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吴富生: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我们有几手“绝活儿”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7 阅读数:人阅读

 

导读: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依靠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走出了一条自强之路。而在诸多名号响彻海内外的中国品牌当中,上海振华则颇为独树一帜。成立近30年,振华实现了“世界上每一个集装箱港口都有振华的设备”这一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并时过多年,依旧坚持“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能够践行如此豪言,振华有着怎样的底气?这底气背后,又是怎样曲折的发家历史?观察者网特别专访了上海振华海洋工程集团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富生。采访全文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采访/观察者网 白紫文】

观察者网:我们了解到振华重工制造出过非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比如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海上风电安装设备、海上牧场养殖设备等等。您能介绍下目前振华重工的重点工程项目吗?

吴富生:振华原来是做港机(港口集装箱起重机)起家的,港机也是振华的主业,所以首先港机就是振华的重点项目。1998年开始,振华在港机方面就做到了全球市占率第一,2005年前后市场份额大概就已经占到70%左右。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远眺 振华供图(下同)

也就在这个时候,振华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战略。

多元化的首选方向是海工行业,因为当时海工市场前景广阔,而且集装箱起重机是我们的发家产业,与海工产品关系密切。

转向伊始,正是从我们所熟悉的、用于海上安装作业的大型浮式起重机这种产品开始转型。2007年左右,振华为广州打捞局制造了4000吨的“华天龙”号起重船,助力南海打捞沉船的作业。

浮式起重机首次获得成功之后,2008年开始我们真正向海上的钻井平台和特种工程船舶转型。

钻井平台方面开始承接一些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订单;特种工程船舶方面,会承接一些特种工程船舶以及其他客户需要的产品,而经过转型之后,振华在大型特种工程船舶方面应该说在国内是居于领先的地位。

而且与其他的传统船厂相比,振华不仅是建造船的躯壳,我们的优势在于核心装备的研发能力:也就是说振华不仅造“壳”,而且造“芯”。这是振华独特的优势,也成就了振华在特种工程船舶领域的地位。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JSD6000铺管船,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铺管船。而早在2008年、2009年我们给挪威等海外客户建造的一些铺管船,就属于当时比较先进的。

对于特种工程船舶,一个近期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其建设所需求的一些特种装备,都是施工方向我们提要求,我们根据要求去开发出相应的特种工程船舶,比如里面的管节沉放船、抛石整平船等。

全球最大起重船、12000吨全回转“振华 30”现身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

以抛石整平船为例,海底要放管节(也就是隧道沉管),隧道是已经预制好的,每节隧道的重量有8万吨,把8万吨的东西运输到现场,还要把它安放好,就需要我们造一种船舶叫管节运输船。与咱们盖房子一样,造桥也要在水下“夯地基”,管节运输到现场以后,就需要通过一种抛石整平船把石头铺在海床上并进行整平处理。,该特种作业船由振华重工自行研发制造。

这种船舶别看它有100多米长、40米宽,施工精度却是非常高的,在下面铺石头的精度能达到4厘米,也就是误差范围在±2厘米。市场需求往往是创新的最大动力。工程方提出要求,我们根据工程方的要求去开发这种特种工程船舶,对振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拓展业务能力的机会,包括你问题里提到的那三个项目,“天鲲号”、海上牧场等。

实际上振华从1998年开始提出创新的口号:每年要打造一个世界第一。自此以后持续这么多年,每年都至少会做一个世界第一的产品,包括刚刚提到那些产品,都是历年来一些世界第一的产品。

造岛神器、天航6600千瓦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

对于振华的另一个重点项目自升式钻井平台,我们在国内也是比较领先的,其核心装备振华也进行了研发。在自升式钻井平台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延伸开发出了风电安装平台。

2008年风电安装平台的项目我是参与的,当时国内没有类似的风电安装平台,国际上也只有一艘“五月花”号。但是他们的风电安装平台与我们的在安装理念完全不一样。五月花号是“6条腿”,我们是“4条腿”;他们上面配备的起重机也没有我们后来研发的大。当年我们利用自升式钻井平台这个理念开发出了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使用齿轮齿条升降,配备的是800吨的起重机,在国内是首创。

这个设计做完后我们持续地根据用户需求,逐渐改进、提升、再创新,对于原来800吨的起重机用户提出了更大需求,我们就升到1000吨、1200吨、2000吨,再到2500吨,从结构形式上讲有液压升降的、齿轮齿条升降的,有绕桩的、不绕桩的等等。应该来说在风电安装平台这一块,振华重工是在引领着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振华重工开发出的这些产品都是首创。

龙源振华20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龙源振华叁号”

当然,以国内竞争的氛围,你开发出的新形式很快就有其他厂家跟进模仿,这类事也是司空见惯了,跟他们打专利官司也耗不起那个精力,有时便也作罢。

另外,振华重工在“大、特、重”钢结构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种钢结构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旧金山海湾大桥那个项目。

