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微模式”
来源:光明日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
——解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微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2020年4月,沪硅产业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2020年8月,芯原股份登陆科创板。这两家企业都来自“新微模式”,业界为之欣喜,“中国芯”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
2020年夏天,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收到一份特别的90岁生日礼物——沪硅产业制造的300mm大硅片。
突破“卡脖子”问题,是邹世昌这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填补国内空白的大硅片诞生,让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二十年磨一剑,这是“新微模式”的结晶。
经过多年摸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探寻出一条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之路,依托新微科技集团的平台,构建起以技术为前提、人才为关键、资本为保障的“新微模式”,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依然是难点和堵点,“新微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科研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力量打造产研共同体,进而借助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更精准,让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道路走得更顺畅。
国产大硅片的20年求索路——
科技成果转化,远不止“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再到批量定型生产,中间的产业化阶段存在超高“死亡率”,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好比跳龙门,一大批科研成果迈不过去。”新微科技集团总裁秦曦说。
令他自豪的是,在“新微模式”护航下,2020年孵化出4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培育沪硅产业、矽睿科技、尚飞光电等一批中科系硬科技企业。在秦曦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远不止“一公里”要走,需要多方协同,迈过一道道坎,解决一个个问题,“常常是好不容易推进了一公里,抬头一看,发现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上海新昇及新傲科技董事长李炜,2001年加入新傲博士创业团队。2006年,由上海微系统所和新傲科技共同完成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沪硅产业成立。2020年,完成300mm国产大硅片生产制造的飞跃。目前,沪硅产业初步完成全球布局,力争成为世界先进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
“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300mm硅片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起步比国际同行晚20年,中国发展大硅片的过程就是补课的过程,必须加速、加倍投入。”李炜说,“这些年,首先是迎着困难上,迎着最硬的科技上,将个人和企业的目标与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重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新微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微模式”的探索背后,是一个近百年老所对科技创新道路的求索。上海微系统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作为上海微系统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微科技集团则承担着促进上海微系统所乃至中科院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以上海微系统所为科研平台,其布局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上海工研院)为产品中试与技术转化平台,新微科技集团为科技创投融资与产业化平台,由此构建起“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共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形象地说,上海微系统所专注原始技术创新,要拿出“原理样机”;上海工研院解决的是产品创新问题,也就是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新微科技集团要推进的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瞄准的是产业创新,就是把产品放到货架上,最终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得以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充分释放协同体系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额温枪的缺“芯”之急——
下好先手棋,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额温枪等无接触测温设备一时成为紧缺的防疫物资。红外温度传感器是其中的核心器件,为了让更多的额温枪尽快上岗,新微科技集团携手上海工研院火速行动,8英寸研发中试线提前复工,不断挖掘产能,在一个多月内将传感器芯片产能从每月320万颗提升到640万颗,解了红外测温计企业的缺“芯”之急。
智能体征实时检测系统,让方舱医院实现病症早发现、早干预;战疫执行管理系统,让基层医疗体系实现平战结合、立体防治……面对疫情大考,新微科技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可支配资源。
高效的应急科研攻关,来自多年积淀和前瞻布局。战疫中大显身手的8英寸研发中试线,是对标国际产业竞争的关键一环。战疫执行管理系统则来自新微科技集团在物联网领域的谋篇,着力攻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基层医疗体系应用中的标准化问题。秦曦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好先手棋,新微科技集团致力发挥好助力、牵引和支撑作用。
记者了解到,上海微系统所目前设有9个研究室,以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正在谋划与上海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加速推进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以及学科交叉,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面向集成电路、物联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微系统所旗下的上海工研院正在加快中试研发平台布局,打造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微科技集团则已建立起从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技术研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产业集群四大业务板块。
秦曦将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归因为“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的驱动。“三位一体的核心是一体,三个轮子同时转,有一个地方卡住就转不过去。”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将产业的前沿需求及时反馈给研发团队,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解决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问题。同时,布局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在这里,一条融合创新链、资本链和产业链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培育超10家硬科技企业背后——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责任也是使命
尚飞光电是南通新微研究院孵化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在上海微系统所的技术支持下,公司解决了国家公共安检领域核心探测器件难题。2019年3月,尚飞光电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新微模式”孵化的成功案例。
上海瀚讯是由上海微系统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实施。2019年3月,上海瀚讯在创业板上市,市值迅速飙升。这是“新微模式”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又一典型案例。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让科研人员都去搞企业。”秦曦说,“创业九死一生,干公司也是科学。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平台,集聚最优秀的科学家、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最优秀的企业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把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事业向前推进。”
通过“三位一体”“三链融合”“新微模式”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2020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新微)工作站揭牌成立。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行业硬科技企业的上市孵化培育体系,搭建科技与资本的纽带,为科创板和主板市场梳理、筛选、培育更多优质的种子企业。记者了解到,除了上市服务工作站,新微科技集团还布局了科技金融服务站、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站。
近年来,“新微模式”以上海为中心,持续向长三角辐射拓展。汇集上海微系统所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新微体系下的嘉兴科微基金应运而生。这只基金紧盯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长三角经济带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生于科技,长于资本,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管理咨询和上市辅导,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是新微科技集团成立的初衷。”秦曦说,“我们希望,加速科技成果的积累,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让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水到渠成。”
截至目前,新微科技集团携旗下新微资本重点参与体系内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或重组,超10家高潜力型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提交多家科技企业进培育库培养,带动超百亿元的科创产业投资。
上海微系统所党委书记俞跃辉思考的是: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走向百年老所的上海微系统所,如何更好地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产业化如何有更大突破,能否孵化更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企业?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俞跃辉说,“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2日 01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