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在看之港片特辑以色列监狱“拉皮条”事件:长官牵线,诱骗多名女狱警供犯人玩乐
导语:
所见即所得,所闻即所谈。朴实无华的「编辑部在看啥」正式登陆。编辑们准备的影剧综分享推荐,带给大家个性化的解析。既是轻松闲适的追片参考,也是老友相聚的温馨谈资。周转于生活和自我的心灵,在影视文艺的世界里,永远有一方安定之地。
看港片长大的一代,不会不喜欢功夫片、动作片、犯罪片。
由英皇集团和腾讯影业主导的《怒火·重案》,是一部纯正的港式时装动作片,2021年7月30日在内地上映后,打破了华语动作犯罪片的内地票房纪录。
影片延续中国香港导演陈木胜个人港式警匪动作的类型风格,采用经典的双雄对立人物结构。重案组督察张崇邦(甄子丹 饰)亲睹战友被杀,深入追查发现,悍匪首领竟是昔日战友邱刚敖(谢霆锋 饰),宿命令二人再次纠缠。
影片首先带给观众视觉的爽感。宏大的爆破场面、密集的枪战情节,五场大戏一场接一场。最后废旧教堂里的对决,拳拳到肉,重现了经典港片的感觉。充满暴力美学的打斗画面不需要观影门槛,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加需要以此来实现情绪的宣泄。
影片也给观众带去心灵的震撼。港片里感人肺腑的兄弟情谊,总是绕不开警察、黑社会,总有人要充当所谓的反派,被钉在十字架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阿敖为了心中的正义,为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怒火·重案》的票房和口碑充分验证了港片在内地的市场需求。而早在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之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大幕就此拉开,陈木胜就是第一批选择顺流北上的香港导演之一。
在后续的职业生涯里,合拍片成为了陈木胜的工作重心,他接连奉献了《男儿本色》《保持通话》《全城戒备》《新少林寺》等影片,因此成为了“北上”港导的旗帜性人物,也是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的典型代表。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与内地在各领域都开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文化交流上呈现出日益丰富、紧密、健康发展的态势。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这句诗适用于每一个香港青年和内地青年。求同存异,自强不息,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60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模样?虽然经济逐渐恢复向好,但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却依然不佳。人们一面忍受着港英政府的压制,一面又受到内地运动的波及,还要面对不时登陆的台风暴雨。那段动荡艰辛的光阴岁月,或许是当今社会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
任达华、吴君如主演的电影《岁月神偷》,就聚焦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间,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香港深水埗一个普通四口之家的悲欢离合。一对社会底层的夫妻在经历了人生百味后,才感悟到唯有岁月变迁才是真正的“神偷”。影片同时也以小见大,通过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摹,折射出那个时代香港市民最真实的生存处境。
整部影片在淡淡的无奈与伤感中,在故事上无疑是非常动人的,夹杂着温暖的烟火气和昂扬的希望。没有为了推动剧情而特意制造的戏剧冲突,没有歇斯底里地哭喊煽情,而是将生活的不易以及一家人的乐观与相互扶持全都融在了生活细节中。比如小儿子把自己心爱的“藏品”全都“无私”的送给重病的哥哥;又如一家人在暴风雨来临时拼命护住鞋铺;鞋匠为脚上有鸡眼的妻子亲手设计制作了一双新鞋等等。
而电影除去对一家人患难与共的亲情展现以外,更多借由个人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症结”。在电影中也含有不少的隐喻以及“符号”暗示,比如英国大兵讥笑鞋匠不懂英文很LOW、鞋匠不止一次讨厌英语、大儿子输在历史题,小儿子口中倒背的英文字母等等,都在暗示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影响。
电影虽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依旧能够带给人鼓舞与治愈力量,罗太太“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人活着,总要信”的经典表达,都展现着香港人民乐观积极,永远对未来怀抱希望的精神和斗志。
