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营银行停办现金业务这件事开始聊起
大家好,^-^ 我是可以让你了解更多金融知识的“道叨”!
郑重声明:本文非广告,无任何利益关系、非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分享。
年前的1月28日,第2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也发布了停办现金收付业务的公告。
上1家发布这个信息的是银行是振兴银行,在同年的1月7日。
原以为这些信息,会带来一些声音。
但是看了下网上、群里面,似乎大家对此的反应都不大。
估摸着,可能还不一定意识到其中的“含义”。
本期我们就这个话题稍微展开下吧~
一、背景
先从9年前的13年聊起,国内第1家直销银行出现,带来的是蓬勃发展的“直销银行”时代。
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再到村镇银行等,无数银行都开始“下海”开发“直销银行”。
之后是伴随着1、2、3类账户制度,百花齐放、再到齐齐凋谢。
直销银行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做成功的。
随着网贷的落寞,从17、18年开始,互金平台们开始盯上了银行存款。
一度视为视为可以接力网贷、流量变现的不二选择。
再者是从2019年开始规范“互联网存款”开始,“创新存款产品”层面面临挑战。
2020年下半年,监管要求不断收紧。又开始进一步规范“线上揽储”,监管部门开始对银行开展窗口指导、下发监管文件...
地方性银行和民营银行在互联网渠道上异地揽存的空间被不断压降。
2021年初,局势还在“升级”,三方平台(非金)们替银行们揽储的行为被彻底叫停。
一夜之间(一点没夸张),全网的存款产品集体从三方平台下架。
2021年的下半年,就是民营银行“白名单”+“积分商城”声名鹊起的1年。
不过反观地方性银行,在被叫停之后,大部分(除了营口沿海银行等极个别)在这个该退下的时候也就顺势退下了。
对于它们来说,线下本来就有大量的网点存在,没了“线上揽储”还可以回到“线下揽储”的老路。
所以影响层面,还是十分有限的。
但是对于民营银行来说,这个就几乎是“致命的”(原因详见下一部分)。
其中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很多民营银行,还能在网上可以开户存款的原因。
最新的,也就是今年银行发布的这2则信息。
2022年1月7日,辽宁振兴银行公告称,经主管人民银行批复,该行将于2022年3月1日起停办柜面现金存取款、零钱兑换、残损币兑换、自助设备存取款等现金业务。
2022年1月28日,中关村银行发布公告称,经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备,该行将于2022年4月1日起停办现金收付业务,停办渠道包括营业网点柜面和该行ATM机自助渠道。
说实话,这些信息比预料来的有点“晚”。
大部分的民营银行都在以各种方式获取互联网银行的资质,这2家应该算是有所突破的了。
不过也可以品一下差异,一个是批复、一个是报备。
二、民营银行的当下
回过头来聊民营银行的当下部分。
民营银行们的存款来源,正常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储蓄存款。
无论是同业存单、对公存款等,都可以是行内存款的主要来源。
但是从几个银行披露的2020年年报来看,大部分银行的个人储蓄存款占比达到了50%以上,更有甚至是80%。
所以,个人储蓄存款对这些民营银行的影像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我们这里只从个人储蓄存款来聊。
我们先扪心问下自己,为什么会愿意去选择民营银行呢?
是服务吗?是爱吗?还是...
没那么高大上,说白了,就是“高息”。
这个也是很多民营银行所要面临的最尴尬问题。
如果没有了高息存款,我们还会选这些银行吗?这些银行还能剩下什么呢?
残酷的现实问题是,基本就没了...
诚然,现在不少银行也在做了很多努力,可惜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再回到线下的现实来看。
现在民营银行,基本都是“一行一店”模式,要网点也就1个网点。
甚至有些民营银行的这1个唯一的网点,还位于“鸟不生蛋”的地方。
当然说起这个,很多民营银行也是一肚子的委屈。
奈何,现状就是如此,具体原因就不过多展开了。
总结下,就是线下揽储的路基本被堵死了。
这次异地揽储、三方平台揽储被限制。
民营银行们似乎唯一能走的路,就是自营线上、本地揽储这条路了。
这也是现在不少民营银行们正在干的(异地与否,就不好说了)。
但这是不是民营银行现在唯一的一条路?
