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俄军集结完毕,赫尔松大战一触即发,德法打响“反美”第一枪
俄乌冲突已经打了8个多月了,乌军靠着美西方的援助,不仅顶住了俄军的进攻,而且自9月底开始还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
不过最近乌克兰的一则征兵消息显示,“乌克兰人很快就要打光了”,乌军不得不考虑集中兵力与俄军展开一场大决战。近期乌克兰政府宣布了新一轮的征兵令,乌克兰6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均在征召的范围内,与军事领域相近职业的女性也有可能被征召。
这表明,乌克兰这轮反攻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损失惨重。据美情报人员分析,乌军的损失已经高达40万人,如果这个数据真实可靠,意味着按照乌军的打法,很有可能已经无法继续在多线进行反攻,必须集中兵力寻求单线突破。
一、美国有两大政治盘算
综合俄媒消息,当前乌军除了在赫尔松地区有反攻行动之外,顿巴斯地区以及扎波罗热方向基本上都处于守势。此外,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拜登政府在俄乌冲突上还有着两大政治盘算。
一方面,当下正值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与共和党在援助乌克兰一事上产生了分歧,拜登承诺将维持对乌克兰的军事以及经济援助,直到冲突结束,而共和党则持相反意见。所以拜登以及民主党需要乌军拿出点成绩,证明美国对乌提供军援是有效且“正确”的选择,这将有助于提振民主党的选情。
另一方面,乌军反攻效果越好,俄罗斯未来升级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将俄罗斯拖入战争泥潭,而且还能够加速促进欧洲的资本以及企业流向美国,填补美国加息给经济带来的亏空,以及缓解美国长期存在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为了达到这两个政治目的,美国近期又宣布了价值2.75亿美元的新一轮对乌军事援助。所以总的来看,乌克兰人员损失过多,已经很难在多线发起反攻,只能寻求单线突破,而拜登政府也期望乌军近期能够在战场上有所突破。
这也就意味着,俄乌之间一场大战将难以避免,而乌军选择的决战地点,大概率就是赫尔松地区。乌军之所以要选择集中兵力在赫尔松地区与俄军决战,主要有战略以及战术两个层面的考量。
在战略层面,乌军此前宣传的反攻目标,就是“收回所有被俄军控制的领土”,包括克里米亚,而赫尔松地区是克里米亚的桥头堡,想要重新夺回克里米亚的控制权,就必须先拿下赫尔松。
二、赫尔松大战一触即发,乌克兰已开始布局
而从战术层面来看,乌军主要考虑两大因素。首先,对于乌军来说,纵观整个俄乌战线,赫尔松地区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大规模围歼俄军的战线,因为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以及扎波罗热地区均有坚固的防御攻势。
而且一旦俄军发现情况不利,有被包围的风险,随时都可以选择后撤。这也是为什么乌军在此前的反攻中从俄军手中夺回了不少领土,但始终未能对俄军造成重创的原因所在。但是赫尔松地区不同,赫尔松被第聂伯河一分为二,而且连接河两岸的唯一一座桥梁已经被乌军炸毁,无法使用。
俄军只能依靠搭建浮桥完成后勤补给,但浮桥的运输效率极低,而且当战事不利需要后撤时,也必须搭建浮桥,撤退效率极低。所以这里的俄军相当于背水一战,如果选择死守,一旦战事不利,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伤亡。
此外,冬季马上就要来临,第聂伯河河面大概率会结冰,但冰层较薄,非但不能支持装甲车辆通行,而且还会给搭建浮桥增添难度。所以乌军集中优势兵力,一旦能够突破俄军防线,有可能实现对右岸俄军的围歼。
其次,赫尔松地区的地势平坦,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易攻难守地形,乌军此前已经进行了数次试探性进攻,结合北约提供的情报支持,大概率也已经摸清了俄军的防守状况。
再者,乌军在赫尔松方向获取西方的援助非常方便,从罗马尼亚或者波兰进入乌克兰的西方军援,可以直接通过敖德萨、尼古拉耶夫输送到前线。
更重要的是,乌军即使强攻不下,也可以使用其他招数,例如袭击赫尔松上游地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一旦大坝崩溃,赫尔松大量城镇都会被淹没,俄军只能被迫撤离。
目前,乌军正利用“海马斯”火箭炮对大坝进行袭击,尽管俄军在此处部署有大量防空力量,但仍然无法绝对保证大坝的安全。所以对于乌军来说,在赫尔松地区,尤其是第聂伯河右岸与俄军展开大决战,是当下最佳的选择。
而且乌军正在尼古拉耶夫以及赫尔松以北集结兵力,俄军当前也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撤回到第聂伯河左岸,以河流为天然屏障阻挡乌军进一步进攻。要么选择在右岸死守,与乌军正面打一场大规模会战。
