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城镇化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0 阅读数:人阅读

 

在贵州的回答明显是错误的,官方口径的城镇化率根本不是按照户籍人口口径在计算。

确切的讲,这里其实有三种计算口径,第一种是户籍人口口径,按照户籍性质,这种口径并不管你是否常住本地,这可以称为“本地户籍”

例如,你是阜阳的农民,是阜阳农业户口,但是你去了上海常年打工,那么如果按照户籍人口,你是纳入阜阳的人口基数里面的,并且被作为“阜阳农业人口”来计算。

户籍人口的口径其实也有意义,因为在上海,外地农业户籍的打工者确实可能不能享受到当地市民的很多福利,而在阜阳老家则还保留宅基地,村里还分给承包土地。换句话说,本质你确实还是“阜阳的农民”。

第二种计算口径,就是常住人口口径,但是按照户籍性质。比如,还是一个阜阳的农民,跑到上海打工,此时你被计算入的是上海的人口基数,但是你被作为”上海农业人口”来计算。这可以称为“常住户籍”口径。

第三种计算口径,还是常住人口口径,但不管你的户籍性质,而是看你居住在城镇还是农村,当然这里面具体的认定标准,相对刚性的户籍性质肯定有些复杂。这可以称为“常住居所”口径。

这种认定,可以看成是按照居住性质来确定,部分的反映职业性质,即是不是从事农业为主,毕竟居住在城镇的基本是在务工

当然,这只是局部的反映,毕竟众所周知,在上海的农村,也有相当的工业,居住在农村的本地农村户籍人口,也可能是不以农业为主的,但这种计算方式里,他们是作为“上海的农业人口”来纳入的。

很显然,对于比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本地户籍”的城镇化率相对“常住居所”偏低,因为后者将外来人口算进来了,而外来人口大多是务工,都居住在城镇,都是城镇人口

而“常住户籍”的口径,则显然比“本地户籍”更低,因为外来人口大多是农村户籍。

例如,某沿海发达地区本地户籍人口100人,常住本地100人,城镇户籍50人,常住本地50人(这里我们忽略发达地区也存在本地户籍人口不常住本地的情况,因为这部分人口不太多),那么“本地户籍”的城镇化率就是50%。

同时,此地还有50个外地户籍人口,均为外地农村户籍,均在城镇务工,那么“常住居所”口径下,本地常住人口共150人,常住城镇人口100人,城镇化率就是66.7%。

而按照“常住户籍”口径,本地常住人口还是150人,但常住本地的城镇户籍人口就只有50人了,城镇化率就是33.3%。

即对于沿海人口流入的发达地区,常住居所>本地户籍>常住户籍。

而对应的,对于阜阳这样的内陆人口流出不发达地区来说,则是常住居所>常住户籍>本地户籍。

全国整体来计算,则是常住居所>常住户籍=本地户籍。

那么,官方媒体所谓的城镇化率到底是哪一种呢?随便搜一下就可以知道答案:

可见,官方的计算口径就是“常住居所”,城镇化率是63.89%,比常住户籍(对全国来说也同时是本地户籍)的城镇化率45.4%要高的多。

国家统计局官网还给出了相关统计指标的解释:

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七普公报也一样: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