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666》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是一本全景式的小说,站在非常非常高的高度写成的小说,就像作者所说的凝聚了毕生心血的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小说,这里没有乔伊斯那种高度内卷的意识流的手法,但是是另外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揭示了天才们领悟到的另外一种通往缪斯之神的道路的可能。
就写作技巧而言,2666综合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结构/结构主义,象征主义……某种意义上和石黑一雄的《被淹没的巨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和大江健三郎通过多部作品构建的一个完整的信息密度极高的鸟的系列《环火鸟》《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一个人的体验》类似。
所不同的是2666的信息高密度采用了极度写实但是又丝毫不令人厌倦的华丽手法,譬如第四个篇章罪行篇章看起来就像是墨西哥圣特莱莎市犯罪卷宗解读,在这种解读过程中插着加入角色描写,揭露了女性们被杀的真正原因是政客们和毒贩们沆瀣一气的勾结,但是最主要的是时时让人感受到的那种恶毒的幽默的讽刺,对于人性深度的悲观还有世界思想的情怀,所以剔除了波眼中文化荒漠一般存在的苍茫浩大的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陆……
黑塞大师在《玻璃球的游戏》中从托马斯曼大师手中接过玻璃球的游戏/诺贝尔奖的旗帜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文学特别是小说在宗教和现实和哲学之后,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内涵和气质和风格,究竟如何才能玩好这个属于玻璃球游戏大师们的游戏,虽然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在克尔西乃大师将文学精神传递到太阳之子铁托的身上的时候,基本上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希望
2666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波的答案!
在超越人性的善恶,战争的残酷之后,冷峻的讽刺和现实不断撕扯的挣扎在人类理性的悬崖峭壁上,波给出了答案,至少是他的答案,恶是存在的,恶是强大的,恶是永恒的,波在所有具备人文情怀的肤浅的人类身上造了一条巨大的伤疤和伤痕。
诺奖某些年份颁给某些人,是某些人的荣誉,但是某些年份没有颁给某些人是诺奖的遗憾——而这本书作为波拉尼奥的遗作,显然是为了讽刺诺奖的存在,我很怀疑波拉尼奥就是故意死了后才发布《2666》,以让诺奖评委会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院士们难堪,或者是讽刺下这个荒诞绝伦的时代,这个人回答了黑塞大师玻璃球的游戏的问题——“我“波拉尼奥用一生的心血浇灌成一本书,然后将你们所有写字的人类统统打倒,推倒前人所有的高峰,建立一所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峰,然后等待后来的天才来超越——至于诺贝尔奖,那是什么玩意?波的眼中就像希腊神话的纳西萨斯一样,在文学这个领域,他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倒影!
世界是什么?---世界不过是一个吱吱作响的棺材板
死亡是什么?--死亡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海市蜃楼
所以会出现”磕了药的妓院老板在暴风雨的雷鸣电闪中发笑“,”婴儿的哭就像是平静飞越湖光山色的飞鸟“,”他的眼睛就像天空飞翔的雄鹰“,”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莫斯科的大街小巷“
……读2666的体验,就像是拜访一个熟悉多年的老友,你敲开他的木屋,他醉眼惺忪地从酒柜下面掏出瓶龙舌兰白兰地,摆出两个玻璃杯,满满斟上,然后说:"来,干杯吧,amigo,庆祝下这个荒诞绝伦的悲惨世界!“