旧金山有两座著名大桥,一是金门大桥,另一个就是钢结构的海湾大桥。1989年海湾大桥在地震中受损,当时他们就决定要在旁边建一个新的海湾大桥。也是考虑到地震影响,新桥使用的是单塔自锚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抗住百年一遇那种级别的地震。原理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利用单塔减少地震横波的影响,相当于是整个桥面只由一个塔支撑,通过这个塔用钢索拉住桥面,所以这种设计对塔的制造,钢板材质和焊接的要求就非常高。

此外,对方不仅对焊工资质要求严格,对承包方技术人员、甚至工人的语言方面也有要求。而振华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我们产品百分之六七十都是销往国外,我们的团队恰好满足对方的要求。

振华第一台起重机的客户就出口给加拿大温哥华,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一台产品就是出口到国外的。这是振华较为别样的发展路线。我们是先有销往国外的这些产品,得到了国外用户的认可,然后才带动了国内市场的认可。所以语言上振华是有优势的,加上我们的焊工资质全面,于是拿到了旧金山海湾大桥这个单子。

实际上日本三菱公司老早就在跟踪这个桥的项目,而最终没交给他们做,还令他们当时颇为恼火,说我们跟踪了你们这么多年,你要给其他人就算了,结果最后项目你给了从来就没做过桥的振华公司?但用户就说,振华是没做过,但你们三菱也没做过这么大的大桥啊?

而且做成了这个大桥,它就是西海岸的标志(东海岸有自由女神)。大桥最后正式通车是2013年9月3日。自旧金山海湾大桥项目成功以后,我们得到了国外用户的认可,国内的钢结构大桥以及和大型钢结构有关的产品用户也开始普遍认可我们了。

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

振华和其他传统船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在新装备的研发设计能力是比较强的。所以别看我们进入国内海工行业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我们是从高难度装备入手制造的,这实际上与其他的船上的区别非常大。2015年国家评海工白名单的时候,振华不论是从船厂的专业化、船厂硬件的配备、还是业绩量来说,与当时几家大厂相比肯定是不够的,但因为振华重工有核心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优势,所以在白名单里我们也是第一批就进入了,因为刚刚提到一些船舶的核心装备,我们都能做,而且做的质量还不错、市场占有率非常好。

举个升降系统的例子,从2008年开始研发,到2014年的时候,我们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当时升降系统方面,国内是没有一家厂商制作的,振华开发出来以后,我们先是用在自己的风电安装平台上,这个风电安装平台用得好,国外用户一看,质量各方面都可以,他们就用了我们的产品,而国内用户看到外国都用了,慢慢地也逐渐认可了。类似于升降系统这种核心装备,包括大型起重机,我们在国内基本是第一,国际上也可以排在前三,在行业里面算是有一定地位的。

观察者网:您的介绍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振华公司的发展之路如此不同寻常。您能介绍下振华1992年成立时的公司境况,以及中国制造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您认为振华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吴富生:公司成立于1992年2月14日,当时业务方面有一定限制,条件也比较艰苦。刚起步的时候,振华的基地是借的,办公的地方是在浦东南路借了几间房子,连柜子都是吊在墙上的。创始人管彤贤说“你不要看我的厨房,你只要看我炒的菜”就行了。

振华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大环境、大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因素。

今天回顾总结当年的大趋势、大环境主要是:(1)党的改革开放政策;(2)“外贸”蓬勃发展;(3)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4)WTO的成立实际是世界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5)航运界出现了“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为了装卸大船,引发世界码头设备更新换代。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政策对于处理外贸的集装箱起重机业务的发展肯定是起促进作用的,再加上对于三资企业,国家不论从税收还是从其他政策方面的优惠都很好。而改革开放带来外贸的蓬勃发展和集装箱业务量的激增,对于传统门机这类机械而言,效率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市场需要专业化的集装箱起重机。

“外贸”蓬勃发展,上世纪末,世界外贸的空前发展为我国千百万家企业(包括我们)提供了市场。等我们变大变强回头看,才意识到我们是吃“外贸饭”,外贸兴我们则兴,外贸衰我们则衰。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解决了“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方向上定了调子,我们创始人管总也把握住了国家大的政策趋势,抓住了这个发展的机会。