其实并不是。
比如民营银行众,也有“异类”的存在:温州民商银行。
从它的2020年的年报来看,这个银行的对公存款占比是75.21%。
基于跟线下传统银行的储蓄比例,基本一致。
但这种比例,对其余民营银行来说几乎不可复制。
现在无法判断,但兴许原先民营银行设立的初衷是,可能是希望有更多类似民商银行的存在。
可惜一些民营银行经营策略、方针的变化和“调整”,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让一些“更好走”的路摆到了民营银行的面前。
细想下,当年某付宝线上1天就可以给1个银行揽储几个亿。
你说吃到了这个“苹果”的银行,还会愿意去干线下揽储吃力又不讨好的事呢?
可能这个就是“夏娃的诱惑”,是不是一把抹了蜂蜜的“刀”,就要留待时间的考验了。
三、线上揽储和线上贷款
之前我们一直都在说,降息、降息、降息。
那为什么会降息呢?稍微展开说一下。
贷款利率下行,其实已经吼过很多时间了。
先从最近的1月份的消息来看,LPR的下降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1年期LPR为3.7%,比上月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6%,比上月下降5个基点。
其中,1年期LPR为连续两个月下行,5年期以上LPR则是自2020年4月以来首次下行。
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过多评价了,政策引导的非常明显。
但是LPR的下滑,是一定会对应到储蓄成本(利率)的下降。
很简单的道理,银行是不可能做亏本的生意。
不过这里回到民营银行的实际业务去看的话,之所有可以支持“高息”的原因。
背后对应的其实还是部分“现金贷”资产的原因。
哈,线上存款对应线上贷款业务,似乎也不难理解。
现阶段,不妨去看下民营银行的APP或者公众号,几乎都有线上“现金贷”的业务。
不是说要去diss这个业务本身有什么问题,但是以我的认知,很难理解它跟之前的网贷业务的区别在哪里。
你要说央行征信的话,网贷时代其实也有,甚至还有网贷征信联盟。
粗想之下,线上贷款的业务场景基本就2类情况。
一种是场景化的信贷业务,类似花呗、商品专项分期等...在传统信贷业务里,其实很常见,叫受托支付。
比如车贷就是受托支付的一种,贷款会直接放给4S店,借款人不经手现金。
剩下的一种,正常都可以归类为“现金贷”。
风控模型,大都是基于用户资料+“信贷模型”(这个每家会有差异,也有使用多家的情况),来给用户提供一定的信贷额度(取现)。
很可惜,随着网贷的过度发展,不少用户把网络贷款都做成了“接力贷”、“接盘贷”。
加上之前的网贷风波,导致不少银行承接了不少“网贷时代末期”的贷款。
目前在一些银行的报表上,可以很清晰看到这部分的逾期情况(个人判断2021年的年报可能会较2020年更严重)。
至于这部分业务,又或者说这部分资产,是不是有“泡沫“?会不会有被短期“戳破”的可能?
这个说不清楚,也许也就正常消化掉了。
相对上一部分说的线上揽储,这个也似乎是“夏娃诱惑”的另一面,更像一把抹了蜂蜜的“刀”。
今年,不出意外,应该有不少民营银行会收缩这块的规模。
也就是说,资金的诉求会有一定的下滑。
下一步,可能迎面而来就是降息了?
所以降息的结果,更像是业务和政策的双重影响。
四、未来的可能
目前各地方监管对民营银行异地展业行为的执行程度不一,不少民营银行仍在全国范围展业。
从一些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不少银行在2021年的遭遇是各不相同。
比如华通银行的总资产下滑,去年半年的时候,较年初就下滑了25.7%。
存款部分下降了31.2%。
再比如三湘、众邦,从披露的2021年末数据来看,资产较2020年还是有增长的。
但两者也还有着巨大的差别。
三湘是略有增长,但基本持平。
2021年末总资产583.62亿元,2020年末该指标为570.70亿元。
众邦虽较去年增速下滑,但同比增长还是达到了20.30%。
截至2021年末,该行总资产为871.67亿元,2020年末该指标为724.60亿元。
是不是觉得,众邦的增长,似乎也可以理解?
所以,今年可能对某些民营银行来说,可能就是只管重要的一年了。
一方面是资质的问题,互联网资质怎么办?
另一方面是现有业务的问题,降规模吗?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