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一次相助一世情缘,多年后两个知青的后代喜结连理
1973年12月下旬,四川知青李静和王欣荣结伴回老家探亲,她俩来到潞西县汽车站准备买票的时候,李静突然发现她挎包里的钱不见了。翻遍了所有的衣兜和提包挎包,除了衣兜里那两块八毛钱的零钱,她挎包里那八十五钱全都不翼而飞了。
图片来源网络
李静蹲在地上一边抹眼泪一边回忆她离开农场前的情景,她真真切切地记得,临出发前确实把钱装在了挎包里。突然她又想起,在汽车站准备排队买票时,被一名瘦高个男人撞了个满怀,还有一个年轻人推了她一把并责骂她走路不睁眼,那两个人应该是个扒手。
想到这里,李静心里一阵发冷,她呜呜哭了起来。积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打了水漂,她能不心疼吗?最关键的问题是,李静的钱没了,王欣荣身上的钱也不多,回家的路费去哪弄啊?
就在李静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两名年轻男子走了过来,其中一位高个子男生问道:“你俩遇到啥困难了?看我们能不能帮上忙。”
看那两个年轻小伙子慈眉善目的,李静一边擦眼泪一边把自己的情况如实告诉了那个年轻小伙子。
那个年轻小伙子把衣兜里的钱掏出来,留出自己的车费,把十八块钱塞给了李静。因为素昧平生,李静不想要那个年轻小伙子的钱,她哽咽着说:“我也不认识你,咋能要你的钱呢?”
那个小伙子笑了笑说:“我们是昆明的插队知青,离你们户拉农场很近。我叫杨永刚,等你探亲回来,再把钱还给我也可以。咱们都是知青,遇到困难了帮一把,还不应该吗?”
听了杨永刚的话,李静很激动,她哽咽着说:“感谢你帮助我!我叫李静,是户拉农场一队的知青,也就是三师十二团下属的一个连队农场。等我回来,我就把钱还给你。”李静说完,给杨永刚写了一张借条,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双手把借条递给了杨永刚。
王欣荣扣除自己的路费,还有一些富余,加上杨永刚那十八块钱,差不多能够李静的路费。李静再次感谢了杨永刚,她就和王欣荣排队买票去了。杨永刚他俩要绕道去腾冲县,他俩就没和李静她俩一起去排队买票。
那次回家探亲不是那么顺利,中途几次倒车中,王欣荣的一包土特产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丢失了。等回到家,王欣荣衣兜里还剩下两块三毛钱,李静兜里只有几毛钱。
在家过完春节,李静和王欣荣提前三天就返程了,她俩都担心路上有预料不到的耽搁,怕超假受批评受处分。
回到农场休息了一天,李静就拉着王欣荣陪她去给杨永刚还钱,一天不把人家好心人借给的那十八块钱还上,李静心里就不踏实。
按照杨永刚说的就在户拉农场附近的村寨插队,她俩直接去了丙罕村寨,可到那一打听,寨子里倒是还有两名昆明来的插队知青,只是没有叫杨永刚的这个人,那两名知青也都回昆明了,还没回来呢。
第二天李静和王欣荣又去了芒罕村寨,之前在村寨里插队落户的昆明知青基本都回城了,村里人也没听说有叫杨永刚的昆明知青啊。这个时候,李静才后悔了,后悔当时没问清楚杨永刚插队落户的具体村寨。
后来又陆续打听了周边的几个村寨,也没打听到杨永刚这个昆明知青。那时主要是大部分昆明知青都已经陆续回城工作了,留在潞西插队的昆明知青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图片来源网络
之后的日子里,李静一直在打听杨永刚的消息,可一直也没得到任何线索。没多久,在芒罕村寨插队落户的那两名昆明知青也回城了,有关杨永刚的线索也就中断了。
1975年春天,李静身体出现了不适,她胃疼的毛病又犯了,在县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不见好转,医生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那年初夏,李静办理了病退手续,带着对同学们和农场老职工的不舍和留恋,踏上了回四川老家的路程。
回到成都后,李静的母亲带着李静到省立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她的胃病挺重的,需要慢慢调养。后来看了中医,吃了两个月的中药,李静的胃病有了明显的好转,体重也增加了一些。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李静考上了成都中医学校。李静之所以想学中医,就是因为中药治好了她的胃病,她想学好中医,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中医学校毕业后,李静又考取了中医大学,毕业后成了中医院的一名主治医生。后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李静还经常想起在潞西农场栽种橡胶树的往事,她也经常想起曾经借给自己十八块钱的昆明知青杨永刚。只是一直没能联系到杨永刚,李静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十八块钱虽然不是多大的数目,可还不上这笔欠款,李静心里总是放不下这个事情。