波的文笔,让你有体会到读拉格奎斯特《大盗巴拉巴》的那种芬芳,体会到萨拉马戈《修道院纪事》教士洛伦佐带着盲女和残疾士兵向太阳飞去的那种激荡,体会到雨果公《海上劳工》吉利亚特坐在礁石上吹着英吉利海峡的微风,望着黛吕塞特和神父的帆在夕阳下的晚霞中流逝的那种感觉,当然也感受到奥本斯科特卡特的《安德的游戏》中,安德通关巨人的游戏,面对那最后的三罐饮料,还有科幻作家的那种苍穹浩瀚星辰泣血的叙事风格——属于天才才能驾驭的波澜壮阔的风格。
波的阅读量和哲学深度,毫无疑问就像黑塞大师说的那样,阅读了已知世界所有的值得读的作品,特别是德国,法国的,西班牙,意大利,美国,英国等主要文学大国的哲学家们和文学家的作品,如特拉克尔,诺瓦利斯,蒂克们的作品。
波的思想/哲学经历显然是经过了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克罗齐,黑格尔,尼采,乃至胡塞尔,海德格尔,拉康,德里达,帕斯卡等人的熏陶,达到了现代哲学特别是欧陆哲学所谓的不存在的境界,或者虚无主义的境界。
简单对哲学思潮做个说明,最开始的基督教道德里面的善恶的观念经过康德的剖析还有尼采善恶的彼岸的剖析,在卢梭《论社会契约伦》《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霍布斯《利维坦》,伏尔泰《哲学思想》等剖析下,基本上意识到善恶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在民主国家表现为意志,在威权/极权国家表现为荒诞,可以参考下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庄园》,或者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阐述……
在推翻基督教的道德善恶的定义之后,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对于审美的趋势,有了所谓恶的艺术的表达,这种表达解释起来还是困难,但是只要扫扫波德莱尔《恶之花》,洛克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特拉克尔的诗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就应该能够管中窥豹了,特别是如果闲的蛋疼,翻翻莱辛《拉奥孔》和丹拿《艺术哲学》,就知道审美在超越善的意识之后,恶在促进人类反思的角度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用叔本华或者尼采的话说,善是消极的,恶才是积极的,那么就应该对于这种2666的笔下不断表达的人性之恶有所领悟。
表象上的颂恶,只是对于善的批判,目的是超越理性,达到非理性或者疯狂或者虚无的境界。
当然在善恶定义的尽头,本质上只是意志起作用,而且是理性的理智,这种理性的意志在康德哲学里面对于人类产生了四个二律背反,简而言之理性/理智是存在极限的,人类是没有办法超越人类理性的极限来审视人类理性,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画中人无法透过画板审视画中人的含义。
而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在进入到量子力学和希格斯波粒子的范畴,人类意识到多维空间和薛定谔的猫之后,哲学上的困境对于四个二律背反依然没有办法在理性的范畴得到解答。
因此诞生了非理性哲学,这种非理性哲学如期说是康德的所谓先验哲学,倒不如说是某种虚无主义哲学,就像量子在被测时从叠加态坍缩到确定态,现代哲学也坍缩为彻底的虚无主义哲学和孔德,马克思,涂尔干等人的实践哲学一样——本质上所谓虚无就是一种人类在无法解决康德四个二律背反的情况下,对于人类理性绝望的表达,表现为一种疯狂或者是变态,所以在2666的第二章里面介绍阿玛尔菲诺塔的画的时候,就提到了拉康和德里达等人。
个人是很喜欢谷崎润一郎如《疯癫老人日记》中变态的恋足嗜或者扒灰嗜好,谷的小说总是毫不留情地揭露日本社会/文坛的种种虚伪和东方儒家的唯唯诺诺,什么狗屁大师,都是一堆行尸走肉蝇营狗苟的伪君子罢了,甚至敢于向人性最深的黑暗开炮……当然个人也很喜欢爱伦坡的《红死魔的面具》和《黑猫》中人性惨不忍睹的恶,当然也很喜欢特拉克尔和马雅可夫斯基充满腐尸气息的诗歌,人类本质都是一具具散发着腐尸气息的提神木偶罢了,蛆虫和蝼蚁般的存在,甚至于不存在……
回到2666.
