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2017 年建筑行业有哪些新变化和新趋势?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1 阅读数:人阅读

 

用RIBA International Prize2018来说说这一年建筑学和建筑行业的一些变化和趋势。

在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和众多国际项目竣工的余音下,2017或许真的是一个建筑小年。但尽管如此,英国建筑师学会还是拟定了一份长长的国际建筑奖(RIBA International Prize2018)入围名单,其中主要收录了2016-2017年的建筑。

这份榜单之所以值得人们在已经烂了大街的各类排行榜中抽出五分钟关注,因为英国独特的文化定位决定了其评选标准的平衡性,也就是说它大体上做到了:

既不忘抱欧洲精英建筑学的大腿,

也不忘照顾第三世界国家实践的特殊性。

既不否定依靠巨大资源的高大上项目,

也没忽视小成本小清新的平常建筑。

虽然榜单上的英国建筑确实是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但相比于各种媒体网站的评出的网红建筑奖,人们还能在这份榜单上看到对品质的坚持。

欧式建筑

是的,这一章的小标题不是“欧洲视野下的范式建筑”、“全球语境下的欧洲地域建筑”,它确实就是房地产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欧式建筑”。

这些建筑要么是为了与欧洲文脉产生一种或抽象、或具象的联系;要么是为了在郊区、在海外营造出一点提供心理慰借的风情。在具体手法上,它们总是“老成持重”到没有一丝丝惊喜。

说到底,跟百年前欧洲人在本土和殖民地修建的欧式建筑没有本质区别。以前叫复古,现在叫经典;以前叫租界,现在叫国际园区。总而言之:今天欧洲建筑师将自己文化“投射”得更高级、更细腻。

但其实,这些欧式建筑说明了某种焦虑。尤其是英国人,当年用粗野主义把德法意的地域性现代主义都打压下去之后,现在又要溜回欧洲偷偷学习。往回走往往不是因为保守,而是因为忘记了自己是谁,同时也不知道该往哪儿去。

P1- Bremer Landesbank Headquarters, Bremen, Germany, by Caruso St John Architects

有的建筑师干脆重新使用20世纪初的建筑语言,仅仅将部分构件换成今天技术所能达到的尺度。另外还一定讲几个艺术史兮兮的小故事。

P2-Kannikegaarden, Ribe, Denmark, by Lundgaard & Tranberg Arkitekter

有的建筑师还在使用“抽象体量”、“相似材料”这样的万金油手法。

P3-Welcome Centre and office building, Shanghai, China, by Sergison Bates Architects

有的建筑师还在使用“简化细节”、“抽象网格”这样的简欧套路。其情怀是法国战后出现的完整石料的砌筑感(Fernand Pouillon),可惜基地不小心选在了上海。

P4-Bundner Kunstmuseum Chur, Chur, Switzerland, by Barozzi Veiga

有一部分更小心翼翼的欧洲建筑师,会使用现代艺术中抽象再夸张的一些方法,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得相对高级。

了解该项目更多图文信息见ELcrquis中文版第181期

P5-Kunstmuseum Basel, Basel, Switzerland, by Christ & Gantenbein

也有一部分更轻松的欧洲建筑师,会把以往欧洲城市中没有的元素(LED,工业材料)大把大把的塞进城市建筑,但在审美上仍然会保持一个基本的度。

最炫国际风

面对archidaily 上那些没有文化、没有年代、没有个人色彩的现代建筑,也许用“国际样式”(International Style)这样一个建筑术语都显得过于抬举。

P6-Audain Art Museum,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by Patkau Architects

国际风:低调的有机自然版本(看到加拿大建筑师这么努力,隈研吾会不会感动得哭晕在厕所?)

P7-BBVA Bancomer Tower, Mexico City, Mexico, by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with Legorreta + Legorreta

国际风:热辣的拉丁版本

P8-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 Phase 1, Budapest, Hungary, by ODonnell + Tuomey with M-Teampannon Kft

国际风:秀老物件儿的欧美版本

P9-Msheireb Museums, Doha, Qatar, by John McAslan + Partners

国际风:窗很小的中东版本

P10-Studio Dwelling at Rajagiriya, Colombo, Sri Lanka, Palinda Kannangara Architects

国际风:粗野的热带版本

P11-Suzhou Chapel, China, by 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国际风:把手工当成装饰元素的装修设计版本(其实如恩真的是个碰巧把办公室设在上海的国际设计机构)

P12-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msterdam, Netherlands, by Allford Hall Monaghan Morris