2002年秋天的一天早饭后,李静和往常一样步行去医院上班,刚走到半路,只见一辆人力车上掉下一袋子面粉,后面一位外地口音的中年男人大声呼喊前面拉车的人。等人力车停下来,那位中年男人和一名年轻小伙子放下手里的行李,抬起那袋面粉帮拉车人装到了人力车上。那位拉车人一连说了好几声谢谢,才拉起人力车继续赶路。
李静打量了一下那个中年男人,似曾相识,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李静跟在那个中年男人身后往前走了不远,来到了一个公交车站点,那位中年男人和那个年轻小伙停住了脚步,看样子他俩要乘坐公交车。
突然,李静想起了一个名字—杨永刚,她站住脚步,试探着喊了一声:“杨永刚,是你吗?”“我是杨永刚,你是哪位?”那位中年男子答应了一声,看着李静一脸茫然。
世上就有这么巧的事情,时隔二十九年,李静竟然在自己的家乡见到了千里之外的好心人杨永刚。那一刻,李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上前紧紧握住杨永刚的手说:“我叫李静,当年在潞西汽车站,你借给了我十八块钱。”
杨永刚愣怔了好一会子,笑着说:“好像有过这么回事,只是有点记不起来了,你当时是户拉农场的吧?”“是啊,我是户拉农场的,那年探亲回去我找了你好久,一直也没找到你,你当时不是在户拉农场附近插队吗?。”李静泪眼汪汪地说道。
杨永刚又笑了笑说:“我是在盲帽插队,离你们农场不远,那年春节过后,我就调回昆明了。区区小事,你何必放在心上。”“当初我和王欣荣去过丙罕,去过芒瓦,也去过法破,还去了其他地方,就是没去盲帽找你,你说离我们农场很近,我们就只在附近找你了。”李静握着好心人的手,久久没有放开。
原来,杨永刚来成都,是来送他的儿子上大学了,他的儿子考上了四川大学。
从那以后,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李静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到学校来看望杨永刚的儿子,有时也把杨永刚的儿子接到家里玩,给他做好吃。李静工作忙的时候,就让她的女儿到学校给杨永刚的儿子送好吃的,有时也陪他到知名景点看看。渐渐地,杨永刚的儿子和李静的女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李静的女儿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初中老师,杨永刚的儿子毕业后留在了成都,在一家科技电子公司做研发工作。
2009年初夏,李静的女儿嫁给了杨永刚的儿子,李静和杨永刚成了儿女亲家。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们一定会质疑,一定会说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呀。可这样的事情就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目前,退休后的李静经营了一家个体中医诊所,继续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杨永刚退休后和他爱人一起来到了成都,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他们的儿媳生了二胎,需要杨永刚夫妻俩的照顾和帮助。
工作之余,李静就会和她老伴一起到闺女家来,和亲家公亲家母喝茶聊天,李静和杨永刚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年下乡插队的那段生活经历,他们的儿女也喜欢听父母讲那段他们并不了解的知青岁月,因为他们的结合,就跟父母是知青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李静女士的知青生活往事就讲完了,李静女士说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她最近总愿意回忆自己的那段知青生活经历,也很想念当年一起下乡的同学们,想念第二故乡的朋友们。那段知青经历,成了李静女士永远难忘的青春记忆,也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人生旅程。
作者:草根作家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