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中部和东部很多地区,都经历了长时间、持续性、高强度的高温和干旱天气过程,虽然到目前为止,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和南下,局部地区的情况已经有所缓解,但是这些地区的干旱模式大概率会继续延续,有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未来很长时期,这种高温和干旱会成为“常态”。
在此期间,有很多人再次提起“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种观点,认为今年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异常罕见的高温和干旱,有可能后续会引发大规模、大强度的地震灾害。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旱震”理论
说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种观点,不得不提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那就是现在已经退体、之前在中国地震局工作的地质专家-耿庆国老先生。
他在长期的工作和研究过程中,对地震发生时以及发生前后的特征与相应的气象、气候特征进行了重点观测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凡发生过6级以上大型地震的区域,在地震发生之前的1-3年间,往往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干旱灾害。干旱的地域越广、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重,那么之后所发生的地震强度就会越大、破坏力也越强。
在这个现象被发现以后,耿庆国老先生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最后总结出了著名的“旱震”理论,这也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观点的最终出处。
“旱震”理论的依据
耿庆国老先生对“旱震”理论的表相特征也进行了解释,其大致的意思为: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的反应,而这种应力的积聚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其时间的长短,既取决于区域地质构造的特性,也取决于板块构造运动的活跃性。在地震能量蕴积的过程中,除了会发生力学层面的各种变化之外,同时还会产生热力、电磁、气体等层面因素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缓慢的作用下,从地表是很难觉察出来的,但是如果从比较长的时间进程来看,一部分能量在向外提前释放的过程中,会引发地壳的表层发生缓慢的增温效应。随着地表温度的提升,使得土壤、岩层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变少,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蒸发出去的水汽都飘散到其他区域,使得局部区域的近地空气变得越来越干燥,而且很难形成云层,降雨量随之大量减少,最终形成了严重的干旱问题。
当然,这种干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干燥,而是与历史常规情形相比,呈现出来的大范围、长时间的降雨减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等严重干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旱震”理论的前提,一个是大范围、高强度的严重干旱,另一个就是与历史相比,这种干旱是不正常的现象。
“旱震”理论的事实验证
耿庆国老先生曾经依据自己研究出来的“旱震”理论,准确地预测出了几次我国所发生的大型地震,比如1972年华北、环渤海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受灾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耿老先生当年预测在未来3年内,这些地区极有可能发生大地震,果不其然,1975年2月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大地震。
再比如,1976年,在一次围绕“旱震”理论的研讨会上,耿老先生根据前期对华北北部地区异常干旱的情况,再次做出预测,指出1976年7月份前后,在北京、天津、河北唐山一带,有大概率会发生大地震,只不过有一些人当时并没有完全相信。后来,果不其然,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造成20余万人丧生。
还比如,2002年时,我国甘肃、四川等地出现了受灾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严重干旱,耿老先生预测,未来3年之内该区域会有很大的几率发生强震。2005年过去之后,这些区域的地震并没有发生。于是有人对“旱震”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之前的预测只是巧合而已。耿老先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如果3年内没有发生大地震,符合严重干旱的区域地层中的应力积聚仍然在积聚,过不了多久会有更大的地震出现。当时间来到2008年时,距离耿老先生预测的6年后,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的特大地震,伤亡人数达到40多万人。
从一次又一次的预测来看,耿老先生所提出的“旱震”理论,对干旱和地震关联性的预测准确度非常之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将有监测纪录以来的严重干旱区域与所发生的地震现象作一下关联,你会发现,大旱区域在旱情发生之后的3年时间内,发生大型地震的占比,高达85%以上。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旱震”理论对地震的预测,是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的。
“旱震”理论绝非危言耸听,但也有局限性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对一种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总结归纳法,即事件发生所带来的一些表象特征,通过分析有大概率都指向同一个因素,那么这个因素就有可能成为事件发生的根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用高、难、深的理论和模型去演算,缺点是存在一定的误差,即不能百分百地将结果和根源一一对应。
另一个是本质分析法,即通过应用各种理论和数据,应用定量推导的方法,将结果出现的原因完全确定为一个诱发因素。其优点是科学严谨,只要理论和模型正确,那么基本上就能锁定诱发原因,而缺点同样突出,那就是难度太高,无论是参数、变量还是数据,我们一方面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获取,另一方面中间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作为地震来说,其产生的机理非常复杂,成因也多种多样,虽然从目前看地球上所发生的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构造地震,但是关于地质构造的运动、内部能量的聚积、应力的释放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对地震的预测也仅限于中长期,同时也只能在地震发生前的数秒或者十几秒的时间内能够监测到,还不能对一次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具体时间进行准确界定。
耿老先生提出的“旱震”理论,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归纳法,是建立在大量事实和观测数据基础之上,以大概率事件的发生来倒推产生原因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理论,绝非危言耸听。不过,这种理论的预测,也不能解决目前世界上关于地震预测的共同难题,那就是只能根据地震断裂带的分布,来大致划定一个大的范围,而具体在什么位置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则还不能进行准确预测。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