期,德国的民生状况如何?
谢邀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还是很复杂的,因为涉及到很多东西,我慢点讲啊
我先提两个有意思的问题,虽然和题目关系不大
战争是挣钱的还是花钱的?
战争是消耗物质财富还是获得物质财富?先发一些参考资料
实际上,这些资料本身就有助于澄清一些满天飞的说法,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一:1929-1940年德国每月的失业人数
单位:千

二:1929-1938年德国工业劳工及劳动时间统计

三:1933-1938年德国主要工业品销售情况(总销售额/总出口收入)
单位:我不太确定,根据对比,RMm是100万,但000m是什么玩意...

四:1907-1913年及1921-1939年6月德国汽车工业生产销售情况

五:1925-1938年各国汽车产量(和上面的表有点出入)
单位:千辆


六:1925-1936年德国汽车相对价格(1925年为100计算)

七:1933-1938财年德国军费开支(德国财年4/1-3/31)
单位:百万帝国马克

八:1925-1941年德国工业资本回报率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先捡一个简单的方面来说,也是比较适合回答题主的
上面的数据显示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复兴
而汽车销量的增加意味着什么?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汽车是一种正常商品
根据表6可以看出1933年-1936年汽车价格下降了11% 营业性车辆价格下降了7%
而相比之下,销售额翻了两番
这一点说明什么呢?我觉得就算靠常识也能理解吧(不就是说明这三年德国人总体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了嘛!!!)
-------------------------------------------10-2第一更-------------------------------------------
1929-1940年德国工人工资及生活费用指数

通过这张图,简单讲解一下希特勒的劳工政策
德国工人的工资在1929年以来是连续下降的,希特勒不仅规定企业不得提升工人工资,而且将时长工资制度改为计件工资制,强制执行。
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是对工人的压榨,而对资本家则是一种放任
但是这也是希特勒政策的一部分,他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压榨工人——或者粗暴一点说,这就是在贯彻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所有人团结一致的社会。
之后,德国立法规定工人必须参与劳动,同时工人的娱乐也由政府组织Kraft durch Freude(通过欢乐获得力量)来运作,——这也是很多网文中【德国工人工作半年就能去环球旅行】这种夸大说法的来源
当然,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希特勒在经济方面,几乎是个制杖,但是,和喂马共和国时期朝不保夕的情况相比,这依然是一种进步。换句话说,希特勒的政策虽然差劲,但是执行力极强;而喂马政府缺乏团结以及忽视民生的缺点,在大萧条中丑态尽显。
而希特勒的做法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沙赫特认为德国应该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积极参与贸易,而这一点是希特勒不赞同的,希特勒认为德国应该自给自足,对外禁止贸易,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减少外汇储备,这种政策使得德国外汇储备非常低。毕竟,在1931年,英镑和美元这两种世界主要外汇发生了大跳水,这是希特勒的主要理由,少量的外汇主要用来扩充军备,以及进口德国较为紧缺的物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有些人批评德国当时的外汇储量低,却从来不提及其原因,而是自己胡编出一套,这是不好的关于这些问题的详情,可以参考《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关于德国经济的那一章
但是,这本书有的地方写的有问题,不能全信,比如:
由于私营工业不能生产出只售396 美元的汽车,希特勒下令由国家来制造,并叫劳工阵线来负责这个计划。莱伊博士的这个组织很快就于1938年在布劳恩希威格附近的法勒斯累本着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厂”,年产150 万辆汽车,纳粹宣传家们说,“比福特公司还要多”。劳工阵线拨出了5000万马克作为资本。但是,这不是主要的经费来源。莱伊博士的巧妙计划是工人们应当通过一种叫做“先付款后得货”的分期购置计划来自行提供资金一每星期付5 马克,如果一个工人认为他能付得起的话,就付10马克或15马克。在付了750 马克时,买主收到一个定单号码,他可以在汽车生产出来后就得到它。可怜的工人!在第三帝国时期连一辆汽车也没有为任何买主生产出来。德国的工资生活者付出了几千万马克,一个芬尼也没有偿还。到战争开始时,“大众汽车”厂就去制造对军队更有用的货物了。上文中提到的法勒斯累本,是KdF(Kraft durch Freude的简称)在当地建设的一个汽车生产基地
Stadt des KdF-Wagens bei Fallersleben——法勒斯累本KdF汽车城
这是为了响应希特勒"Volkswagen"的号召而实施的行动(这个口号和大众汽车其实没有关系)
根据图4,这种【在第三帝国时期连一辆汽车也没有为任何买主生产出来】的说法,当然是胡说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一辆民用汽车从法勒斯累本KdF汽车城生产出来
因为1939年战争爆发了,工厂自然转为军用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在1934年,希特勒就立即着手重整军备
一些看法认为,希特勒通过重整军备恢复了德国经济,那么1934年扩军计划的结果是什么呢?物价上涨、税收减少、货币贬值
1929-1938年德国及世界工/农业产品价格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吧
1935年,时任内政部长的威廉·弗立克向希特勒作物价报告,指出情况极为严峻,盖尔森基兴的物资短缺即将引起饥荒,明登的食品价格上涨即将引起政治问题BLABLA
这就是经济学上【最高限价引起短缺】原理的一个现实案例总而言之啊,通过投资军备拉动经济,这种看法要不得
完全没有一点联系的两件事情强行因果,然后打着经济学的幌子招摇撞骗希特勒选中沙赫特振兴经济,完全是由于他自己无法处理,之前也已经罢免了很多人
准确的说,希特勒是通过恢复德国的经济,完成自己扩军备战的意愿,通过图7也能看出来,在1936年德国的经济恢复之后,德国开始重建国防军,军费投入也开始大幅增加
-------------------------------------------10-15第二更-------------------------------------------
1936年,沙赫特再次提出,如果坚持扩军,德国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削减人民生活水平,但不可能不影响社会稳定;要么扩大出口,但是当时的政治和外部市场条件也不允许。所以他坚持一种观点:这种盲目扩军的做法,在经济基础条件的限制下,迟早会随着时间而失败。但是1936年时,在希特勒看来,德国的外交处境逐渐恶化,德国面临着被布尔什维克两面夹击的风险(指西班牙内战)。
这样希特勒就面临鱼和熊掌的问题,而且他必须全部得到,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生,都不可能放弃。
此时轮到戈林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当然他的方法是沙赫特几乎不能接受的
那就是利用希特勒和党的支持,运用政治力量,而非市场,直接干预企业生产
用一个非常现代时髦的词语来说——宏观调控
当然,戈林属于指哪打哪,哪里出现问题,他就赶到哪里,只要军队需要产品——稀有金属、橡胶、燃油...他的命令就马上下达到企业,而且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援,栗如空军的技术人员就和依格法本公司合作,开发煤转油技术。
这股“宏观调控”的力量,某种程度上是缓解了扩军对德国带来的经济压力,看起来的确二者兼得了。但用伊恩·克肖的评价来说,“这不是战时经济,但这是在和平时期所见到的最接近战时经济的做法。”戈林的做法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失业问题,但是谁要是说,德国是靠着造军火来解决失业问题的,那就是胡说八道,详见表1
1936年,德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是戈林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而且工人的利益也再一次受损
比如社会保障支出的缩减,最高工资制度等等
当然这种做法,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种做法对资本家造成的损失更大一些
1936年,希特勒秘密主持制定了【四年计划】,这个计划的落实,对37-39年的德国民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沙赫特在自传中提到:

还是解释一下啊,第一组数据是德意志银行的各财年支出,第二组是各财年的负债
所以可以看出,从38-39财年开始,德意志银行就已经没有现钱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民生状况,是显而易见的
----------------------------------------------------------------------------------------
还有一点,在德国复兴的时期啊,这个犹太人问题,基本还只是处于鸡毛阶段,不算令箭
换句话说,有的人说什么通过迫害犹太人发展经济,这就是乱套了
这纽伦堡法,的确颁布于1935年,但是这部法律也确实在1938年才开始广泛付诸实践
关于反犹宣传,希特勒对其有全盘的操控,放任还是禁止,都在他的掌控之内
举个栗子,1935年8月8日,为了维护经济,希特勒命令停止一切非法的反犹“独立行动”
1936年劳动节的演讲上,希特勒这样说道:“我扪心自问,是谁希望我们不能休息、失去和平、没有理智,是谁一定在煽动不安和猜疑?他们到底是谁?”人群高呼:“犹太人!”
而三个月后:历史上有哪些政治与体育互相影响的例子? - 知乎用户的回答或者说一件大家都特别熟悉的事情,中学历史书上就讲过,这个Kristallnacht是哪一年啊?
既然如此,那中间的2年纳粹党难道是在划水么?
在这一时期,沙赫特为了稳定金融和银行秩序,也稍微罩着德国的犹太资本家
所以,1933-1937年的德国银行业,还是由一大把犹太人把持的,比如:
门德尔松、布雷施劳德、安诺德、德莱福斯、施特劳斯、沃伯格、奥夫豪瑟、贝伦斯
这些犹太家族,了解银行业历史的童鞋们都耳熟能详吧233
至于没收驱逐犹太资本之类的事情,离这个时间点还是有点远的。
---------------------------------2019-4-13 第三更-----------------------------------四年计划
起源
1937年,希特勒推出了所谓“四年计划”
任何一个“X年计划”,基本都是有计划的实现某种目标,因此这个计划绝对是有目标的
你们可能觉得这是句废话,但重点就在这——“四年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四年计划”计划书有三份
总负责人戈胖有一份,1944年元首又给了施佩尔一份(另一份或许元首自己留着)
战后施佩尔将其提交给纽伦堡法庭
在这份计划中,希特勒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展开,政治上提到了德国面对布尔什维克敌人的政治现状,因此需要武装保卫德意志,简单阐述了国家动员的必要性。而经济方面占主要篇幅,大概总结如下:
1:德国人口多
2:如果国社运动解决了失业,他们有了工作,需要更多的粮食,将冲击食品市场
3:我国粮食问题严峻,假如再出现大萧条,政府的目标是提供基本保障,力求东山再起
4:工业扩大产能容易,农业扩大粮食生产难
5:我国将长期面对缺粮缺材料的现状,因此重点在于怎么为过渡危机做准备
6:最终的解决办法在于扩大生存空间,当然这件事是政治领导们的任务
7.1:德国食物依赖进口,特别是有的原料还只能进口,所以要保障进口能力
7.2:我国出口状况一直不错,在经济危机中跑赢列强,再靠提升出口来保障进口,有点难
7.3:除非情况紧急,不能拆东墙补西墙,尤其不能闲置军备生产,有人说什么停止生产武器就能使原材料更富裕,FNNDP,材料就这么些,打仗了就能造这么多武器,还能下小的?
8:打仗要有材料供应,德二废物就不行,啥都没有还丁日打仗,任何战争都会让外汇贬值,也就黄金还有点用,你看德二废物打起来的时候,手里攥着的外汇不都成废纸了,而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
综上,“四年计划”的目标是什么?——【自给自足】
从历史和经济上看,这个闭关锁国的目标很不现实,所以它到最后也确实不怎么成功
但是我们认识这段历史的时候,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不能简单当成“集中力量干大事”