第一个部分:文学评论家们
简单来讲通过寻找阿尔琴波迪的故事引出第二个篇章——显然阿琴波尔迪隐喻的是君特格拉斯,译者没有在前言或者后序里面做个简单说明也是种遗憾,个人也只是最近看《铁皮鼓》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究竟阿琴波尔迪隐喻的是谁。
第一个部分一开头就说了读的是君特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这时候的阿琴波尔迪已经是名噪一时,随便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权贵都是要毕恭毕敬地跪舔,所以有四位教授级的粉丝一点都不奇怪。
四位评论家英国的美女丽兹,意大利莫里尼瘸腿老头,西班牙曼努埃尔,法国克劳德,都有干过,开始曼努埃尔和克劳德和丽兹玩3P(注二男1女叫3P(three play),二女一男叫双飞(double fly),之前国内喧嚣一时的某位清华女神竟然不懂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导致拉皮条被拒也常常令人扼腕叹息……)最后发现真爱是轮椅上的莫里尼。
第一章里面有个切了胳膊的为了钱而搞艺术的新颓废派画家埃德温约翰,最后送到了疯人院,然后一次意外摔死了,有个叫做加百利的墨西哥少女摆地摊卖毛毯,在曼努埃尔勾引下,最后被曼努埃尔搞到手,然后曼努埃尔和克劳德买下了所有毛毯,虽然两人基本上用不着,但是在第四章罪行里面,毛毯的作用发挥了,就是用来掩埋无辜被像牲口一样屠宰的墨西哥女孩们,当然加百利是不是隐喻天使长加百利也就仁者见仁。
当然这里面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肆无忌惮殴打巴基斯坦司机,然后若无其事扬长而去,是不是某种意义上隐喻欧洲人的傲慢也就不的而知,但一种讽喻却是显而易见。
这一章里面引出了圣特莱莎教授阿马尔菲塔诺,作为第二章的主题,第一章里面对于圣特莱莎的罪行只是做了铺垫,通过暗写手法,揭示将会在最重要的第四章里的罪行。
第二部分,阿马尔菲塔诺
这个章节里面,主要是波的哲学探讨,而核心围绕的就是阿马尔菲塔诺把迭斯特的《几何学遗嘱》挂在晾衣杆上和他女儿的内裤一起晾,表面上模仿杜尚,但是实际上却有其独特内涵,这里面通过画的图形,基本上将所有主要哲学家一网打尽,换句话说,如果要了解波的哲学思想,把这个章节的所有列出来的名字的作品都看完吧,这样就知道波的思想内涵了——当然也许有人会怀疑波是否看过所有人的作品,但是到了天才这个级别,这种怀疑毫无疑问是非常肤浅的,而且考虑到这是波一生只写的一本书。
这个章节里面当然也有波的老婆离家出走,妇女解放思想,出去鬼混感染爱滋病然后回家然后消失,表面上是反映妇女解放,但是内核却是阿马尔菲塔诺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后伊万和魔鬼的较量中的内心挣扎,顺带把关于发生在圣特莱莎的罪行继续往前推进了一步。
第三部分 法特
这个章节的故事主题主要是黑人和种族歧视,以及宗教思想批判,顺带将关于圣特莱莎的罪行,针对妇女的罪行提到了表面上来。
法特的母亲之死有点像加缪《局外人》的开头,都是通过母亲之死开始讲叙故事,法特作为纽约《黑色黎明》记者拜访了很多黑人领袖,譬如西曼
西曼的布道讲了五个话题:
1.危险;2.金钱;3.食物;4.星星;5.用处,这个里面也基本上暗示了五章的全部主题。
然后表面上法特拜访的是在圣特莱莎市举办的拳击赛的两个拳手,但是暗暗揭示了记者被杀,在圣特莱莎只要卷入到妇女买卖或者妇女色情或者妇女死亡事件,记者都会陷入危险,第二章的阿玛尔菲诺塔之女罗莎就卷入了记者丘乔调查妇女死亡事件,然后在法特帮助下离开圣特莱莎,这里面引出了克劳德--阿玛尔菲诺塔之侄子和女记者尤特尔。
第四部分 罪行