《岁月神偷》从罗进二纯真的孩童视角出发,融合60年代真实的香港影像,呈现出岁月更迭下物质贫瘠但精神富裕的香港人民坚韧不屈的生活图景。在香港回归25年之际再度回顾这部影片,不仅能够勾起老一代香港人对过往的回忆,更能引发所有国人对香港社会发展、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思与回望。
“154年了,香港回归中国,我们不想,也不能再多等一秒了”
2019年9月30日《我和我的祖国》正式上映,该片讲述了7个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其中《回归》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
1997年7月1日,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为了在7月1日0时0秒0分准时升起中国国旗,中英双方经历了16轮谈判,154年的等待,中华儿女不想,也不能再多等一秒了。中方外交官积极交涉、香港警察维持秩序、仪仗队军人刻苦训练、钟表师傅尽忠职守,所有人都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顺利迎接香港回归。一切准备就绪,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英国国歌提前结束,导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出现了整整12秒的空白,现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寂静。这也是历史上著名“香港12秒”,电影中升旗手的原型朱涛谈到那一刻的感受时曾说:“这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12秒,我一度以为自己失聪了”。
最后,国歌准时奏响,军人敬礼,五星红旗随着歌声冉冉升起,香港警察换上中国警徽,在国歌停止的那一刻,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一秒不差。
影片中有句台词“这一刻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可对我们是开始”,如今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已有25年,但那份激动和喜悦依然萦绕在每位国人的心间。
时值香港回归25周年,最近一直在看港片。如果说近几年有什么香港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大概会说是《杀破狼2》。
节奏快,强度高是我对电影最直观的印象,开头十几分钟就用一段打戏快速吸引观众注意,而后的监狱乱斗、屠宰场打斗和最后的团战都是拳拳到肉,在被国产古偶打戏“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以及“爱的魔力转圈圈”荼毒过后,回过头来看《杀破狼2》中的打戏,饶是不怎么看动作片的我也直呼:太过瘾了!影片中,吴京的打戏动作朴实,托尼·贾厚重,而张晋则是凌厉,有一说一,三种风格不同的动作实力派演员的打戏是本片最大的看点,而其中张晋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最帅的不是穿西装,也不是会打架,而是会穿着西装打架。动作干净不拖沓,打完之后从发丝到裤脚不带一丝变化,冷脸反派监狱长,“西装暴徒”张晋简直不要太帅!
相比于动作戏的紧张刺激,电影的故事主线则要温暖许多,罹患血癌的女孩莎和吴京饰演的阿杰在医院意外相遇时的片段温馨而治愈,前面一直被压抑着的情感和误会,到这一处得到完全的释放,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温情色彩。尽管电影也有主角不管挨多少刀都死不了,人物结局模糊等不足,但总体来讲,《杀破狼2》还是一部十分优秀,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最近有关高考、中考上的各种消息刷爆了社交网络,“700分考生父母凌晨三点接到清华电话”“清华北大抢人”等的热搜下,大家纷纷感慨,“还没进大学就这么‘卷’了吗!”那不妨看看TVB的这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也许会有稍微一点点的安慰。
《没有起跑线?》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群焦虑的香港父母。这部片子真实记录了在实行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香港家庭们如何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给Ta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到上小学这段期间,费尽心思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为了获得“完美简历”的故事。
为了履历漂亮,香港的很多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功课就做到十点多,还要同时上5-6个兴趣班 已经升学面试班,争分夺秒的学习各项技能。片中,一位27岁的二胎妈妈,因为之前一直放养大娃,没为他做什么准备,结果大儿子养到1岁半,要去面试幼儿园学前班了,妈妈才惊觉儿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二胎的时候,妈妈就决定让肚子里的宝宝赢在子宫里。
