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转型,你需要深度思考的4件事
不知不觉“互联网+”的口号已经喊了两年,各行各业涉足互联网浪潮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鲜见成效显著者。这一方面是互联网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各企业都在各自摸索,没有很好的总结与分享自己在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互相学习如何避免转型路上一个个坑。
今天就通过与数十个待转型或在转型过程中企业接触的经验,建议企业在转型前期需要深度思考的4件事。
第1件——高层思路转变
转型常常兴于老板,也止于老板。
很多老板在企业传统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痛点,比如渠道管控困难,总部的政策很难到终端;比如对于终端客户的反馈并没有非常准确的感知,在后续的产品研发上,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风险;又如无法准确的预知需求情况,常常超产或者断货。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后,老板们非常敏锐的发现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互联网却不甚了解,认为独立成立一个互联网部门,招了一些产品、技术人员,或者把传统的业务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就大功告成了。
其实不然!往往这么做的老板在运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还不如没有做“互联网+”时的业务玩得顺畅,或是成本太高,逐渐放弃“互联网+”转型的念头。
那么互联网转型要求老板要进行怎么样的思路转变呢?
1、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敢于革命到底
在转型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建立一个互联网部门,一种是直接成立一个子公司运作。前者往往会因为公司内部斗争而被越来越弱化,最终成为公司内部服务的IT部门,而大多数老板也预知了这种情形,因此往往会选择第二种方式,成立独立子公司运作。
但成立了独立子公司,也往往因为初创期投入太大,而让老板对公司的发展犹豫不决。因此建议即使依仗原有公司的资源资金建立的独立子公司,也最好在初期就有独立造血功能(盈利能力),或者独自融资的计划,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被掣肘。
2、不要轻易改变用户的习惯
很多传统企业转型希望一步到位,完全按照互联网的思路来颠覆整个行业习惯,梦想很美好,但是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常常不了了之。
案例:
某行业互联网交易平台,为了同步供应商的库存,设计了一套库存管理系统,使用二维码进行每个商品的管理,仓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码进行库存查找、出库等操作,方便而精确;用户可以通过扫码,直接查找到商品,并进行线上下单,方便快捷;而平台方可以准确对接到供应商的实时库存。看起来是一个三赢的系统,交易平台开展了一次产品推介会,将库存系统免费提供,仅收取二维码打印机的硬件成本。参会的几百家厂商中,只有二十余家采购了这套系统,并且在采购的两周后,渐渐的不再使用这套系统。在改变用户习惯上,B2B用户比C端用户的难度大很多。B端用户常年的工作习惯,上下游业务的衔接习惯,B端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工作量的增加和利益驱动力等因素,都会导致其排斥所有的改变。因此如果商业模式和流程上并不能给企业、操作者极大的利益驱动(有效的增加收入或减少成本),那么建议在平台功能设计上,谨慎改变用户习惯。
第2件——所在行业各角色分析,寻找切入点
在转型初期,一定要深度思考两个问题:
1)在自己准备涉足的垂直行业链条中,各个角色的生存情况如何,切入点是哪个或者哪些环节。
2)自己准备在整个链条中提供怎么样的服务。
关于行业角色的思考,可以参照这张图进行分析:
行业角色分析横向代表了行业链条参与的主要角色:
厂商(F):货品生产厂商,整个链条的最上游。资金方:在整个链条中提供垫资服务,自己不参与贸易。现货商(B1):一般可能是品牌代理商或者大型贸易商,特征是有商品库存,有货权。电商平台:在整个链条中提供货品交易服务的电商平台。搬砖户(Z):没有货权,但是帮上游现货商(B1)服务下游服务商(B2),有些提供物流服务,有的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在其中赚取差价。服务商(B2):也称作次终端贸易商,直接服务于终端,常常在交易中需要提供增值服务,比如再加工、垫款等。终端(C):最终货品的使用方。纵向从特征、作用、趋势三个角度分析各角色情况:
特征:如采购频次、客户情况、是否有货、资金情况等。作用:提供垫资、加工、仓储、配送、找货等服务,或者是货品的制造方、消费方。趋势:是增加还是减少,竞争力是变强还是变弱。通过上述矩阵式的分析之后,就可以选择这个行业中传统链条上容易被取代的环节进行切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降低成本,直到用平台取而代之。
第3件——与原有业务如何衔接、配合
传统企业转型比互联网跨界打劫的创业公司拥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内部外部资源的积淀。但往往有些积淀,成为了转型或者再创业的羁绊。
案例:
某企业希望通过转型,更好的延伸原有的业务与服务,因此成立了一家独立互联网子公司,专注于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提高原有服务的质量,获取更多的客户。但这家新公司,对于原有线下业务流程哪些需要在互联网中体现,以怎么样的方式运作,就研究了大半年。对内部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实操人员调研了几轮,每一次都能发现新需求,每一次对方的业务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调整。这样纠结了一年多,上线了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后,各个部门也是各种不配合,导致了项目的阶段性失败。互联网服务和线下服务的思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互联网服务更多需要从使用者的体验出发,提供标准、高效的服务。比如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流行的撮合模式,从提供的服务来看,和传统的中介服务没什么不同,无非是掌握了上游的资源信息,为下游找货。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需要取代上游销售和下游采购的所有职责,而是在中间提供服务,并且把商品数据标准化、信息获取更新流程标准化、支付流程标准化、开票流程标准化、售后服务标准化,这样就逐渐建立起平台的优势和公信力,并让各个环节愿意主动合作。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平台就需要提高效率,使原来10个人服务100个客户,变为10个人服务500甚至1000个客户,形成规模效应,再次抬高壁垒。
第4件——系统开发与技术支撑团队如何选择
和大多数想要做“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负责人沟通,收到的反馈最多的就是“万事俱备,只差互联网技术人才了。”,“我们的技术实力比较薄弱,很多东西实现不了。”,“开发周期太长了,上一个功能要好几个月,要是能快一些就好了。”。但外包靠不靠谱?是否要组建自己的开发团队?初期要做成什么样?在实践之前,大家心里都没有什么底。
其实解决系统开发与技术支撑团队的问题,并没有万金油的方法,需要根据公司所处阶段,所处地理位置,所开发系统难度等维度进行评估。笔者提供三种方案供君参考:
1、选择有经验的第三方团队快速开发
推荐程度:★★★★★
这个方案适用于创业初期项目,可用资金少,项目上线压力大,并且业务并没有非常稳定的模式,可能需要小步快跑,不断试错。但是这个方案要成功,先决条件有:
>>公司有一个人,对于项目和产品非常熟悉,知道如何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开发需求,这样双方沟通不会有障碍,且项目实施质量和上线时间点可控。
>>选择的第三方团队有类似项目的开发经验,最好有类似成熟的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即可,这样后期使用和运营的隐患会比较少。
>>选择的第三方团队需要比较稳定,否则项目实施后的维护成本会很高。很多企业往往第一期的系统开发上线后没什么问题,而一些后期优化和维护,或者二期开发再找到当时的实施企业,要么已经倒闭了,要么当时负责的员工已经离职,这样重新对接、改造的成本并不比重新开发一套系统少多少。
2、找2-3个实战能力比较强的技术人员,选择一款相近的产品自己改造
推荐程度:★★★★
这个方案适合在技术人员比较密集的城市,容易快速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并且负责人对市面上相近产品有深入的了解,知道各款产品优劣势。同样,这个方案的成功先决条件有:
>>技术人员需要专业人士帮忙面试,并且需要有持续培养的计划。前者为了把控好人员质量,以保证后续项目质量;后者为了留住人才,否则人员交替,不稳定,对于项目初期,会浪费大量的工作交接时间成本。
>>项目一期不要求全,只需要能够将最小业务跑通的功能上线即可。市面上成熟的产品往往运营了一段时间,这种产品功能大部分是超出一个初创企业实际需求和运营能力的,因此不需要所有功能都要用起来,而是将最小业务闭环的功能改造到适合自身当前阶段业务开展即可。
3、寻找到合适的CTO,建立不超过10人的小型团队自主开发。
推荐程度:★★★
创业初期,最难找到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才。曾经与一个年交易额破百亿的B2B创业平台CEO聊天就谈到这个话题,他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招CTO(实际上目前他们公司也还没有CTO,而是CEO代管),原因有几个:
>>现在声称能做CTO的,其实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容易被忽悠。而CTO也不仅仅是技术能力出色就能胜任的,还需要有敏锐的业务理解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优秀的沟通能力等特质,这种人少之又少。
>>CTO对于互联网和软件行业非常熟悉,但是往往很难沉下心来研究传统业务,导致其高高在上,脱离实际。
>>如果一旦发现CTO无法满足当前公司的期望,他的离开往往会给公司造成阵痛,在一段时间内,项目将停滞不前。而下一任CTO往往会带来另一种管理方式,这时候人员的调整、震动,会给项目带来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而这些还仅仅是选对一个CTO需要避免的坑,同样,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开发团队,做一个全新的平台,还有更多的风险。首先,当地需要有足够的开发人员储备,这样才能找到性价比比较高的员工。除此之外的团队磨合、成本压力、管理成本等问题,都会让创始人寝食难安。
总结
说了这么多,笔者并不希望大家对“互联网+”转型谈虎色变,只是希望大家在做决定时,明确自己做转型的价值,以及规划更好的实现路径,提高转型成功率。希望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转型探路者们,可以互通有无,让各自的转型道路,更加通畅。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