这一部分是体现波才华的核心篇章,也是最重要的篇章,这一章里面,波通过一个四处割圣像,破坏教堂的疯子表达了对宗教的批判,然后通过犯罪卷宗式不断打开,近乎白描的手法,打开了一个个罪行,基本上从1993到1997年,所有的圣特莱莎妇女都被卷入巨大的危险中,基本上每隔几天就有一个被杀了抛尸荒野,单看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任何一个理性的头脑都未免感到窒息,有种罪恶步步加深步步紧逼,命运的绞索不断扼紧脖子的感觉。
警察局长是毒贩头领任西福,最主要的两个警察胡安马尔迪内斯和拉罗古拉,前者和疯人院院长每隔两周上一次床,后者经历非常离奇,从外祖母到外祖母的外祖母都是被强奸,隐隐有百年孤独的讽刺手法,更加离奇的是任西福的老婆竟然被警察暗杀,保护他老婆的两个保镖竟然立刻就跑,反倒是拉罗古拉立刻开枪保护了他老婆,最后引起另外一个警察局长出面保下,导致任西福杀他老婆的计划破产。
美国人的治安官因为妻子被杀,独自前往圣特莱莎试图找到凶手,但是失踪,凯瑟勒作为美国的犯罪专家,到了圣特莱莎,也就只能吃吃饭旅旅游,根本什么都不能干。神婆神神叨叨地鬼上身,但是依然没有什么作用,最后女议员的好友凯利因为得罪了大亨被弄死,然后找了秘密侦探去侦查,最后发现整个墨西哥的上层社会开淫乱party,然后凯利找了模特或者妓女去参加,最后因为拿不出钱被杀。
这些失踪被杀被强奸的女孩从十岁到40岁都有,更令人发指的是有对十来岁的姐妹被强四次到心肌梗死,然后被泼了冷水继续被……而根本原因还是拍真实的色情录像,人性之黑暗追求最极端的罪恶所致,当然罪行是一步步加深,人类本性之恶也是一览无遗,最后的什么大学校长,政客,还有当地毒贩都是推杯论盏参加淫乱party……
没有上帝和天使,只有一袭毛毯掩盖那些被蹂躏而痛苦的灵魂,或者说在圣特莱莎,就是人间活地狱,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活地狱。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美国人克劳德,也就是阿琴波尔迪的侄子,引出了第五章的故事
第五部分 阿琴波尔迪
这一部分主要是君特格拉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延续了上一章罪行的话题,即战争。人性之恶在战争中更加被放大,特别是德国进攻苏联然后遭到苏联反攻,在东线失败的过程中,阿琴波尔迪找到了安斯基的笔记,而在安斯基的笔记本中写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失败和科幻作家伊万诺夫的经历,伊万诺夫被政治清洗。也讨论了文学的发展和思考。
阿琴波尔迪的双亲,一个是瘸腿老兵,一个是独眼老娘,隐隐有《修道院纪事》的断手士兵巴尔塔萨尔与盲女布里蒙达的隐射。
这里面有个纳粹萨姆尔杀了五百犹太人的事情,最后被阿琴波尔迪偷偷杀了,和女伯爵偷情的三十厘米丁丁的罗马尼亚将军最后被点了天灯绑到了十字架。
当然阿琴波尔迪的爱情女神英格博拉也是得了肺癌最后挂了,其中两个人的各地游走有点斯特林堡的《通往大马士革之路》的感觉,当然在描写这种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也让人想起凯姆泰斯伊姆雷的《命运无常》,或者第五章也是波拉尼奥对于他的一种致敬?
最后是汉堡书商布斯比对阿琴波尔迪的保护,最后阿琴波尔迪找到自己的妹妹,他的妹妹的儿子又辗转到了墨西哥,就是上一章的克劳德。
以上主要是各章的脉络吧,当然还有很多细节,譬如克劳德和女律师的爱情也就不提了,800多页的作品内涵丰富之度自然不是这一篇答案能够全部概括,但是至少能让诸位文盲多少看到天才们眼中的星空和大海。
最后引用下波也是非常喜欢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被杀的女人》作为一个简单结束:
远离丑陋邪恶的世界
不洁的蛆虫样的人群
还有可憎的法官
安详地睡吧
女人
在坟墓间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内存2666有必要上更高频率吗?
下一篇:大家点评一下2666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