节目还请了两位艺人在真正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一天香港繁忙儿童的学习生涯。他们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从出门就开始赶时间,在出租车上吃面包时,妈妈也会随时拿出识字卡片考单词,甚至在大街上随便看到一个路牌,妈妈也会指着问认不认识。
要“赢在起跑线”,才有机会加入“人生胜利组”,那么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就是拼父母,拼资源。但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小学同一个班级,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也会很大。在本该快乐享受童年的时光里,孩子总是背负了太多的期望,长大后回忆童年时,每个人应该都会有遗憾吧。
北京冬奥会全网刷屏的热烈氛围似乎还在眼前,在大家关注奥运健儿的成就时,往往会忘记他们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去年秋天,根据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上映,电影讲述了苏桦伟在妈妈的鼓励和教练的帮助下克服身体障碍,“跑”上残奥冠军领奖台的励志故事,为观众们揭开了田径运动员背后的艰辛。
以小人物的故事折射香港这座城市的精神,是香港影视作品最为擅长的叙事方法之一,《妈妈的神奇小子》也不例外。苏桦伟的故事,集合了香港普通家庭面对困境的不妥协,坚韧不拔的个人奋进旅程,包容一切且不离不弃的亲情,团结一致相互扶持的团队情,乃至赢取世界认可的家国自豪感。体育竞技又极尽热血与感染力,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让《妈妈的神奇小子》成为一部不容错过的宝藏电影。
其实,体育运动一直都是香港影视作品青睐的题材,例如将中年危机的困扰与龙舟队的拼搏奋进相结合的《逆流大叔》,讲述不良学生通过棒球队的训练在挫折下磨炼意志的《点五步》,关注排球队晋级之旅的《男排女将》,即将播出的游泳题材《I SWIM》和不久前结束拍摄的篮球题材《季前赛》 ……无论哪个年龄的观众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情感共鸣,就好像响彻跑道的那句“On Your Mark!Set!Go!”一样,帮助观众重新充满再度拼搏的力量。
回归25周年,香港已经从那个有些遥不可及又很梦幻的钢铁森林,变成我们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的真实土地,她有很多光环与成就,也不乏各种考验与挑战。但无论如何,这座城市仍然会带着她永不言弃的狮子山精神,继续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前几天新片场做了香港电影的混剪,十几分钟里不止看到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也看到了过去的自己。比如看到陈浩南出现的那几秒,《乱世巨星》响起,依然心动、依然在瞬间热血澎湃。港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们了解香港的一扇窗,那个繁华的、忙碌的摩登城市,因为香港电影、因为港剧,显得很近。
香港电影对于生活的描绘,有着不同的侧面。《天水围的日与夜》用了90分钟去拍普通民众的生活。天水围是香港的一个不太普通的社区,高楼层高密度的公屋像围城一般,又因几桩家庭悲剧,引起全港关注,带着浓厚的悲情标签。
许鞍华的细腻,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拍香港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没有把天水围的悲情放大,从单亲母亲贵姐与儿子的生活,把平淡、辛苦却又充满温情的生活娓娓道来。贵姐乐观向上,把儿子家安养成个乖仔。她担心儿子走出“围城”,念叨着“到了社会怎么办?”阿婆为了菜钱斤斤计较,却会大方送给贵姐不便宜的花菇,还细心撕掉价签。贵姐和儿子家安,加上邻居阿婆,正好是三代人,又恰是单亲家庭、孤寡老人、中学生成长问题的关系者。喧嚣繁华的香港,老旧拥挤的社区,一日三餐,工作吃饭。整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更谈不上冲突矛盾,却像溪水一般流淌进心底。
片中有一幕,中秋节时,天水围的居民们家家户户到了露台,点灯坐着闲话日常。这一天并不会有特别的事发生,可在漫长人生中,回想起这一天,它怎会毫无意义。前些年流行一个概念,“逃离北上广”。有不少人离开超级大城市,去寻找诗和远方。是否能找到一片净土不得而知。疫情的第三年,在被迫放慢的节奏中,那些真实的、琐碎的、曾经被忽略的人间烟火变得格外清晰。我们在何处,如何生活,将要去到哪里,似乎是一种伴随着疫情时代的集体思考。
— THE END —
作者 | 影视产业观察编辑部
主编 | 彭侃
排版 | 张嫣瑕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