三、俄军30万预备役集结完毕,将开展多线作战
据《纽约时报》10月28日消息,俄军正在向赫尔松地区增援,新抵达的部队大约在1000人左右。这说明俄军并没有打算放弃第聂伯河右岸的阵地,而是选择与乌军正面对抗。
此外,俄防长绍伊古日前已经正式宣布,俄罗斯此前动员30万预备役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俄军兵员不足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意味着俄军在战场上能够做的选择将更多。
除了增援赫尔松外,俄军最近有大量兵力出现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边境地区,随时都可以直取基辅。所以赫尔松大战一旦打响,俄军可能不止在赫尔松地区有所行动,而是多线联动,俄军的动向有可能会迫使乌军修改反攻计划,不得不抽调更多的兵力拱卫基辅。
四、扛不住了,法德率先打响“反美”第一枪
俄乌双方均已经在赫尔松地区布下重兵,一场大战将在所难免,而这场大战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俄乌冲突的结局。
对于美国来说,只要能够将俄乌冲突延续下去,把俄罗斯拖入战争泥潭,就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乐于见到这场大战的爆发。但俄乌冲突带来的溢出效应,已经让欧洲接近崩溃,大战还没有开始,欧洲可能就要先扛不住了。
据观察者网消息,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日前的午餐会后达成共识,将携手对抗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虽然听着好像和俄乌冲突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德法此举,就是对美国不断拱火俄乌局势的不满。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跟随美国对俄罗斯能源实施了大规模严厉制裁,使得欧洲能源供应出现短缺,进而引发了严重的能源危机。欧洲企业的生产成本开始大幅度飙升,再加上欧洲本就存在着严重的通膨问题,致使欧洲企业不得不在停产与转移生产线之间做选择。
所以俄乌冲突期间,大量的欧洲企业迁往美国以及中国,欧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去工业化”危机。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明确规定,凡是在美国本土或是北美自贸区生产组装的电动车,都能够享受高额补贴。
汽车制造是最复杂且产业链最长的产业,所以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将吸引大量海外企业赴美设厂,尤其是对欧洲企业格外具有吸引力,因为除了补贴之外,美国的能源价格也比欧洲便宜的多,这将导致欧洲制造业大规模流向美国。
所以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美国施行《通胀削减法案》,摆明了是要狠狠地收割欧洲,以填补自身亏空。
这一法案早在今年8月份就已经被拜登签字生效,德法两国领导人此前一直没有站出来反抗,很有可能是还对美国抱有希望,认为美国很快会从俄乌冲突中抽身,如此一来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将会逐渐减弱。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美国的贪婪,眼下冬季即将来临,俄乌冲突却呈现升级的态势,这让欧洲意识到,美国这是打算对欧洲下死手,要吸干欧洲工业体系,如果欧洲再不反抗,迟早会沦为美国霸权的牺牲品。
所以尽管当前德法之间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但依旧选择团结一致打响了“反美”第一枪。对于德法来说,目前至少有两个手段可以回击美国。第一,和美国采取相同的补贴措施,尽可能地留住本土企业,但大规模补贴很容易引发美欧之间的贸易战。
第二,《通胀削减法案》破坏的是全球电动车产业链,所以美国的做法也引起了中日韩的强烈不满,德法可以与中日韩携手,在WTO提起诉讼。
显然,美国只顾及自己利益,通过行政手段破坏自由市场的做法,已经引起了盟友的强烈不满,德法勇于站出来反抗,说明美欧关系已经开始破裂。
而且德国总理朔尔茨在11月初还将访华,这说明欧洲正在逐渐调整战略,一旦美欧发生大规模贸易摩擦,欧洲很有可能会迅速向中国靠拢。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严重破坏了全球化进程,这本就是逆势而为,所以最终逐渐被全世界孤立也是必然。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欧盟新能源转型的雄心与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