国际风:亮一点,亮一点,再亮一点的北欧版本

P13-Cuernavaca House, Mexico City, Mexico, by Tapia McMahon

国际风:温暖又极简的室内设计版本

众所周知,为了适应当地,柯布当年做过很多“将原型地域化”的尝试,但其办法往往就是“新五点+地域元素”。

比如在苏黎世的方案,加个遮阳就拿到阿尔及利亚。屋顶下摆方块的方案,做在印度用水泥,做在瑞士用玻璃。一个底层架空的美术馆,做在印度就用砖头,做在日本就用拉毛砼石。

当年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粗放推广手法与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结合在一起,就塑造了今天的“国际风”图景。

所有方案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因为建筑师追的就是“大同”,秀的就是“小异”。

柯布的印度项目

柯布的瑞士项目

大力出奇迹

而对于一类介于艺术、装修与建筑之间的项目,其实只要记住“大力出奇迹”就可以破译很多流行招式——

表达重量的一定以吨计

表达数量的一定以亿计

表达力度的一定要劈山开海

其实最懂这些的还真不是建筑师,而是施佩尔的“纽伦堡大会”,是张导演的“黄金甲”,是艾老师的“瓷瓜子”。

P16-Structures of Landscape, Fishtail, Monta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Ensamble Studio

泰山压顶

P17-YKK80 Building, Tokyo, Japan, by Nikken Sekkei

固体的光

P18-Mount Herzl Memorial Hall, Jerusalem, Israel, by 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Kalush Chechick Architects

天堂之门

P19-Zeitz MOCAA, Cape Town, South Africa, by Heatherwick Studio with Van Der Merwe Miszewski Architects, Rick Brown Associates and Jacobs Parker

摩西劈开红海

绿之筑

不要误会,这里不是在小清新,也不是在低碳。笔者真的是说那些喜欢种点儿花花草草的建筑。笔者很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入选最多的类型(8/62,13%)。

无论建筑本体做得如何,只要有花、有草、有空气,再烂的建筑也会瞬间变得美丽。所谓 “一白遮百丑,一绿全都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不得不承认,只要不把绿植种死,那它们确实是当下无敌的“建筑金创药”。

P20-Factory In The Forest, Penang, Malaysia, by Design Unit Sdn Bhd with Chin Kuen Cheng Architect

P21-Oasia Hotel Downtown, Singapore, by WOHA Architects

P22-Vertical forest, Milan, Italy, by Boeri Studio with Studio Emanuela Borio and Laura Gatti

P23- Garden Tower, Wabern, Switzerland, by Buchner Bründler Architekten

我的政治最正确!

可以确定的是,那些政治正确的建筑永远都不会缺席各种榜单。我们不应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是不是有一些建筑师把这个当成出名的捷径?

但是我们知道的是:现在那些高举政治正确的老牌亏心殖民者,和新一代毫无历史负担的傻白甜,已经调整了他们的评价标准:那些丑陋如翔的善良建筑很难再被钦点,定妆照中小朋友的笑脸,再也不能取悦评委的眼。

更出众的颜值,更合理的数据,更欢乐的参与,缺了这三条,建筑再圣母也于事无补。

P24-Baan Huay Sarn Yaw - Post Disaster School, Chiang Rai, Thailand, by Vin Varavarn Architects

看起来不够当地的不能获奖

P25-Empower, Khayelitsha, South Africa, by Urban-Think Tank, ETHZ

特别理性但颜值不高的不能获奖

P26-Lanka Learning Center, Eastern Province, Sri Lanka, by Feat Collective

已经拿奖手软的不能获奖

P27-Social Housing in Bairro Padre Cruz, Lisbon, Portugal, by Orange - Arquitectura e Gestão de Projecto with Bruno Silvestre Architecture and D Sul

故事不够动听的不能获奖

P28-Kericho Cathedral, Kericho, Kenya, by John McAslan + Partners with Triad Architects

这张新闻摄影的主题是非洲神父讲经

P29-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Guangming Village, Zhaotong City, China, by One University One Village Programm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村项目在意图、技术、材料等多个方面都做对了方向。但其并未解决“抗震与开窗”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其未在建筑学的本体层面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使得该项目很难脱离公益而获得单纯的建筑学认可。(正面案例参见阿尔卑斯山区的井干建筑)

未来建筑

未来人们到底会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或许除了绿色可持续,难道只剩技术和形体?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不难理解这样两座毫无新意的优秀作品会进入排行榜。

P30- 8 Chifley Square, Sydney, Australia, by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with Lippmann Partnership

P31-Salerno Maritime Terminal, Salerno, Italy,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with Interplan Seconda

了解该项目更多图文信息见AC建筑创作2016年第12期扎哈·哈迪德纪念专辑(上)

地域性建筑

世界是多极的,文化是多元的。不要说国际样式,其实就连现代主义建筑师那种表面化的地域尝试,也不再能满足今天人们对于“地域性”的要求。

那么问题来了,地域性建筑的重点到底是“地域风情”?还是一条异于现代主义的现代化之路?

