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希泰:三年,我把三个亿干到一百亿,二十年前也没现在这样疯狂
他是投资圈最有「大哥风范」的投资人。俞敏洪跟他借一瓶酒,他给了一箱;俞敏洪本想做几亿的小基金,他却做成了上百亿。成立三年以来,洪泰经历过雷区,也进行过野心勃勃的实验,眼下,盛希泰为洪泰的布局注入新逻辑。
从投行转型投资,创业维艰,我也不例外
我原来在投行做了很多年,离开之后按照惯性从事了PE,但这份工作却让我没有任何激情,最大的感受就是找不着北,不能燃烧自己,状态也很慵懒。那时候我做过很多IPO项目、并购项目,但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我们的作用最多是锦上添花。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创业者,后来我帮他把这家公司做成功了,成为许多人所熟知的「昆仑决」,直到现在,昆仑决在我心目当中的地位仍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项目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早期投资的认知,在我看来,天使投资更像是生自己的孩子,这家企业会永远打着你的印记,成就感也比过去强烈很多。正是这种满足感让我在投资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我转型投资的开始。
我一直定义自己首先是位创业者,然后才是投资人。创业维艰,我也不例外。
2014年11月,我跟洪哥创立洪泰基金,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回想起来,洪泰第一年的开局非常好,一夜之间知名度达到顶峰。媒体蜂拥而至,那阵势跟洪泰已经成立了十年似的,但外界关注的并非洪泰本身,而是投资银行出身的我和洪哥这样一对明星组合。
与千万创业者一样,洪泰从零开始,要想在数量众多的新旧机构中崛起,困难重重,或许这也是行业New Comer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是投行出身,过往的经历和成功决定了我内心的骄傲,这感觉就好像四十大几才开始重新起步学习一门「外语」,新的起点让我不堪重负,而最痛苦的莫过于从后端到前端的转型。
过去做投行是卖方,帮别人把股票卖出去;而VC是买方,买入别人的股权,所以对项目调查的深入程度要更高。打个比方,如果做投行的尽调深度6分,那么做投资就需要9分。
从体力到心力,都是我人生中从未曾有过的、辛苦的三年,即便是20多岁我刚开始做证券的时候,也没有近三年这么疯狂。尤其我发现,做基金真不是啥「好活儿」,任何时候不得闲,吃不得老本,一旦一个基金形成一帮食利者阶层,也就离完蛋不远了。
前后不过一年时间,洪泰就开始遭遇非议,有人说洪泰投的项目不好,有人说洪泰不专业,这些舆论对我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
我必须承认,洪泰发展初期的专业度确实不够高,投的一些项目也没能迅速发展起来。但我们投项目从来都是按照严格程序来走的,非常谨慎。从节奏上看,我们三年投了100多个项目,数量并不多。
然而,我还是一度感受到狂风骤雨,有大环境、也有小圈子的因素。创业两周年的时候,我一字一句写了《洪泰八诫》,那是我当时非常真实的状态和想法,我说,洪泰是跟着双创一起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压力、动力并存,成绩、问题俱显。
坚持自己的判断,切莫做乌合之众
有的问题我认,并且会坚决改变;有的我不认,不认的我就会坚持。就像无论什么时候,投资能力都是洪泰的核心,也就是我们需要具备为LP赚钱的能力,这是永远要坚持的。
从最初3亿天使基金开始,洪泰今日的管理规模已超100个亿,系列基金涵盖天使、VC、PE、并购,一直到进入资本市场;即将发布的五只基金,总规模超70亿。只有方向正确、做的事情正确,LP才会放心的把钱交给我们。
另外,洪泰与其他机构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一开始就坚持搭平台、做生态布局。成立一年之内,我们搭建了智造工场、创新空间、AA加速器、洪三板,后来又做了洪泰财富和产业社区。
当初这引来不少争议,同行和媒体都会问我,洪泰系列基金与洪泰生态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相信但凡关注洪泰的朋友,都能够发现这些布局的价值。二十年的投行生涯决定了我的这一架构意识,洪泰不只要打巷战,更要打空战。因此我们形成了投资圈、生态圈和退出圈,创业生态正可以将流量入口和出口相互接应起来。
在入口方面洪泰已经做了很多布局,退出方面的布局目前不便对外披露,但不久的将来会呈现给外界。
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是「专业」
