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关村论坛|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领先 产学研融合助力城市创新发展贾玲“整容式”减肥近照曝光:暴瘦后颜值惊人!背后却是辛酸泪
5月26日,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上,北京战略人才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从全球102个城市人才黏性总体排名看,北京得分为76.79,位列全球第6位;在创新潜能方面,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在全球102个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创新活力依旧突出。事实上,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服务人才是城市与人才成就的关键。如何在这一环节形成多边共赢,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球第二
黏性指数作为一个可以直观、真实获取城市人才生态情况的评价指数,正是关于塑造城市与人才关系的讨论。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报告》在2021版本基础上,扩大目标城市覆盖范围,不局限于选择位于美国、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强、创新活力突出的国际化城市,也给予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知名城市参与评价的机会,同时涵盖了中国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大部分省会或副省级城市。
从全球102个城市人才黏性总体排名看,前10的城市中,美国占据半数席位,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瑞士、比利时各占有1个席位。其中,旧金山首次超越纽约占据黏性指数榜单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国城市在人才黏性指数上有不俗表现。北京得分为76.79,位列全球第6位;上海得分为69.18,位列全球第20位;深圳紧随其后,得分为68.11,位列全球第22位。
在创新潜能方面,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在全球102个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仅次于旧金山、纽约和伦敦,创新活力依旧突出。同时,北京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球第二,尤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不断加大对原创性科技攻关和基础领域研究投入,积极补足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等产业链短板。
在VIIRS夜间灯光和劳动生产率两个二级指标方面,北京的表现位于全球城市中游水平,国际排名分别为第31位和第52位。报告指出,更好发挥人才效能,拉动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从以数量为主的人口红利拉动转为以效率和质量为主的人才红利推动,成为北京黏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突破口。
产学研融合成为留住人才关键
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科技创新范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离不开城市内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事实上,无论是全球知名高等院校、顶尖科技研发机构还是蓬勃发展的独角兽企业,本身都是天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强磁场”,是城市集聚人才的“天赋”所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了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使人才创新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在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中,人才可以充分享受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收益,形成正反馈创新动力。通过学术研究内部以及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之间的交叉合作,更有利于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能够在多元交叉领域开展创新创业的人才。伦敦和旧金山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城市和高人才黏性城市,其发展历程证实了产学研融合在促进科技创新向经济效益转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伦敦为例,作为英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重塑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伦敦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战略框架。具体举措包括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搭建各类产学研融合平台、畅通创新主体交流网络、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
同时,旧金山湾区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充分发挥创新要素空间聚集效应、构建高度多元化创新生态。除此之外,旧金山湾区还建立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形成私人研发投资和政府研发投资相互配合的资金支持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能够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组织机制。面对外部因素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严峻挑战,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关键性作用,有利于吸引并留住全球流动创新人才,有助于创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服务人才环节形成多边共赢
据《报告》显示,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而服务人才恰恰是城市与人才彼此成就的关键环节。如何在这一环节增进相互了解,构建彼此信任,形成多边共赢,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关注人才感知体验,给予人才充分支持,依旧是未来城市人才工作的主旋律。
对于城市治理者而言,要发挥宏观指引的作用。《报告》指出,积极破除人才在产业、院校、研究机构的流动机制障碍,促进更广泛的联合创新,使学术界和产业界人才可以在同一问题上攻坚克难,使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学科领域人才能够开展深层次联合创新。
同时,要发挥资金支持保障作用。积极拓展产学研融合项目资金筹措渠道,加强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个人知识产权“商业化”和院校等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力度,筛选一批能够拓展城市产业链、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金点子”,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对资金支持项目进行合理设计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产学研合作效率提升。
另外,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各类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减少人才创新风险。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使人才能够充分享受创新成果收益,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此外,搭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也至关重要。构建连接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合作网络,促进人才创新活动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支持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落地。加强产业界和学术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通过培训课程、项目合作、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更多兼具研究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提升人才创新效能。
北京商报记者 翟枫瑞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