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京官道福昌三乡渊源
西晋灭亡后,十六国初期一泉坞改为乙泉戌,《资治通鉴》: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慕容垂奔秦,“乙泉戍主吴归追及于阌乡”。北周明帝灭齐移宜阳县治于一泉坞,兼熊州,北周时期宜阳郡领宜阳(一泉坞),甘棠(甘棠寨),东亭(嵩县田湖),昌洛(洛宁王范)四县,今一泉坞东牛曲村千佛寺有北周保定五年时弟兄三人祈福的千佛造像碑,1963年三乡后院村出土300多斤西汉到北魏时期的钱币,有西汉半两,西汉五铢,西汉画像钱,大泉五十,三国蜀吴直百五铢,大泉当千,北魏的永安五铢,可见一泉坞重要性。隋代周后,废宜阳郡,宜阳为京畿河南郡,《隋书地理志》卷30地理中河南郡:“宜阳后魏置宜阳郡,东魏置阳州,后周改曰熊州。又复后魏置南渑池县。后周改曰昌洛。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昌洛曰洛水。大业初废熊州,省洛水入宜阳。又东魏置金门郡,后周废。有福昌宫、金门山、女几山、太阴山、嶕峣山。” 隋代时置有熊州剌史,有人认为熊州治在今宜阳韩城,也有认为在今洛宁河底镇,隋大业义宁二年废熊州,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此时境内有福昌宫,金门山,女几山,太阴山,嶕峣山。可见隋代时宜阳地望东到韩城,三乡,西到洛宁县城及北嶕峣山,洛河南有张坞附近花果山(女几山)到洛宁陈吴金门山一带。 唐初武德德元年(618)废宜阳郡为熊州,改宜阳县为福昌,是以有隋福昌宫而得,州刺史为史万宝,守将盛彦师镇守宜阳,在熊耳山南灭掉瓦岗军首领李密。 唐贞观元年(627)废熊州,六年(632)移谷州于福昌,管辖福昌,渑池,永宁,长水四县。唐高宗显庆二年(657)谷州废,福昌,永宁,渑池,长水入洛州,为都幾道河南府管辖。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志河南卷:“福昌后汉宜阳县,故韩城在今县东,刘盆子降光武处。魏尚书仆射杜君畿,幽州刺史杜君恕墓并在今县北。县城即魏一金坞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后周重兵於此以备高齐。有金门山其竹可为律管。”可知唐代福昌县北有二杜墓,一金坞城为泉坞城,县西南的金门山有竹可以做律管乐器,金门山为今洛宁城南陈吴金门山。可见唐代福昌县域管辖今洛宁东南境。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卷六中有:“福昌畿,东至河南府一百五十里,武德元年改为谷州,改宜阳县为福昌县,取县西隋宫为名,显庆二年废谷州,以县属河南府,今县城即魏一(泉)全坞城,东南北三面天险峭绝,后周置重兵于此以备高齐。”说明唐代李治以洛阳为东都以后,福昌县治离洛阳河南府一百五十里,福昌县得名与隋福昌宫有关,福昌县城接近曹魏时的一泉坞城,距离不远。这里的“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今宜阳三乡镇到洛阳75公里,另元和郡志:永宁离河南府二百里,永宁离福昌五十里。唐代永宁城在今洛宁旧县。旧县离三乡约50多里,如果再要走到今福昌村还得14里,就得60多里,与元和郡县志不附,正好说明唐代福昌城是在三乡附近,而不是今天的韩城福昌村。
唐贞观时的括地志中有谷州篇:“故韩城一名为宜阳城,在谷州福昌县东十四里。”今韩城福昌村离韩城8-10里,绝不会到14里。这个应该是唐代福昌城为三乡到今韩城福昌村距离正好14里,因唐代福昌村也是韩城管辖。《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东幸洛阳,于“麟德元年(664年)二月戊子,如福昌宫。”《旧唐书》武则天传:“圣历二年(699年)九月乙亥太后幸福昌县”。福昌宫在三乡何处?宜阳的历史学乔文博家考证连昌宫在五华寺塔附近,另一学者许武章考证福昌宫在三乡上莊村,福昌宫也就是连昌宫,兰昌宫。由此可见三乡是唐早期的皇帝行宫,也侧面证明唐代福昌县治就在三乡一带。唐玄宗时期也在三乡连昌宫驻跸,因梦见女几山仙人而作霓裳羽衣曲,唐代 刘禹锡的诗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乡曲。”元稹的《连昌宫词》也是在福昌三乡感慨而作,可见安史之乱前的福昌三乡的繁华盛景。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
