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猪心装在人身上?80后川妹子攻破“异种移植”,为何弃美归国?
2020年9月,一篇论文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就在国际上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此之前,“狼心狗肺”还是一个骂人的词语,而此后,该词语不仅会变成一种“技术手段”,还有可能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发表论文的女博士叫杨璐菡。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她的研究成果不是“狼心”,而是“猪心”,根据其论文表述,十几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生长的器官已经完全能够适应人体的内环境。换言之,这些器官如果用于移植,甚至能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人类想要“永生”的难题。
也正因如此,在她的论文发表后,所有的科学媒体都表示,她的研究完全颠覆了器官移植领域的传统认知,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杨璐菡究竟是如何颠覆器官移植领域的?而在如此“违反常识”的研究中,她又遇见过哪些磨难呢?
1986年,杨璐菡出生在四川眉山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中,她的母亲是当地一家车厂的会计,而父亲则是一名公务员,可以说家境还不错;另一方面,因为父母都算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成长初期,杨璐菡也经常受到父母较为严格的学前教育,这也使得她很早就对科学产生了一定的了解。
当然,就和所有孩子一样,相比于坐在书桌前,杨璐菡小时候也更愿意在户外玩耍,与此同时,或许家乡是小县城的原因,她有很多机会与大自然接触,这就使得杨璐菡一度对田间地头的各类小动物非常着迷。
她的父母曾回忆,即便后来家里购置了电视、收音机等电子设备,可杨璐菡还是喜欢户外生活。她总会在泥土里挖一些昆虫,在将指甲缝都填满黑泥后,甚至还要将它们带回家里“饲养”。当然,虽说对女儿的玩耍行为并不理解,但父母也并未表示过明确反对,这也为杨璐菡日后的兴趣埋下了伏笔。
1993年,杨璐菡进入了小学,有意思的是,此前的她可以说对学习基本上没什么兴趣,除非看到动物世界之类的书籍,才会偶然的翻两页,可在进入小学后,她却像变了一个人,不仅成天将自己关在卧室内研究课本,还收起了一贯的大嗓门。这样的变化无疑让父母十分迷惑,而在一次聊天时,父亲才明白杨璐菡为何会有如此转变。
其实,与其说杨璐菡此前总在田间地头玩耍,倒不如说她是在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无论是昆虫还是各类爬行动物,她将其抓回家饲养的操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观察这些动物,当然,既然是观察就会产生疑问,而在此之前,因为父母知识比较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对女儿的问题做出解答,这也正是杨璐菡总是将自己关在卧室的原因。
在进入小学后,科学课的内容无疑是深深吸引到了杨璐菡,其中小蝌蚪找妈妈、太阳东升西落都让她对世界有了新的理解,在后来的学习中,杨璐菡除了将此前积累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之外,也对物理、化学等科学产生了兴趣。当然,学习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新问题,而对于杨璐菡来说,这样的学习方法无疑伴随了她的整个童年。
一直到初中时期,杨璐菡一直都是年级中的佼佼者,也正因如此,在2001年中考结束后,她考进了成都的一所重点高中,然而,就在她准备在高中校园“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原来,或许是因为对新环境不太适应的缘故,杨璐菡的成绩产生了大幅度的下滑;另一方面,彼时高中内经常举行朗诵比赛,而她的性格又很要强,可每次参加比赛都因口音问题铩羽而归,这就使得她受到了同学们的“讪笑”,心理压力一度很大。
不过,就在高一下半学期时,凭借一次朗诵比赛的二等奖,杨璐菡瞬间就从同学们讪笑的对象,变成了“顶礼膜拜”的学霸。这是因为,在前几次失利后,杨璐菡就将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了普通话上,而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努力后,她的普通话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班级前列。