农业篇:
四年计划之前的农业状况

希特勒对现状的认识是对的,农业扩大粮食生产难,就那么多地,怎么种都是那么多东西
为了发展农业,纳粹上台后由帝国农业协会RNS(Reichsnährstand)控制整个农业产供销,从耕地到菜市场,整条产业链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卡特尔”,当然,产业链的供给需求都由政府限制
摘录一段当时反国社的小报,对农业部长达埃尔的批评
他们说,以下这些全™都是达埃尔说了算:
农民加入RNS的自主权,和耕种土地的自主权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农产品什么时候出售,出售多少农产品卖给谁,卖多少钱收购商分销给谁,卖多少钱这么说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什么叫【产业链的供给需求都由政府限制】,这比LD王朝的公社化还厉害
从总体来说,德国的FPI,在1933-1934,一年内从113.3-118.3稍微地上调了5点
1933年国社继承大统,德意志风调雨顺,农业收成比较乐观
RNS他不懂经济,觉得提价就能促进生产,降价就能转移生产,这一闹就完犊子了
往上看,上面有张图,显示了德国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看到33年后德国农产品价格大涨,之前也提到,35年的时候,弗立克开始骂娘了
另外,看了上一个表格,应该就有人要问:为什么RNS提高政府限价,产量反而不行了呢?
原因之一:上面说了,德意志33年风调雨顺,收成自然比之后的年份强
原因之二:希特勒说的对,一块地怎么种,就那么多东西,德国自统一以来,农业单产进步速度可以说突飞猛进,在一战前,就已经远迈法兰西,与列强并肩,潜力已经不大了
前两点解释了为什么发展乏力,那么第三点就是,为什么农业产量下降了好几年呢?
刚才说了,四年计划的目的是“自给自足”,工业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德国依赖进口原料
农业呢?农业也是一样的,该进口的他照样得进口,国社是不乐意进口的,这就完蛋了
种子化肥还好,农用机械就完犊子了,德国光靠自己肯定供应不上,结果农业机械化就不行
还有就是德国的土地政策,希特勒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禁止土地兼并,结果土地分散的状况没办法改变,机械化就更难办了
另外,德国的农业用地越来越紧张,修高速公路要占地,修机场要占地,建工厂要占地……农业用地这几年一直在减少,毕竟德国地盘就这么大
总而言之,限制德国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是产能和土地分配,而不是“生产积极性”,在这个前提下,价格调整带来的只能是市场混乱
纳粹德国农业政策
德国人也不傻,一看产量不行,那肯定就号召增产
1934年11月,发现当年的收成不行,RNS号召展开“增产作战”(Erzeugungsschlacht)
四年计划中,德国继续进行这项“增产作战”(战争爆发后依然在持续)
具体做法有:生产资料补助,包括种子化肥农机之类;限制农业人口流动;增加农业用地,烂地改造,海边开荒;开展农业教育,提高农民姿势水平……
这样做能行吗?这™要是能行,那就没有“70%人祸”叻
1:希特勒说的有些道理,地就那么多,开荒是增加了,但是修机场,建工厂,又给抵消了
2:德国扩大领土的同时,也接收了领土上的人口
3:既然要保护个体农户不被兼并,就等于减少农业生产率
这是不知道啥时候的草稿了……先发出来,痛风好了接着写……
未完待续,欢迎指正,这是个大工程
--------------------------------------
一部分资料,有兴趣可以找去看看
约翰·托兰 《希特勒传》
伊恩·克肖 《希特勒传》 <The Nazi Dictatorship>
威廉·夏依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
雅尔玛·沙赫特 <The Old Wizzard>
Adam Tooze <The Wages of Destruction>
Harold James <The Nazi Dictatorship and the Deutsche Bank>
Karl Hardac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erman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J.Overy <War and Economy in the Third Reich>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