由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到唐代时洛河沿岸数千船只来往,南方的粮食由洛阳通过崤函南北官道陆运到达陕州,再由黄河漕运往长安,唐代时走南道洛阳船运到达三乡,由三乡驿,临泉驿,鹿桥驿南道陆运宫前乡陕州,或者是沿连昌河谷到杨坡,刀环再到陕县硖石,因而三乡镇是唐代水陆交汇之地,位置非常重要,隋唐福昌县治设在三乡是最佳的选择,并且隋唐两代福昌县管辖范围是西到洛宁嶕峣山,东到韩城,西南到女几山,金门山,永宁县治在今旧县鹿桥驿附近,管辖是福昌县以北,东到陕县熊耳山,唐代福昌县三乡西30里到洛宁城,东30里到韩城洛河两岸区域,三乡驿正好是中间位置,交通区位明显。唐代寿安城到河南府界25里,河南府70里,因此走南道洛阳到福昌第一个驿站是三泉驿(宜阳东25里苗马村),第二站是寿安县甘棠驿(宜阳甘棠村),第三站为柳泉驿(宜阳柳泉镇),第四站为韩城南驿村福昌馆,第五站为三乡驿,每个驿站约间隔30里,正好150里与唐制驿程相符。唐代韩翊的诗有:“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说明诗人是早晨6-7点洛阳出发,晚上5-6点傍晚到一泉坞住宿休息。大约骑马10个小时,一般骑马每小时行程为8公里多,正好是天黑到三乡驿或者临泉驿住宿休息。洛阳到三乡一路是平坦驿道,过了三乡往临泉驿来就是山路,人马疲惫正好晚上休息补足精神第二天再走山路。唐代住宿一般是3-5个驿站留宿,因三乡驿到洛阳路程好走,早上洛阳出发晚上到三乡驿或临泉驿附近住宿,也证明了一泉坞是在三乡驿附近。
临泉驿史书误写柳泉驿
在三乡上庄村与南寨村金代道观玉阳宫的遗址处,发现有金与明代玉阳宫重修碑,其中金代碑上有李马故宅,历史学家乔文博认为是李贺故宅。李贺字长吉,人称小李杜,诗鬼李贺,唐王室郑王李亮之后,其父李晋肃为陕县令,从李贺的“自昌谷到洛后门”诗中一句“”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可知李贺小时出生在洛阳,因另一份介绍李贺的资料:李贺为太常寺奉礼郎,福昌县尉。推测李贺年轻就考中举人,或因皇室之后荫官为福昌县尉,后因考进士因父讳而被人非议。说明年轻时的李贺在福昌当县尉后定居于三乡为家。李贺故居隋唐史学会长王恺考证说三乡大涧沟,宜阳学者穆造林考证是在三乡后院村,如果李贺是在福昌当县尉,福昌县治也应是三乡附近,另洛宁宜阳的郭氏家谱显示:郭子仪的孙子郭琏为昌谷县令,后人分居宜阳洛宁两地。昌谷县令意思就是在三乡昌谷做的福昌县令,唐中晚期三乡也代表昌谷,如昌谷李贺就写很多关于昌谷的诗。各种资料分析隋唐时福昌县治当为三乡上庄村一带,因连昌河谷经过千年河沙於积河床抬高,在隋唐时期上庄一带应是汉山余脉,地势要高,做为县治不会受到水灾威胁。福昌宫,连昌宫是皇帝行宫,选在离上庄西五里三乡五华寺附近安全辟静做行宫并且在三乡建驿站。
安史之乱时史超义的部下骆悦等在永宁鹿桥驿囚禁了史思明,押送到三乡北的临泉驿,当时史思明的部将周挚等在福昌县留守,史思明派人来与他们报告,打探他们的反应,当时史思明的福昌下属周挚惊悚扑地,史超义的部下害怕他们有反悔或不同意软禁史思明,就提前在临泉驿用绳子缢死史思明,到福昌三乡驿时史思明已死其它人也只得作罢。旧唐书只记了鹿桥驿,临泉驿,福昌三个地方,但是临泉驿东南就是三乡驿,不可能丢下三乡驿再跑到韩城的福昌馆,因而也证明三乡驿附近就是福昌县治。搜索唐代诗歌关于三乡驿,连昌宫很多首,关于福昌只有晚唐五代时期一首。说明在唐代三乡驿,福昌宫,连昌宫也就代表福昌县治在此。只不过在三乡驿东韩城南驿付近设置有简单福昌馆的做为传舍,馆与驿有很大区别,传舍的馆用于普通的吃饭传递,没有驿马可乘,如甘棠驿附近洛河南岸寿安馆。
那么是何时福昌县治迁到现在韩城福昌村,推断应该是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永宁县治重新迁回永固城,今洛宁县城,北宋时期永宁县管辖范围做了调整,福昌县三乡西到洛宁城归永宁,同样福昌县境也要调整。这与朝代更替政治经济需求有关,唐末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战乱,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北宋定都东京开封,洛阳为陪都西京,西安不再为都,西安到洛阳的两京官道日渐荒芜,西边不做为军事重镇,因而很多两京南北官道馆驿破败解体,并且北宋时期驿制改为60里一驿,县治改革福昌县也需要东移,金史记录福昌只管辖韩城,三乡两镇,县治就选在了韩城三乡中间位置今福昌村。北宋初福昌县改为福庆县,北宋熙宁(1072)五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减轻财政开支,合县减吏,长水县并入永宁县,福昌县合入寿安县,废福昌县。10多年后宋哲宗上位又重用文彥博,司马光等守旧派,元佑元年重新恢复西京福昌镇为福昌县。旧唐书和史志介绍福昌县治与宋代福昌县治是不同位置后人容易理解错误,史志记录曹覣杜畿杜恕父子二杜墓为福昌县北,明代改为韩城北,清代又改为今宜阳西北柳泉花庄村为二杜墓。