如果大家还没明白上面那句“知识重点”的意思,那换句话解释:我们追求的到底是56个代表的民族服装?还是一套晚宴上用的华风礼服?

毋庸讳言,在若干年内,地域性建筑仍然会是各类建筑奖项的主角。但这也不代表人们不期待其他类型的答案。

P32-Beyazıt State Library, Istanbul, Turkey, by Tabanlıoğlu Architects

君士坦丁堡的地下,新与旧碰撞交融

P33-Baitasi House of the Future, Beijing, China, by Dot Architects

古都墙下,老树新芽

P34-Tirpitz, Blåvand, Denmark, by BIG

那场战争,欧洲人民没有忘记

P35-Sayama Forest Chapel, Tokorozawa, Saitama, Japan, by Hiroshi Nakamura & NAP

森林,木构,铝瓦,跟亡灵道别的家

P36- Mulan Weichang Visitor Centre, Weichang, China, by HDD

无论是不是因为吴彦祖,也不管草原上的人民最需要的是不是图书,人们确实很难再找到更符合人们对草原想象的形式!

中国之年!

这份榜单上共有6个中国项目!已经占到令人吃惊的10%!而这还是在众多顶级网红项目缺席的情况下。只要稍微观察一下评奖标准就会发现:除了四合院露出一点点中国元素之外,其他上榜的中国项目还真就是平常项目。

时至2017,老外已经对“建筑民俗”脱敏,再拿什么斗拱、竹子、夯土、五行、破砖瓦真的是要把人low 哭!况且深究下去,这些还没一个是真正的中国元素(其实在这方面,够格的只有大熊猫和奶奶庙)。

接下来顺便回答上一节设问———“地域性”的本质其实是提供一条异于现代主义的现代化之路,不是秀民俗。

所以现在流行的文化视角是看一个项目在当地文脉的基础上做了些什么,而不再是XX国建筑师做了什么。所以大家会关心怎么处理拆迁废料,怎么处理后工业化转型,比如怎么处理被掏空的农村,怎么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大家关注的是“对中国问题的中国解答”。

但是我们也不必对老外的文化理解力抱有过高期望,不落实到“材料”“形式”和“空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老外还是无力欣赏。

坂茂的巴黎项目

同样是异域文化,日本建筑师最牛的还真不是设计,而是一种“极其知晓该如何秀文化姿态,如何满足西方期待又不自损尊严”的能力。当然,天朝建筑师除了“南澍北豆”还没人能达到“在海外被文化消费”的层级。

回过头来再看王大师的宁波博物馆,它确实戳中了评委在各个层面的兴奋点:有中国元素,有中国解答,有中国扮相。

但大舍龙美术馆的成功也告诉大家———如果能利用中国优势做出一些老外特别想做,但还没条件做出来的东西;或者说在主流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老外也会真心点赞(这是日本建筑师获得认可的主流方式)。

至于近年刷爆西方媒体和建筑奖的网红建筑们,它们给大家的启示是———原来还有个光走眼球的建筑圈儿!

其实老外不懂“墨迹”,在新闻评论者的眼中,这组建筑的意思是:用最少的钱,留下最不一样的天际线

其实只要用旧门窗,就会有手工感

其实哪怕上不了建筑媒体,人们也不会低估设计师在这么小项目上的艺术抱负。

其实只要看到梁做得和灯泡一样薄,行内人一眼便知建筑师在这里认真过一会儿。

其实只要材料和形式对了,新旧延续的故事就会自动显现。

其实只要完形的“实与空”在那里,对上海一无所知的人也明白建筑师成功的将“现代废墟”打造成“江南布景”。

其实只要五彩和丝滑在那里,故事版本是否与官方一致,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只要材料和体量一并峙,不了解上海历史的人也知道工业的遗产没有被忘记

其实只要拱筒的方向是反常的,人们就会明白建筑师是在寻找“结构与人尺度空间”之间的那种张力。

其实就算没有任何说辞,不安排欢乐的市民摆拍,人们也明白这座建筑把“国菜配色”用出了建筑学品质。

其实这座建筑的吸引人的不是柯布点滴,而是屋顶的柔光。只要特制玻璃砖在,就算不航拍,打动人的力量也在。

其实只要耐候钢在,即使不用广角,人们也理解设计师的理念。

都说中国人的活法就是“看别人活,然后活给别人看”,那看来我们建筑师也很难摆脱“一边想把建筑做好,一边又想做‘好建筑’”的宿命。

但无论如何,如果建筑作品面对的是缺乏专业素养的业主、低水平同行、普通大众,那如何打造和展示建筑理念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要媚俗、要流量、要IP)。