全球首台深远海带转网装置的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

WTO的成立,以前外贸是没人管的,联合国是不管外贸的,WTO就是管外贸,管什么?它有很多规则,但有一条最重要的,“谁都不能够用关税来搞贸易的保护主义”。要承认WTO使世界的外贸大发展,外贸是双赢,也就是说不是一方赚钱,买方、卖方都赚,如我国现在年进出口4万亿美元左右,几乎进出各半,出口稍高一些,顺差有限。如众周知,如果只是单方面赚钱生意是持续不下去的。ZPMC是1992年成立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非常好的历史时期,这时候中国出现了三个专门经营外贸的地区,一个我们叫珠三角,第二个叫长三角,第三个叫环渤海,如果没有当年这三个外贸区,今天我国的一切繁荣都谈不上,应该说外贸使中国赚了钱,也使我们得到了大发展。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出现,超巴拿马热促成了港口设备更新换代,市场出现大批新订单。我们知道巴拿马运河把太平洋跟大西洋连接通航,老运河航道较窄只有32.7米,现在已经拓宽,装载多排集装箱的船变宽了过不去,于是用巴拿马运河的宽度来衡量这个新船的宽度,出现个新名词,叫“超巴拿马”,随之出现了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运输船。跟着,码头设备也必须变大增多,出现了能装卸超巴拿马型船的超巴拿马起重机。世界码头设备出现更新换代的新高潮。上海振华耸立潮头,新定单像潮水一样涌向上海振华。市场需要对企业来说是强大的动力,逼迫我们改革再改革,创新再创新,岸桥(简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这个庞然大物,我们一年最多做300多台向世界港口供货,而知名同行有的一年只能做十台。

烟台打捞局5000吨起重铺管船“德合”号

为什么同样大环境,只有上海振华一家产品,在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独霸天下?振华重工正是摸清了在这种大趋势下需要什么产品,或者说什么产品的市场,并根据产品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者说有自已的“独门武器”, 除去常规的产品三要素:质量,价格,售后服务满足各个买方颇为苛刻的要求以外,上海振华还有自已的“独门武器”,有能压倒众多对手的“绝活儿”。

第一,敢为世界先、敢于和同行的任一强手争锋,也就是敢于亮剑1992年成立时,全球的港机市场还掌握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手中,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巨头垄断着集装箱机械市场。如今,已让位给ZPMC。我们的宝岛台湾、香港近十余年,没有再买一台日美欧的产品,增添的新集装箱机械全是上海振华的产品。这一现象我们感到自豪,我们没有辜负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哺育培养,我们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不是很完满,但可说得过去的一份答卷。从市场来看,中国的产品已经走向了全世界所有集装箱作业的码头,现在有104个国家300多个码头采用我们的产品,我们在1992年2月成立的伊始,就立下一个志愿,“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就要有上海振华生产的集装箱起重机在作业”。经过克服数不清的困难和折磨,本世纪初,公司就已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

第二,强化思想引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振华精神首先是振兴中华。为什么振华的员工能长年累月“舍小家、为大家”?为什么能一人充当几个角色?是由于振华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他们去克服困难,去为国争光。我们认为真正激励科技人员的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振华重工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统一思想,始终高举振兴中华的旗帜。有的同志在年终总结中写出激昂的话语:到振华来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这都是精神飞跃的结果,是公司从成立以来,党员和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既重物质鼓励,更重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第三,就是振华有独特的大型运输船队。拥有自己的运输船是振华重工大幅度缩短交货期、保证准时交货以及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振华起步的时候, 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被外国垄断,要想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从产品质量方面超越非常困难,上海振华想到了从另个方面突破。当时市场上可以提供集装箱起重机整机运输的只有荷兰Dockwise一家公司。由于振华是新企业,必然被只此一家唯我独尊的Dockwise“卡脖子”:价格贵,运输期(承运时间)得不到保证,整机到达后还被要求三天内必须卸完货。上海振华意识到,必需有自己的整机运输船,否则只能“关门大吉”。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我们终于建成了自已的整机运输船队,最多时,共有六万吨~十万吨级整机运输船30余艘,它高效、安全、稳妥的将我们的产品以整机形式运向世界各港口,由于在离岸前均已调试好,产品登岸后,通电即可作业。迄今为止,这个船队共运输了岸桥3千多台,场桥5千余台 , 受到用户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奇怪,我们的对手却没有一家建造整机运输船?想来,这大概是件不是那么容易干好的事。

振华运输船发运岸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第四,振华的创新能力特别强。我们强调与时俱进的创新,一方面要满足用户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根据当前的环境、趋势,做出一些相应的创新。比如港机这一块市场,一开始我们当然是模仿国外的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设计,但后来我们自己开发出了世界上首台双40英尺起重机(一次能吊起两个40英尺集装箱),再到之后的三40英尺起重机,振华不仅提出了这些点子,也制造出了相应产品,而这些创新也带动了振华公司的业务发展。

第五,振华拥有强大的硬件设施,车间建在码头边,即在水边安营扎寨。生产这种大型集装箱岸桥每个部件均在百吨以上,这种大家伙,不只是制造有麻烦,即是厂内运输也不容易,把车间建在码头边,有三个好处:

一是缩短了厂内运输距离,简化了这道工序;二是因运距短,也较容易搬动,车间内可以更多的将小零部件拼成大部件再运出。要知道户内生产效率比户外高2~3倍;三是近在码头边就可利用ZPMC的另个重型武器:“水上浮吊”将它们迅速组装起来,大大缩短生产总周期,提高安全性。

上海振华重工成立伊始,就非常明确知晓自已的主产品集装箱机械将来要耸立在码头岸边,因而自己也必须有承重码头对口实现整机运输。不少对手却没有意识到这点,例如我国有数十家大型船厂,论实力不逊于上海振华,因市场萧条等原因曾纷纷宣称要作集装箱机械,甚至成立了“港机车间”,但至今一家也没有形成系列化的产品。原因之一是他们接触实际后发现自已缺整机安装用的可承重2000吨以上的重型码头,无法跟上新潮流的整机运输到岸。船厂有的是只能承重300~500吨的舾装码头,国外亦然。

第六,振华公司有强大的研发设计队伍。目前我们的研发设计队伍达到2600多人,高峰时更多。而且振华公司的人才梯队也比较合理,我们不仅招本科生,同时我们也会招中专生,中专生可以为工程师服务,比如工程师需要画一些辅助的零件,可以叫中专生画,这类辅助性的工作,可以让中专生去做,把工程师的双手解放出来,实际上也是解放了生产力。而且一些肯学的中专生最后也培养成了技术骨干。2018年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在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也提到,要把院士的双手解放出来,实际上我们在零几年的时候就提出把工程师的双手解放出来,也算异曲同工之妙。各个梯队的人才都配备好,相当于每个人才都发挥了个人优势。

第七,除了研发团队能力强,振华的制造队伍也很强。高峰的时候产业工人有3万多人,焊工队伍有4500人,而且焊工队伍各方面的资质证书都有,当年能拿到旧金山大桥的项目也得益于我们焊工队伍的强大,另外一方面也在做这个项目中培养了一批团队,因为你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正好有这个证书,但是在做这个项目过程中,我们慢慢把我们的队伍也培养出来,不仅仅制造队伍,设计队伍也培养出来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党的著名口号:“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依靠学校给予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党所提倡的“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这个方法,培养自已的专家。

第八,振华为人才在设计研发方面提供的容错机制。创新研发是不可能100%成功的,我举得很多例子都是创新成功的历史,研发过程中也有失败的例子。对于研发失败,我们公司曾定下“不二过”的规矩,你可以犯错,但是不要重复犯错。有了容错机制,员工个人就可以大胆地去设计、大胆地去研发,而不需要有“我做错了怎么办?”这类后顾之忧,再大的问题公司帮你承担,使得大家研发设计心理负担大幅减少。

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振海一号”

观察者网:在振华工作这些年,您对于中国(重工)制造发展有何观察?

吴富生:我自己的履历还算是比较丰富的,刚进公司的时候做港机产品,从部件做到整机项目;后来跟着项目到美国做了一年半的现场售后服务,回来以后根据公司的需要,又开始管理投标这一块业务,在技术、商务方面都得到了不少的锻炼,积累了些经验。

之后2005年,振华成立了专门开发新产品的开发办,需要公司的一些骨干,当时我也跟随着开发办主任到了开发办,开发现在已经十分火热的自动化码头业务。像自动化码头、新海工产品、风电安装平台,都是我所在的开发办这个部门在做。2010年以后我们成立了海工院,人马还是原来我们开发办的一帮人马。从个人的发展来看,特别感谢公司给我了我个人这么多的锻炼机会。

这几年给我的感觉是,对于咱们国内制造业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白,我们并不比别人差什么,我们差的就是自信。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做,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都不敢去尝试的话,肯定是做不好的。而且一个行业要有领军人物,也要注重领军人物,他也要敢于带领大家去开发新的产品,在关键技术上有些新的突破。最关键的一点是,公司要提供足够的支持,没有公司、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单凭个人单打独斗,是没法做好的。企业一定要有我前面介绍的容错机制,稍微出点错就惩罚员工,那谁还敢去做有所突破的事情?

另外除了自信,还有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要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不要总是窝里斗,窝里斗没有前途。以前我们整机出口国外,里面的配套件用户都要求用国外的产品。后来振华公司特别扶持了一些国内有些名气的相关企业,去带动一些行业发展起来,之后再谈判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对方配套件必须由振华提供,要用国内的产品,不然东西我就不卖给你,最有名的一次就是跟德国汉堡用户的谈判,他们一开始坚持要用弗兰德的减速箱。甚至威胁我们说,如果不用弗兰德的减速箱,就不给我们做整机。谈了一个礼拜之后,最后对方还是决定,单子还是给我们振华,减速箱也用振华推荐的品牌。

我们中国人其实是很聪明的,而且都特别吃苦耐劳。就算我们可能起步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大家只要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对咱们制造业行业来说,发展趋势依旧良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