在洪泰的投资和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的问题:孤芳自赏、不专业、不职业、不善于独立判断、标签化、只投不管、不再生长等等。我们逐渐意识到,只投天使太受局限,而且洪泰要发展,不能只靠我和洪哥带着几个人的小团队,必须要让更牛的人进入,并且快速地自我迭代。
要赢得别人尊重就必须专业,为了破局,洪泰做的第一件事是团队升级。我90%时间在看人(创业者)、在挖人(团队)、在布局。
找人挖人永远第一位,专业、专业、专业是我一再强调的三个关键词,我绝不容许洪泰有不专业的队伍和形象,做牛逼的事情就必须批量赋能专业人士,也就是我们要把牛逼的人激发出来,这才是帅而非将的做法。
过去两年,毫不夸张地说,洪泰正在组建起一支强大专业的投资团队,容纳了学院派、实践派不同类型的人。我经常说,在洪泰内部我是外行,必须把自己退到外行,才能真正使内行成为内行,如果什么都一言堂,那就废了。
这三年来,我敢说我从没有在投决会上强推任何一个项目,只有如此,洪泰的内行才能真正发挥内行作用,团队才能逐渐强大起来。
除专业能力过硬外,洪泰团队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年轻,除了我这个「前辈老头」。
90后这批人太幸运了,赶上了新一轮改革窗口的初期,也没什么机会成本。我深知要成事必须平视甚至仰视年轻人、看重年轻人、用好年轻人。正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倚重他们的特点与才能。
我们不惜花费大代价请人,彭创就算是我「三十顾茅庐」招来的大将。队伍升级后,我相信外界一定能逐渐感觉到,洪泰发现项目的能力、投进去的能力、专业判断力都在增强。
洪泰做的第二件事是梳理做减法,规范生态,对外统一强化管理。这方面我是下了狠心的。
2016年,洪泰与地方合作的好几只基金,我们都主动停掉了。尽管规模可观,利益巨大,但我们与合作方得价值观不同,这很容易给洪泰品牌带来伤害,所以我们坚决放弃利益。
紧接着,我们酝酿了洪泰创新空间与优客工场合并。无论对洪泰还是对优客都是好事,合并后优客工场更成为联合办公空间老大,洪泰是主要股东之一,我们还开玩笑说,要再造一个链家。
同时,品牌上做区隔。有些不再用洪泰二字,比如洪晟基金,AA加速器,这都是规范生态的手段,也有利于它们各自的独立发展。
破局「天使」,成为时代的「股东」
洪泰做的第三件事是天使、VC、PE、并购并举。我们有三个目标,一是成就一批上市公司,二是成就一批人,三是通过资本影响一两个产业,服务于实业的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单靠天使投资,我们手上必须有更多的子弹。
三年前起步做洪泰基金时,几乎所有我老圈子里的人都说,无论是从资源掌控还是从人脉上来看,我都不应该只干天使投资这一件事。
说实话,我很喜欢做天使投资,就像我以前说过的「熊抱天使投资」,怎么拥抱都不过分。早期投资人能做的贡献很大,基本上是从0到1,或者说是「无中生有」。把人生阅历、管理经验、人脉发挥到极致,去助力年轻人成长,这会让我有无比的成就感。
但反过来想想,投行的经历使我对资本市场、IPO并购再熟悉不过,后期投资和操作是我的「母语」体系,这些经验、资源和优势,如果能够与早期投资打通是有巨大价值的。
2016年,我们建立了VC产品线。说到洪泰产品线,有一点很重要,虽然我们天使、VC、PE、并购是并列布局,但这四条线也是相对独立发展。过往,很多机构也往上下游延伸,但更多是权宜之计,PE不好做往VC挪,VC不好做往PE挪,在这点上洪泰有根本不同。
2017年上半年,洪泰PE、并购团队相继到位。天使、VC、PE、并购、智造工场等各条业务线齐备,整个洪泰进入全面发展、专业化管理的新阶段,自然过渡为「洪泰资本控股」,成为一家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
在我盛邀下,中投旗下建投投资副总经理张欣韵出任洪泰资本控股管理合伙人,负责并购业务;中国首批保荐代表人汤迎旭出任洪泰资本控股管理合伙人,负责PE业务;前天相投顾董事副总裁冯志出任洪泰赋能基金CEO,深度PE,耕耘企业,挖潜价值。
洪泰做的第四件事是管理转型。有了钱,有了队伍,中后台管理体系是不是能驱动业务高速运转?如果后线管理粗放漏风,就像前线战士去打仗,后方却断了粮草、断了通讯、断了运输,这是非常可怕的。
在引进了非常多的人才后,我们也投入大量财力开发了IT系统,建了非常先进的数据平台,将业务流程、数据统计、项目留存等放在线上,即时留痕,并且将洪泰的中后台支撑体系全面建立起来。
三年来,我特别明白一家真正强大的机构不能靠一两个人,而是要靠「体系化」打造出一套专业打法。所以这四件事做下来我们自身是有体会到进化成果的,现在洪泰已经告别所谓「土豪期」,成为一支正规军,我也重塑了强大的内心。
【转载须知】
1、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2、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或联系微信:wuyaoguaiguai,取得授权后方可转载。禁止二次转载。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