北宋时期,张耒为寿安县尉,写了很多关于三乡,福昌的诗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张文潜在寿安为官时正好是福昌县入寿安县,因此那时韩城是福昌镇。
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
张耒 〔宋代〕
战国韩馀壤,王畿汉旧京。南围山峙秀,东泛洛浮清。女几荒遗庙,宜阳认故城。千秋迷佩玦,百战有榛荆。路失三乡驿,岗馀世祖营。山疑熊耳甲,墓记赤眉兵。昌水行宫废,谷州遗堞倾。断壕收剑镞,耕陇得瑶琼。”
这首词最后几句的意思是:走到三乡驿的官道没有了,汉山的山岗上曾经是东汉刘秀的宫营,冯异计败赤眉后投降的盔甲与熊耳山平,地里埋的墓里都刻记是赤眉兵。连昌河畔的连昌宫已废,谷州城剩下残的墙垛,断壕里能捡到打仗的剑镞,谷州城墙里是被农民耕垦土地种植粮谷。
这个是描写三乡的光武庙,连昌宫,谷州城。这个谷州城是唐初时期谷州郡由渑池县大坞城迁移到福昌县境。唐太宗时期贾墩颐,杜正伦,房遗义,李孝卿都做过谷州刺史,谷州长史。谷州管辖福昌,永宁,渑池。
牛谷口
[ 宋代 ] 张耒
十万全师一战擒,谷盘苍硖路幽深。凄凉今古兴亡事,辽阔英雄割据心。涨洛暮连诸谷雨,秋云低抱半山阴。文皇功业今何在,磨灭荒碑蔓草侵。
这两首都是写关于谷州,其中牛谷口:“十万全师一战捷,谷盘苍硖路幽深。”这是在写三乡昌谷到陕县的硖石幽深古道,曾经赤眉军的十万大师被冯异围军而投城。文皇指的是刘秀字文叔,平定赤眉统一全国他的功业很大,可惜都已过去,记载功德的石牌字迹磨灭不清还被蔓草覆盖一片荒凉。
登谷州故城
[ 宋代 ] 张耒
控扼兵屯事已辽,倾敧遗堞隐蓬蒿。春芜满野牛羊散,秋稼连云雉兔骄。苔卧断碑昏故刻,雨飘残◇带余烧。人间兴废知何极,莫谓荆榛便寂寥。
还有一首张耒登谷州故城的诗词,同样表达作者怀古喻今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这里的牛谷口是一地名,三乡以北连昌河东有牛曲村,连昌河以西夹沟村有卧牛寨,因山似卧牛而得名,也称为铁牛寨,山寨下靠近河边有牛鼻子,牛坑沟,牛腿的俗称,卧牛寨有残存的土坯城墙,内部占地100亩,东南北三面是绝壁高崖,只留西面是寨门,西寨门前面是一峡谷约2公里,由西到东一条清泉乙字形汇入连昌河,与北魏水泾注描写的一泉坞一致。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祚短暂,战争频发,豪族建坞壁为了自保,都选择远离城邑山川的地势显要之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格认为建坞壁条件:“必居山势险峻之处,人迹难通之地无疑,盖非此不足以阻胡马之陵轶盗贼之冠抄也。凡聚众据险者因欲久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泉之地,其必备此者必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此有自然之理也”。三乡北原的卧牛寨东近连昌河,寨门前还有泉水,西为洛宁四大平塬之一的官庄塬,自古就是屯兵种田的地方,三乡与夹沟村中间的河西村有藏兵洞的传说。唐代时期废谷州城改为临泉驿也有可能,张耒沿连昌河过连昌宫光武庙怀古到此汄为此地为谷州故城,卧牛寨下方田地己知有五座挖出带五铢纹长约40㎝宽约20㎝的青砖为汉未到北魏时的古墓,还有汉代陶器,铜境,板瓦等。
通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隋唐宋史志福昌的变迁,一泉坞是在三乡川北高原,隋唐福昌县城是在三乡驿附近,以上分析一家之言供参考,期待更多专家考证讨论。
三乡北原卧牛寨残垣
连昌河谷
卧牛寨上南望远方的女几山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