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雅达利事件是什么?
纵观电子游戏过去几十年的历史,
1983年绝对是最值得被哔哔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曾经一统游戏江湖的雅达利公司,因为自己作死而陨落;
这一年,居然有超过10款游戏主机上市,堪比神仙打架;
这一年,任天堂开启了电子游戏的新纪元;
这一年,刚满1岁的EA发行了自己的第一批游戏;
这一年,一家名为IRM的公司同样发布了它的处女作,
并给自己改了个名——CAPCOM(卡普空)。
这一年,游戏圈的故事很多,带来的启示更多。
1982年底,北美游戏市场出现了一丝令人不安的信号——游戏滞销。
而且滞销的时间点,是往年游戏最大卖的时段——圣诞节;
滞销到什么程度?打折都卖不掉!
5折、3折、甚至1折,居然都卖不掉!
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游戏圈大事件“雅达利大崩溃”(Atari shock)的开始。

很多人形容一个事情对后续的影响都会用到一个词,叫“蝴蝶效应”
意思是很微小的一个事情,可能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可是雅达利的陨落,完全没办法用“蝴蝶效应”来形容
因为它的影响一上来,就是一个17级台风,摧枯拉朽
并直接引发了横跨太平洋的“海啸”。
这场风暴,几乎重塑了游戏行业的格局,尤其是以下三点:
影响一、北美游戏市场崩盘,游戏主机第二世代宣告结束
80年代初,游戏主机在北美已经相当普及
其中占据统治级地位的,就是雅达利公司
依照1982年底《纽约时报》一篇报道,
软硬件通吃的雅达利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在美国,基本3户家庭就有1户拥有一台雅达利2600

如此垄断的地位,换成任何一个奸商都必然膨胀
你有我的游戏机,那你肯定得买我的游戏呀
而且我出什么你就会买什么,这钱多好赚!
电子游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
让大批公司争先恐后地投入游戏开发,
导致整个市场混乱无序,各种阿猫阿狗都想来捞一笔
甚至包括桂格(Quaker)这种和游戏八竿子打不着的食品公司——
对,就是大家在超市里经常见到的那个麦片牌子

你看看,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这个很像10年前国内遍地都是垃圾页游、垃圾手游的场景
所以大家脑补一下,你作为玩家是什么感觉?
你以为自己即将玩到的是这样的大作↓↓

结果玩了5分钟就发现是……↓↓

血压一下子就上来了。
而且那时候还不像后来,有专业的媒体评测和打分平台
现在我们看到比如《战地2042》差评如潮,不买就完事

可那时的玩家,完全没办法判断面前的游戏是好是烂
所以到1983年雅达利塌房前后
北美玩家已经被坑怕了,统统不买
这可是个AOE无差别群体伤害,
垃圾游戏卖不出去当然是活该
可是好游戏也受到连累,同样卖不出去
万恶之源的雅达利公司现在知道什么叫自食其果了
游戏都卖不出去,他们家的游戏机当然更卖不出去。

想想看一年前的雅达利,还是占据80%市场份额的霸主
可是一年后,它就遭遇巨额亏损,大面积裁员,被迫贱卖公司
这叫什么?这就叫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大量游戏团队破产、倒闭、解散
整个北美游戏市场的营收规模暴跌97%
这一系列事件,被后世称为“北美游戏业大萧条”(Video Game Crash of 1983)

而以雅达利2600为代表的第二世代游戏主机
也因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美国本土游戏业自此一蹶不振了好多年
尤其是主机,一直到微软2001年推出XBOX
游戏机里的“美国制造”才逐渐找回昔日的荣耀。

影响二、日本游戏行业接棒,任天堂成为“救世主”
1983年,日本的经济飞速向前(放日本经济图标)
这一年,东京迪士尼乐园开业,
就如这座游乐园的如梦如幻一样,
在经济泡沫的助推下,日本的各行各业大踏步发展
不怕你没有钱,就怕你没有梦想!
那时很多日本公司的梦想就是赶超欧美。
可日本游戏行业,却长期只能当美国的小弟。
之前日本国内流行的游戏主机,无不是从美国进口的。
而伴随着北美游戏行业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
日本游戏公司们,自然是觉得天助我也!
它们纷纷加大力度,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游戏机

甚至包括在现在看来可能让人意想不到的卡西欧。
虽然其中大部分公司,如今在游戏行业已销声匿迹
但那个时候,它们就像燎原的火种
在亚洲点燃了复苏游戏行业的希望之火。
而在1983年的这批公司里,最终脱颖而出
真正扛起游戏复兴大旗的“救世主”,就是任天堂。
1983年7月15日,任天堂的FC(Family Computer的缩写。也称为红白机、NES)发布。
这是一款颠覆性的产品。任天堂告诉了全世界:
什么TM才叫游戏主机!

