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他将父母的不易一点一滴看在心里,勤工俭学证明自己
8月3日晚上,刘俊做完家教,跟父亲刘元波通了个电话。聊到当天上午摘了900多斤黄瓜卖掉了,父亲开心,儿子也跟着开心。
正是中伏桑拿天,一个在沂南,一个在济南,父子同此凉热。
刘俊今年21岁,是个普通农家子弟,来自沂南县界湖街道夏庄村。目前,他是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过了这个暑假,就该读大四了。
今年放了暑假,刘俊并没有回家,而是留在济南。每天上午学习、下午两点到六点做家教,这个年轻人的日子过得满满当当。
过往3年,刘俊利用业余时间干兼职,挣钱供自己上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麻烦家里。”他说,“爸妈年届半百,天这么热还要下地干活,经常干上一天还不如我做一下午家教挣得多……”
父母的辛苦钱,儿子觉得接过来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小的知道心疼老的了!不过,刘俊最开始想勤工俭学,就是为了争口气,证明一下自己。
一个人的早读
8月4日,太阳白花花地挂在头顶,让人无处躲藏。济南的最高气温蹿到了36℃。
在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附近,一条街巷里的僻静院落里,刘俊和他的室友正在合租的公寓房里看书学习。
白色文化衫、深色运动短裤,再配上白袜、白球鞋,恰同学少年,青春洋溢。望见这样的刘俊,不自觉就被感染上跳动的活力。
“我小时候淘气好动,没少被爸爸训。”刘俊轻笑着略带羞涩,“在本村读小学,不知读书为何物,童年的记忆是快乐的。”
刘元波是那种常见的中国父亲,对儿子要求严格。他是7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小,小学功课很好,却也没有机会读初中。
也因此,他巴望着儿子好好上学、上出点名堂。好在,刘俊上了初中以后在班上的成绩一直都还不错。只是,上了高中,落差来了。
“第一次摸底测试,在年级2000多同学中排在580多名。”他暗暗问自己,“我为什么比别人差那么多?”
当时,学校早读6点钟开始,刘俊不到5点就起床往教室里跑,站着读书。“主要是为了少犯困。”他解释道,“晚上回到宿舍也是抓紧睡觉。”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到那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来自夏庄村的腼腆男孩冲到了班级前四、年级前两百。
要强的种子
2019年9月,刘俊满怀兴奋奔赴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攻读会计学专业。
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勤工俭学——曾经在地里帮父母绑瓜秧种黄瓜的年轻人,选择自己挣钱供自己上大学。
“小时候同村的玩伴,只有我一个人上了高中。”他说:“到现在,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
刘元波很要强,曾经也是个优秀的读书郎,但年纪不大就远赴青岛打工。后来,他就非常在意儿子的学业,训儿子时会说:“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闯青岛了,你在干什么?”
也许就在那时,一个少年内心要强的种子被唤醒、萌发。无论如何,18岁的刘俊现在希望能够自食其力。
从小饭桌老师做起,后来就专门做家教,刘俊通过自己的劳动达成了他希望的样子——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等差不多两三万元的花销,都能挣出来。
“一直在辅导初中的学生,已经很熟悉了,尤其是数学。”他的语速越发轻快,“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架构摸得很清楚,随时可以开讲。”
勤工俭学的同时,大一时看上去清高、其实有点自卑的刘俊,也渐渐走出了自我的世界,融入到集体生活中,积极、肯付出。
“会有反思,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他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但不会躲进所谓的舒适圈。”
角落里的父亲
大二上学期,刘俊被辅导员推荐到校区党政办当干事。在不断学习锻炼中,他成了校园里活跃在方方面面为大家服务的一分子,还如愿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2022年春节前两天,刘俊做完节前最后一次家教,回到家乡。
除夕之夜,照例会有整个大家族内部的“走访团拜”。当时,刘俊家里站了一屋子人,有他的同辈,更多则是父辈和祖辈。
大爷问起刘俊在学校的情况,他一一作答。说话间,刘俊的目光穿过人群的缝隙,望见坐在沙发一角的父亲。
刘元波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衣,两手撑在腿上,头有些低着,但掩不住脸上岁月的沟壑。那一瞬间,刘俊突然意识到——父亲老了……
“心里很不是滋味。”刘俊顿了顿,“一下子,想到妈妈手上一道道裂口,那些我不忍心看的裂口。”
父母生活不易!可贵的是,它投射进儿女心湖,激起了涟漪,层层涌动奔跑的力量。
自立自强、专业成绩前二、为人谦和低调……这大概是很多老师心中理想学生的样子。校区党政办的宋荣华老师这样为刘俊点赞:育人者亦受教育!被我们的学生感动到……
刘俊回复道:儿女努力的脚步,永远快不过父母老去的速度。自己多做一点,让父母省心一点。唯有更加努力!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十大“江南力量”人物——宋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