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 | Beauty is there ——美学絮语
【作者介绍】
龚刚,1994年起于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后于清华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师从戴锦华、乐黛云、万俊人教授,现任澳大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監、中文系博导、《澳门人文学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伦理叙事学;比较诗学。著有《钱锺书与文艺的西潮》、《现代性伦理叙事研究》、《百年风华:20世纪中国文学备忘录》及散文与文学批评合集《乘兴集》(作家出版社)等,主编有《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化艺术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收錄)、《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國文學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中华文史论丛》、《伦理学研究》、《人文中国学报》(香港)、《钱锺书诗文丛说》(台湾)等学刊或论文集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Beauty is there
——美学絮语
(本文原载于《澳门日报》“雕刻时光” 专栏,2018年11月20日,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美的概念是人创造的,但自然美是客观存在,人类感知到美并予以命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动物也会为美所感、为情而动,只不过无以言之,无以名之。
美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美感有主观性,所以东施可以被看成西施。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美” 是人的命名。美,先于人而存在。“美”,后于人而存在。花的美不是人赋予的,花的 “美” 是人赐予的。人类不能因为创造了美的概念,就误以为创造了自然之美。道法自然,大美不言,命名权不是所有权。
据说人是由猴子演变来的。猴子看到了九寨沟的美,但不明所以,人比猴子聪明,懂得把美称为 “美”。这就叫太初有道,道者,言也。
鹤舞于天,鱼跃于海,纯粹是机械运动?就不可以感于美而动?
动物未必会审美,但应该会感知美。
孔雀长满美丽羽毛的是雄性的,而许多其他物种长得好看的也是雄性的,而雄性动物之所以长得更好看是为了吸引雌性动物。这是不是说其实动物也是具有审美能力?
尊重客观自然,肯定人的创造性,但又抑制人类中心主义的自以为是、自以为美,并非是形而上学的信仰。
自然之美是他在,而美感是我见。
行万里路,才知大自然之雄奇壮美。人类岂可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1886-1924)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他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Because its there.)
自永恒视之,人类文明不过是一个瞬间。但是——
Beauty is there.
往期回顾
申丹|文字的不同“叙事运动中的意义” 一种被忽略的文学表意现象
张辉、陈松松 | 重视研究方法培养提高外语教师的国际发表意识
王向远 | 气之清浊各有体——中日古代语言文学与文论中“气”概念的关联与差异
黄必康 | 学界长者、莎学名师、风骨学人——纪念恩师水天同先生诞辰110周年
谢天振 | 翻译学:数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
欢迎关注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