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映、点映、重映…每项“花活”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7月1日,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正式开启。《流浪地球》《长津湖之水门桥》《我和我的家乡》等20部优秀的国产影片再次上映。此次展映影片数量众多,会否对正在上映的新片产生排片影响?
7月2日,当武汉的观众走进影院看《神探大战》时,会发现这部电影其实7月8日才正式公映,这样的超前点映又是怎么回事?
就院线电影而言,观众最熟悉的放映形式是公映,即电影按照预定的档期大规模上映。
与之相对,展映、点映显然和公映有明显不同,但具体区别在哪里?还有近两年不断涌现的《阿凡达》《我要我们在一起》等重映影片,又是怎样操作?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电影市场中的多种放映形式。
聊聊展映
展映是有主题的电影放映活动,譬如“迎接党的二十大”就是此次活动的主题。据悉,此次展映活动从7月1日开始,会一直延续到今年年底。
6月初,国家电影局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活动的要求是“弘扬主旋律、振奋精气神,生动展现新时代伟大成就”。
从展映片目中可以看出,本次展映的影片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市的优秀国产电影,涵盖了战争、动作、历史、喜剧等等不同类型。这些影片在票房和口碑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但也有观众提出疑问:“此次展映活动既然面向全国,会不会影响新片的排片场次呢?”
《通知》中指出:“各电影院排映展映影片每周不少于2场,‘人民院线’影院每周不少于5场。”
笔者翻阅了7月7日北京某家影院的排片。《人生大事》一天有12场的排片,展映影片当天只上映一部,排片1场。可见,“每周不少于2场”的要求,并不会影响新片的场次。
那么,什么是“人民院线”?
在2018年2月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下发通知,提出从当时全国50000余个影厅中选取5000个,作为“人民院线”的签约影厅,用于在重要时间节点播放特定的优秀主旋律影片。
此次展映活动对“人民院线”的要求,是“每周不少于5场”。同样是在有限的场次里完成放映任务,并不会对正在热映的新片造成排片影响。
通过猫眼APP上查阅,《狙击手》《奇迹·笨小孩》等展映影片在北京的零售票价为30~60元不等。这些影片的票房分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北京某家影院的经理徐女士对此表示:“展映影片的票房分账比例和新片一样。展映影片多以单位包场为主,零售的票房收入很少。”
电影展映活动并非新兴事物,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在1951年春季,文化部电影局就在全国20个大城市举办了“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活动。此后,每逢重大节庆,优秀电影展映活动也成为惯例。
谈谈点映
说起点映,常去影院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最近的新片《人生大事》《神探大战》都进行过点映。点映最明显的特点是限定日期、地点。譬如《神探大战》选择在7月2日、3日点映,且限定在广州、深圳、温州等十余座城市。
点映在内地电影市场有20年的历史,最早是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开启了点映之风。
2002年,《英雄》为了报名参赛翌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需要在10月31日之前,于本国进行为期7天的商业放映。10月24日开始,《英雄》在深圳新南国影院点映。
当时的点映规模极小,仅在一座城市的一家影院开展,目的是为了角逐奥斯卡。时过境迁,当前的电影点映不仅规模大,目的也变为了拓展影片的影响力。
北京某家电影公司的发行经理贺先生表示:“现在一部电影做点映,通常都是制片方、发行方商议之后的结果。内部讨论对于影片质量有足够信心的话,就开启点映,希望借此收获一轮好评。提前点映需要单独制作硬盘拷贝发往影院,并单独申请点映当天的密钥。”
可见,电影点映的核心要素在于影片的质量。从近年来进行过点映的电影来看,这其中包括《八佰》《我的姐姐》《悬崖之上》等作品。
这些影片的类型和制作规模有明显差异,但各自的片方已经判定影片的质量会获得观众认可。它们选择进行点映,目的都是为了影片的口碑先一步发酵,进而在之后的公映中能够很快掀起票房高潮。
近期的《人生大事》就很好地利用了点映这一形式,为影片的口碑造势。影片在6月19日的第一轮点映之后,在淘票票和猫眼APP两个购票平台上,获得9.7的相同评分。6月24日正式公映之后,豆瓣开分达到了7.5。
对于一部没有大场面、非高概念的电影,《人生大事》依靠口碑扩散影响力,一步步完成票房飞跃。影片首周票房2.4亿元,次周收入5.5亿元,是近期市场表现最佳的国产片。
有一类点映影片属于特例,它们不会特别在乎影片的口碑,点映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度、讨论度。
这一类影片就是动画电影,比如《熊出没·狂野大陆》《海底小纵队:洞穴大冒险》《开心超人之英雄的心》等等,在上映之前有过数轮点映。这些作品的目标观众是少年儿童,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这些作品即将上映才是关键。
一部电影在院线的寿命可能只有一个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更多观众注意到这部影片?
点映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优秀的作品以点映的放映形式触达首批观众,让口碑迅速发酵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观众提前看到了佳作,片方在公映前收获一轮好口碑,双赢。
反之,质量不高的作品如果点映的话,很可能会遭受负面口碑的提前打击。
说说重映
重映和展映有相似之处,都是上映过的影片再度进入院线。但不同的是,重映是一部电影大规模上映,展映是集中在有限的影院和场次之中。
重映电影投入的发行成本并不低于新片,发行费、拷贝费一样都少不了。从市场角度来看,重映电影需要具备一定影响力。
20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的重映票房高达9.46亿元。至今,仍然是内地市场重映电影的天花板。
之后的《2012》《功夫》《一代宗师》都曾经制作过3D版进行重映,但都未达到《泰坦尼克号》3D版的票房高度。
在疫情之前,重映电影在内地市场的数量有限。毕竟新片已经挤满了各个档期,重映电影实在难以分得一杯羹。
疫情之后,新片产能下降,重映电影反而有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譬如在2020年8月份,当时内地影院刚刚复工,需要一定数量的重映影片来填补市场空档。
这就有了《误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际穿越》等中外影片重映。其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重映票房高达1.9亿元,远远超越了影片首次在内地上映时5568万元的票房收入。
2021年,疫情之下的内地电影市场仍然处于恢复阶段,需要一定数量的重映电影来填档。3月12日,《阿凡达》重映,此番在内地市场收入3.75亿元票房。4月16日开始,《指环王》三部曲陆续在内地重映,又掀起一轮影迷的回忆杀。
今年5月20日,北京、上海影院因疫情而歇业,大部分新片选择撤档延期。
“520”成空档,爱情片《我要我们在一起》选择重映。虽然影片去年已公映,但此时看爱情片是情侣观众的刚需,重映票房斩获5556万元。
《我要我们在一起》给重映电影打开了新思路,并非只有经典电影才可以大规模重映。选择类型和档期适配的影片,同样可以收入高票房。
结语
疫情的第三个年头,电影和市场仍然在不断努力前行。电影的展映、点映和重映,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能够促进市场的活跃程度。
毕竟,只要电影在、影院在,观众就在。
【文/崔汀】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