FC的成功,我觉得有4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哔哔1:FC是一台谦虚、厚道、用心的游戏机
当时任天堂掌门人山内溥给FC研发团队的要求是:
“1年之内不被超越,而且价格必须厚道”
所以FC在研发的过程中花了非常多的心思。

FC上市的定价是14,800日元(1983年为65美元)
大家注意,这是定价。而不是成本——
这个价格甚至不到当时一些竞争机型成本的一半。
哔哔2:任天堂对玩家很负责,而且售后良心
在发售后,因为部分机型存在硬件问题,可能出现死机
山内溥当即决定召回所有有问题的主机,确保玩家体验

这一举动让任天堂造成15亿日元的直接损失,
并且因此错过了1983年的销售旺季——圣诞节。
可是,却换来了消费者对于任天堂的认可。
FC的售后服务甚至一直持续到2007年,
这时候距离它的发布,已经过了足足24年。

任天堂的口碑,也就像这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哔哔3:游戏品质高,奠定了前期的吸引力
FC首发的护航游戏包括《大金刚》《大力水手》
以现在的眼光看,它们的可玩性都不算过时。
随后任天堂又发布了马里奥系列的开山之作《马里奥兄弟》。
除了第一方之外,《野球》《麻雀》等第三方游戏也在同年登陆FC。



值得一提的是,《野球》《麻雀》和《马里奥兄弟》
也成为1983年日本地区销量最高的游戏TOP3。
和北美当时一大堆滥竽充数的游戏相比,高下立判。
哔哔4:任天堂严控游戏质量,对粗制滥造say no
任天堂制定了对第三方游戏严格的审核标准,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重蹈雅达利的覆辙。
如果第三方厂商不配合,那对不起,您的游戏别想在FC上运行。
一开始,不少北美的游戏公司是拒绝的,
包括雅达利、动视、EA等,他们觉得任天堂在搞垄断。
但随着和任天堂合作的科乐美、卡普空、南梦宫……它们的游戏越卖越好
那些最初表示拒绝的公司也逐渐“真香”,选择接受。
从而保证了玩家买到的游戏品质有保证,而且精品源源不断。
任天堂和FC的故事这里暂告一段落,但它的巅峰还没到来。
关于这些,我们就留到未来有机会再说吧。
而且值得一提但是,其实世嘉推出的游戏机也很不错。
只是FC风头太盛,所以被盖过去了。
作为曾经的“老冤家”,世嘉和任天堂甚至一度打得有来有回。
总而言之,FC开辟了游戏主机的全新时代,
成为了无数80、90后的游戏启蒙,
也在后来拯救了低迷的北美游戏市场。
于是,以FC的诞生为信号,1983年,
全球游戏行业的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
1983年游戏行业的大变动,还产生第三个巨大的影响。那就是——
影响三、PC游戏快速崛起,游戏市场结构大变
实际上PC在当年是游戏主机的竞争对手,
那个年代PC和游戏主机的性能差距不大,
包括很多游戏主机其实本身就带着键盘——
这个大家就很熟悉了,小霸王学习机嘛!
表面上可以假装学打字,实际上用来打游戏。
雅达利之所以垮得那么快,和PC厂商的煽风点火撇不开关系。
那时候PC厂商做了两件事:
第一是对家长群体宣传,给孩子买个电脑吧!
让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老是玩游戏。
第二是降价打折,直接给游戏主机一个背刺!
通过这双板斧,PC的销量蹭蹭蹭就上去了。
在那时候,专做PC游戏的厂商并不多,
其中有个经典代表不可不提——那就是EA。
当年EA因为押宝PC平台,而不是雅达利,
从而在美国游戏业哀鸿一片的时候,躲过一劫。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为PC开发游戏,
PC游戏也逐渐成为可以和主机相抗衡的新势力。
到这里,游戏行业精彩的1983年就哔哔得差不多了。
上述这些故事,放到现在,我觉得依然有警示意义。
就如《三体》里的名句所说的——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雅达利的倒下,任天堂的崛起,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
如果不尊重用户,再大的公司,都会有轰然倒塌的时候。
什么叫轰然倒塌?就是连给你自救的反应时间都不会有。
而真正尊重用户的公司和产品,将会踏着巨人的遗骸,引领新生。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