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寅否认“烧光70亿”,造车新势力钱荒在即?
从起势到逐步落地,造车新势力们似乎一直与争议和“麻烦”相伴。无论是蔚来、威马在进入到交付阶段都遭遇到了质疑和吐槽,新闻不断,除此之外,造车新势力内外各种千奇百怪的纷争也让人目不暇接,难辨真假。
即使离年终岁末不足一个月,各种骇人听闻的消息依旧不绝于耳。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就在小鹏G3正式上市,收官2018年造车新势力交付年当天,同为“友军”的奇点汽车却被传闹钱荒,遭遇了“生死劫”。
近日,有国内媒体爆料,自从2018年10月12日接到HR发来的缓发薪资的邮件后,奇点汽车员工已经被拖欠薪资近三个月,陷入了员工无薪可开的窘迫局面。其中不仅纪录了内部员工的陈述,还晒出了疑似奇点内部交流群的截图,“证据”可谓确实充分。
在这则报道中还提到,在工资停发三个月的最后时限,奇点汽车终于拿到了一笔“救命钱”。虽然管理层没有交代这笔钱的来历,但在这之后,奇点汽车员工却得知了近三个月工资未来的发放形式:9月份工资算公司向员工借款,按照年化约10%的利息偿还,约在1月份发放。
值得回味的是,就在这篇文章发布后,汽车头条APP于当天下午五点钟向奇点汽车创始人兼CEO沈海寅求证,却得到了否定的答案。沈海寅甚至直接表示,这是有人在故意“抹黑”。
五个小时后,在当晚十点钟,奇点汽车通过媒体沟通渠道发表了一则官方声明,他们表示,奇点汽车现阶段发展顺利,第一款量产车iS6已经正式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多轮融资顺利且不存在资金问题。
另有内部员工婉转地表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奇点汽车已经“基本度过难关”。
虽然欠薪一事难辨真假,但在此事公布后,依旧引得行业内外广泛的热议。始终困扰着造车新势力的“资金疑云”再次笼罩在上空,即便同一天,小鹏G3正热情似火地在广州为造车新势力打响最后一场收官战。
“不露锋芒”的奇点汽车
众所周知,2018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交付元年。蔚来ES8、威马EX5、前途K50以及新特DEV1都在今年相继上市交付,而在2018年仅剩的一个月时间里,小鹏G3也成为了今年最后一个交付的造车新势力。只是在年初,这张名单还曾经多出了一个“奇点汽车”。
低调的奇点汽车始终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感觉。让头条君印象深刻的是,在今年年初探访位于三里屯地区的奇点汽车展厅时,笔者才得知其首款车型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内侧,仿佛距离上市销售只有一步之遥。
但无论是高调亮相北京车展,还是挂着“北汽昌河”的尾标进入工信部目录,都不能让奇点汽车在今年登上上市发布会的舞台。不同于此前的传闻,奇点汽车的最新动态是,旗下首款量产车型iS6上市时间,拖延到了明年春节前后。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除了备受关注的iS6“莫名”添上了北汽昌河的印记之外,奇点汽车还在这半年中不声不响地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拿下了商用车的生产资质,不仅在湖南株洲建造了专属的商用车生产基地,而且还同步规划了三款轻型货车产品。
至此,奇点汽车正式实现了商乘并举的“一拖三”生产布局,除湖南株洲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外,还有江苏苏州的小型智能电动车生产基地以及安徽铜陵的中大型智能电动车生产基地,这几乎成为了国内造车新势力中产能布局阵势最大的一支队伍。
可以预料的是,奇点汽车的钱包,不可能太过丰满。
绕不开的“钱荒”
世上少有宏图大志能脱离金钱的滋润,造车更是如此。而对于风起云涌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金钱的重要性虽然人尽皆知,但究竟要花费多少钱,才能将他们心中描绘的万丈高楼从平地拔起,恐怕谁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值”。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造车就是一个很烧钱的事,所以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曾提及200亿造车资金这一数字。他表示:“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
那么,造车的花销究竟有多大?作为国内新势力中唯一的上市公司,蔚来的数据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
在其11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其单季度净亏损就达到了28亿。虽然李斌一再解释:“汽车是投入周期很长的行业,不投入将无法引领行业”,但资本市场却更关心蔚来能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撑过漫长的投入周期。
更有分析人士得出结论,由于高成本、低价产品组合,以及市场潜在空间不足,蔚来将在2019年上半年耗光其自2016年至今筹得的所有资金,共计约239亿人民币。此外,2025年前都将持续亏损,并可能会由此面临超过700亿元的资金缺口,这是其IPO筹集金额的10倍。
另一个更典型的企业,是远隔重洋的FF。这位曾经张开双臂呼唤未来,为梦想窒息的贾总,却屡次被金钱掐住了喉咙。
如果用心统计一下,相比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贾跃亭的FF“圈钱能力”绝对是处在上游领先位置的。怎奈贾老板的烧钱速度实在太快,在与第三个合作伙伴恒大正式决裂之前,他在半年之内烧光了首富的8亿美金,只为了一台加速2秒多,售价200万却迟迟不能量产的FF91。
只是好在,每当吃瓜群众认为他已经回天乏术之时,他却总能化险为夷,有如金身护体天神眷顾,一次又一次上演令众人惊叹的“金蝉脱壳”。虽然“三姓家奴”的名声并不悦耳,不过这起码让他千疮百孔的企业和梦想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但像贾老板一样善用“瞒天过海”的人,又有几个?
车市冷风呼啸,缺少抗寒体魄的造车新势力尤其需要,因为这是他们不可回避的一道“生死关卡”。
如果不舍得投资,便难以在与传统车企的对抗中抢占先机,对于没有任何文化积淀与品牌影响力的他们而言,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会有任何成功的机会。但倘若烧钱速度过快,又很容易造成资金枯竭,以至于瞬间“全盘崩塌”。
不论是FF的前车之鉴,还是难解难分的资金周转问题,新势力企业都应该以此为戒,“勒紧裤腰带”,理性对待每一笔支出。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