普通话的进步无疑重新给了杨璐菡信心,到此为止,她也得以彻底踩下学习的油门。在所有科目中,她最擅长的就是生物,而在2003年,她更是凭借第十五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成绩,在高二的时候,获得了北京大学的直招资格。
杨璐菡曾回忆,其实自己一开始只是喜欢生物学科,并没准备将其当做终生目标,不过,当她在接到参赛通知,并在2个月时间自学完了十多本大学生物教材后,无疑被生物学可以“改变世界”的能力折服了,也正因如此,在“顺便”获得奥赛金牌后,她也从容的进入了北京大学的生物学院。
然而,进入大学后的杨璐菡再次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当时我国的生物领域并未完全腾飞,这就使得她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参考大量的英文文献,可在所有科目中,最让杨璐菡头疼的就是英语,当然,这和她接受普通话教育比较晚,也有一定的关系。
也正因如此,彼时的杨璐菡经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8个小时,而用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就超过5个小时。不过,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说大一时期因为过多的学习英语,使得她的整体成绩不太理想,但仅过了一年,英语达标的她,不仅再次一跃成为了班级第一,更是凭借超强的实验能力,以本科生的身份,获得了进入研究生实验室的机会。
时间来到2008年,本科还没毕业,杨璐菡就收到了哈佛大学发来的,硕博连读的邀请函。按理说,面对如此肯定,任何学子都应该感到兴奋才对,可杨璐菡却在第一时间表现出了犹豫。
原来,哈佛大学此次邀请杨璐菡,可以说是带有目的性的,他们希望杨璐菡在来到美国后,能研究“异种基因移植”这一课题。简单来说,异种基因移植就是通过编辑动物基因的方式,使其能够生长出可以适配人体的器官,以此改变移植领域器官短缺的窘境。
可事实上,该课题的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陷入停滞了。这是因为,单从伦理上来说,动物生长的器官要想移植到人体上,就会遭到很多非议;另一方面,比起伦理问题,不同物种间的排异反应更难解决,这也正是该课题停滞几十年的原因,而对于杨璐菡个人来说,从事此领域的研究就意味着,即便再投入十几年的时间,自己也很难完成毕业论文。
就在百般犹豫时,杨璐菡回想起了导师曾经的一席话:在生物学领域,很多问题只能用“违反常规”的方法解决,当然,还需要一名拥有超人般的勇气和信心的科学家。要知道,杨璐菡的性格本就十分要强,所以,在将打破常规作为自己的“信条”后,她也接受了哈佛抛来的橄榄枝。
不过,或许连杨璐菡自己都没想到,短短5年后,她就凭借一篇论文,在拿到博士学位的同时,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简单来说,杨璐菡的研究,一方面解决了动物基因可能感染的病毒,也可能感染人体的问题;另一方面,她也从分子层面上,将免疫排异反应降到了最低。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咱们一开始聊到的,2020年,杨璐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规模猪种系”基因工程,其实在此之前,杨璐菡每发一篇论文,都会迎来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而这一次之所以激起了轩然大波,则是因为杨璐菡彻底将异种移植从理论变为了可能。
该论文表示,经过杨璐菡基因编辑的实验猪器官,对人体各类体液的排斥反应都降到了0的水平,同时,遗传基因的表达也完全遵守人体细胞,不仅如此,实验猪器官甚至还对机体的病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对于那些需要器官移植,但等不到器官的病人,无疑就是救命良药。
不得不说,美国人确实很“识货”,其实早在2013年,杨璐菡博士毕业时,当地政府就为其开出了实验资金上不封顶的挽留福利,当然,对方也有要求,那就是杨璐菡在美国的研究成果不能运用于其他国家。
要知道,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科研资金上不封底这样的“福利”几乎是无法拒绝的。然而,杨璐菡的选择还是让美国人“拍了大腿”,她并没有同意地方政府开出的条件,而是回到杭州,创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杨璐菡曾表示,自己的技术并不是美国用作垄断的工具,虽说两头跑十分辛苦,但如此一来,起码不会受到对方的“限制”。现如今,杨璐菡创办的企业依然走在异种移植的路上,而除了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培育”外,相信她也能在不远的将来,做出更多适应不同病症的异种器官。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