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5% ,还能继续增长吗?面临那些挑战?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0 阅读数:人阅读

 

一、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城市化率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浙江、重庆、福建等9个省份城市化率都已经超过70%,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城市化率均已超过85%,比肩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国际统计数据显示,至2017年,美国城市化率是82.06%;英国城市化率是83.14%;法国城市化率为80.18%;德国城市化率是77.26%;日本城市化率是91.54%。

从数据看,中国的城市化率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10%以上的发展空间,还存在继续增长的条件。

但是,如果仅仅从数据来分析问题,那就太形而下了,还需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辩证分析。

二、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对比

我国在历史上非常长的时间,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在2022年年中达到最高,超过14.1亿人。

根据联合国数据,2023年4月,印度人口数量超过14.2亿,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成为了第二人口大国,但人口总量依然在14.1亿人以上。

反观上面这些城市化率比较高的国家,他们的人口总量都是相对比较少的,美国约3.33亿人,英国约0.67亿人,法国约0.67亿人,德国约0.83亿人,日本约1.26亿人。这五个国家人口总和,还不到我国人口总量的50%,可以说差距非常大。

即便按照65%的城市化率计算,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9.18亿,已经比上述五个国家的总人口都要多上2个多亿人。

三、从人口的动态变化看城市化率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自2022年已经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根据网上不同的分析方法统计,大多数数据认为2025年人口负增长会超过500万人(约为0.4%),2030~2050年平均每年大约负增长1000万人(约为0.8%)。

现在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数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尤其是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最多。

按照人口更替的自然规律,即便保持现有的城市规模,可能在10年左右的时间后,我国的城镇化率也可以提高到75%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负增长带来的人口基数下降。如果按照现有的城市人口数量9.18亿不变,人口总量降低到了12亿,那城市化率就接近了77%,与德国2017年的城市化率比较接近。

四、高城镇化率之下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在外贸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快速扩张阶段,自然会带来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新增的就业又会促进房地产及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继续扩张,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

但是,外贸的发展和城市化扩张不会是无穷无尽的,都有其发展的天花板。行业发展触及到天花板之后,就进入动态平衡或者收缩阶段。在行业收缩阶段,就会形成各个行业的高度内卷,因为不再会出现较大的增量需求,甚至不能维持原有的产业规模,必然会导致内部竞争加剧,甚至会出现行业裁员。

各个行业的裁员,又会继续降低市场消费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次生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萧条期”。

这种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我国自2009年开始进行的大量投资拉动,属于所谓的“逆周期调节”手段,也只是延缓“萧条期”的发生时间,但同时也加快了行业发展触及天花板的进程。这种人为的、刺激性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但对城市化之后的严重后果,分析判断结果是存在严重不足的。

五、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目标?

城市化只是因为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人口聚集的一个过程,也是因为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就业发生的一个结果。城市化本身不是目标,而是因为工业化大生产的目标产生的一个结果。

如果工业化大生产转移了,人口的集聚就会发生反向流动。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因为汽车产业萎缩,整个城市人口就大量流失。还有我国原来的资源型城市,也因为资源的枯竭而出现人口大量流失,比如鹤岗、阜新、玉门、淮南等资源型城市。

所以,城市化从来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如果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则完全是本末倒置、歧路亡羊。

发展目标的异化,必然会带来很多无法预测的麻烦。

古人云:“既来之,则安之”,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口聚集的发展理念。很多城市为了能卖房,放开所谓的户口限制,以达到实现人口数量快速扩张的结果。但是,“来之”可能很方便,但“安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如果不能增加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就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失业金”了,而地方政府的“失业金”准备得够吗?

六、我国究竟需要多少城市人口就能满足全世界需要了?

究竟多少城市人口就能满足全世界的商品生产需要,这是非常困难的,但也不完全是无法预测的。

由于2009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基建拉动的,而靠投资拉动的方式发展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因此2009年之后新增的城市化人口增量,并不能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当然这是对整体而言的,对个体而言,只是就业人员的替代,但总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增加。

根据统计资料,200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为6.24亿,城市化率为46.99%,当时全国人口总量为13.2亿。

虽然我国发展了好的的新的产业集群,比如光伏、风能、电动汽车、芯片、大飞机等,但是也有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被逐步替代,比如纺织、服装、小商品等产业,出口市场正在逐步被东南亚的国家替代,新增产业的就业人口数量理论上小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口数量。

另外,2008年我国已经于城市化的快速扩张期,很多城镇就业人口也是从事建筑行业人员,也不属于稳态就业机会。另外,大量的餐饮、快递、代驾、中介等服务业人员,也都不属于稳态就业,只是在某些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的阶段性需求而大量产生的就业机会。在城市化后期,必定不再需要大量的房屋中介,所以只属于阶段性就业机会。

同时,由于近些年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自动化水平快速提高,也降低了就业人口数量需求。

依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大致5~6亿的城市人口就能满足产品出口全世界的产能需要,事实上这也与美英德法日五国的城市人口数量总和相当,而当初这五国国家的商品也是可以满足全世界需求的。

我国商品的出口,替代了上述五国大量商品生产。由于很长的一段时间主要是加工贸易,总体上对上述五国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我国商品竞争优势的扩大,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上述五国的就业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也是一种必然的更替,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但现在我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9.18亿,已经是合理的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5~6亿人口的1.8倍,所以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是存在阶段性过度化的,人口就业问题马上就会考验各级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

七、城市化是必须的么?

过度城市化导致的不能充分就业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只有原来可能是在山沟里面放羊,现在可能是宅在家里啃老的区别。从危害性结果分析,在山沟里面放羊肯定小于宅在家里啃老,但啃老的舒适度肯定优于放羊。

因此,温铁军教授对中国经济的分析是非常严谨的。

城市化与乡土经济的争论还在继续,人工智能已经快速到来了,生存和就业问题或许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生活在城市呢?拥挤的街道,逼仄的空间,难道是人们生活的终极梦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