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上海地铁映射城市速度温度
轨道交通15号线吴中路站,设计上开创性地采用了预制大跨叠合拱型结构,将上海浦江两岸天际线以76米长画卷呈现于站厅拱廊。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三十而立,向新出发。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徐家汇站至锦江乐园站)通车试运营。上海地铁由此出发,陪伴着市民乘客一同成长,始终与城市脉搏同频共振。
目前,上海已拥有20条轨道交通线路,路网运营总里程达831公里,508座车站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次乘客穿梭其中。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上海造地铁,是几代人的梦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规划建设地下铁路的构想。也是从那时起,上海地铁就开始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时,外国专家在上海实地勘测后,曾有这样一段评价:想要在上海这样地质疏松的软土层造地铁,就像阿基米德在宇宙寻找一个支点撬动地球——意思是“几乎不可能”。
这样的“先天不足”,给地铁建设运营难度层层加码,也倒逼出了许多创新与第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如今,基于绿色地铁实践,上海地铁编写了业内首部《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筑评价标准》,通过非开挖、工厂预制拼装、全封闭绿色施工围挡、绿植围蔽等一系列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将光、噪音等污染以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又如,被视为“大脑”与“神经中枢”的信号系统,通过技术攻关拥有了“中国心”,上海地铁进入全自动驾驶时代。全自动驾驶的地铁可靠性更高、正点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上海已成为全世界拥有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最多的城市。
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线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建成投用,由大数据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和应急处置中心构成,集控制、指挥、协调3项职能于一体。目前,上海地铁已基本构建形成以地铁云、高速数据通信网,以及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全网数字化基础设施,链接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初步实现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和智慧服务。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
如今,上海地铁网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网,更是一个信息网,也是一个生活网。
这些年来,上海地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铁上盖模式,相继推出华润万象城、万科天空之城、凯德星贸等系列项目,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上海地铁通过将公共文化阵地的选址规划和空间设计与地铁新线建设相结合,与车站周边环境相匹配,与地面地标性建筑、历史文脉相连接。近年来,龙华站“龙华钟鼓”、交通大学站“钱学森手迹通道”、汉中路站“地下蝴蝶魔法森林”、江宁路站“江山宁和”、新天地站“天地穿梭”、紫竹高新站“冈身印记”、豫园站“都市脉动”等一系列建筑艺术和壁画雕塑项目亮点纷呈,凸显海派文化和人文情怀。
当活力源源不断聚集,地铁作为城市“第二空间”,更注重温度营造。
把名人大师请进地铁,在人民广场建立“地铁音乐角”;让中外诗歌和戏剧走进地铁;打造4号线文化环线,推出主题文化列车,建设了文化展示长廊,发行地铁文化纪念票卡……上海地铁明确提出“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追求,既要从建筑维度打造“最美车站”,更要从公共文化艺术的角度予以项目化推进。
此外,上海地铁在车站增加了公共厕所,设计了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家庭卫生间等;在车站内设置用于抢救生命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为乘客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为满足不同乘客对于车厢温度的需求,在11条轨交线路上试行“分区调温”,为都市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作者:张晓鸣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做好城市“星空经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