但如果建筑作品面对的是专业评论和高水平同行,那创作者确实应该考虑调整作品的展示策略(诚实纪录建筑,尊重同行智商,勿将专业评论变为宣传阵地)。

2017年出了那么多网红说明好多建筑师已经谙熟网络传播规律。但在面对评奖时,还是有必要再提个醒———据说建筑有自己发声的能力(这是建筑自主性的一个推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妨相信:

1 那些有眼力、有智商、有见识的评委都是些能洞察“建筑语言”的知音;

2 就算我们不在建筑上种树,不摆弄中国元素,不雇策展人大声疾呼,人家该懂的还是会懂;

3 就算暂时不懂,还会有时间为我们证明;

4 如果连时间都不理会我们,那大不了退一步,请那些可以“指鹿为马”又特别有“道路自信”的亲戚媒体帮忙颁个奖,为我们中国设计正名!

不知是众生太美,还是这白茫茫大地太干净……要不,我们干脆做一名怀“平常心”的佛系建筑师?在这纷乱的世界,只盖一栋漂亮的房子!

以上文字原载于AC建筑创作(archicreation),作者远古超萌武士

........................我是分割线..............................................

说完小而美的项目,再说说那些巨无霸。

2017是有史以来摩天大楼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自从1885年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威廉·勒巴隆·詹尼设计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哪个年份的摩天楼建设速度超过2017年。这一年全球一共有144座200米以上的建筑落成,而在可预期的未来,这个记录必将被继续打破。

2017年竣工的高层建筑——144座

2017年世界范围内建成的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共144座,超过2016年的127座,使得全球范围内200米以上的建筑总数达到了1319座,比2016年增长了12.3%;比2000年时增长了402%。其中2017年落成的300米以上的超高层有15座,追平了2015年的记录。

2017年建成高层建筑最多的地区——亚洲

2017年竣工的高层建筑国家分布

此图表中仅包含2017年至少有三座高层建筑竣工的国家。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巴拿马,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17年建成了两座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哥伦比亚,肯尼亚,墨西哥,卡塔尔和斯里兰卡在2017年也建成了一座200多米高的建筑。

中国在2017年建成的高层建筑占世界总数的53%,虽然是世界之最,但是这已经低于2016年。在2016年,中国一共有83座高层建筑竣工,占2016年总数的65%。

2017年建成高层建筑最多的城市——深圳

这是深圳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上建成高层建筑最多的城市,共有12座超过200米的建筑在今年完工。在前五中有四个中国城市,分别是深圳、南宁、成都、长沙。

2017年建成高层建筑功能分布

在2017年,纯粹办公用途的高层建筑比例由2016年的52%下降到2017年39%,而作为住宅的高层建筑比例相比以往显著增加,在2016年,住宅在高层建筑中的比例仅有15%,而2017年全年仅有一个200米以上的酒店落成,这个原因尚不清楚。

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全面复苏,投资人和开发商对单一功能项目的信心逐渐提升,从而推动了投机性住宅的复苏。

世界最高的100座建筑区域分布

亚洲以54%领先,其次是中东 26%,北美 15%,欧洲 4%。

世界最高的100座建筑使用功能分布

平均建筑高度

2017年竣工的200米以上的建筑平均高度为244米,较2016年的238米有所上升;而2017年世界最高的100个建筑的平均高度是372米,在2016年这个数字是363米;

21世纪各年度建成的最高建筑

2017年竣工的最高建筑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以599米的高度成为2017年竣工的世界最高建筑,这个高度也是目前世界上第四高,仅次于迪拜哈里发塔、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沙特麦加皇家钟塔酒店。

2017年建成的超高层(300米以上)建筑名单

1.平安金融中心 599米/深圳

2.乐天世界塔 555米/首尔

3.港湾101大楼 425米/迪拜

4.地标林荫大道酒店 370米/迪拜

5.Ahmed Abdul Rahim Al Attar大楼 342米/迪拜

6.威尔希尔大厦 335米/洛杉矶

7.越秀财富中心1号大厦 330米/武汉

8.汉国城市商业中心 330米/深圳

9.烟台世茂海湾1号 323米/烟台

10.珠海瑞吉酒店&办公大楼 323米/珠海

11.广西金融广场 321米/南宁

12.北外滩白玉兰广场 320米/上海

13.南宁九州国际 318米/南宁

14.保利琶洲C2 311米/广州

15.华创国际广场 300米/长沙

*报告内容来自CTBUH,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