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龚刚 | “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手?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2 阅读数:人阅读

 

龚刚,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政治经济学报》联合主编。

首先要指出的是,有人可能在有些场合听过我上次的讲座,但上次讲座时出了些特殊情况,所以没讲好。这次我希望再讲一次,因为这个题目太重要了,能在某种程度上颠覆对经济学的理解,以及现有对中国经济高增长动因的解释。对中国经济高增长动因的解释,大部分关注资源配置方面,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一些具体的观点我就不一一解释了。我认为这部分观点的一个关键在于受到学界对“看不见的手”的解释影响。实际上长期以来,经济学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对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其它机制如“激励机制”却很少关心,毫无疑问这是受“看不见的手”的影响。在经济学界,“看不见的手”被公认为是资源配置机制,如果将“看不见的手”看成是资源的配置机制,则“看不见的手”的名言必然会导致“有效配置论”。然而,真正的问题是,市场真的能有效配置资源吗?我们最近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的论文,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市场到底能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或者,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经济学家各种流派之间存在争论。中国过去是通过市场把大量的资源分配到房地产业,这是有效分配资源吗?事实上,经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有效资源配置,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而且也不可能通过体制改革来参照构建。现实中的市场通常错配资源,由此给市场经济带来无休无止的波动、失业和经济危机。市场也不能在关键性领域,如创新领域等配备足够的资源,从而使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此外市场配置资源也通常会导致贫富分化和三聚氰氨事件等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市场真的有效地配置资源了吗?然而,市场除了配置资源这一机制之外,还存在着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才是中国典型的故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明显的变化就是更高能的激励。“小岗村”实际就是一个发挥激励机制作用的例子,调动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使人们更加勤快。而这一增长动力,在现有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中很少被提及。所以,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斯密那只“看不见手的” 真的是资源配置机制吗?或者,它可能就是一种激励机制。以此为基础,从激励机制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进行解释。我们希望,这一讨论至少能够在现有对中国经济高增长奇迹动因的解释上补上一个重要的缺口。

一、文献中“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手?

“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样的手呢?毫无疑问,文献中主流经济学家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看不见的手”就是通过价格调整配置资源的机制,经济学家通常也认为市场机制是“看不见的手”,政府干预是“看得见的手”。斯密在《国富论》中确实也提到了价格调整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重要的是,如果将“看不见的手”看成是价格调整机制,那么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名言一定就意味“有效配置论”,由此成为赞美市场最有力的一个依据。但是“看不见手的”在《国富论》中仅出现过一次,在斯密一生的著作中也仅仅出现过三次,其中一次又与经济学无关,并且斯密从来没有对“看不见的手”指的究竟是什么进行过任何解释。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们对“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致的结论。也正因如此,在我看来“看不见的手”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其他非主流解释有没有呢?比如,Grampp在2000年一共总结了9种不同的解释。在这9种解释当中,和我接下来要讨论的最接近的解释就是罗斯柴尔德的考证,罗斯柴尔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那个罗斯柴尔德。通过对同时代的诸多英国文学作品的考证,罗斯柴尔德指出“看不见的手”在当时无一例外地代表着阴冷、血淋淋和罪恶,她认为斯密无疑是熟悉这些文学作品的。也正因为如此,她将后来在1997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工作论文,一开始命名为“Bloody And Invisible Hand”(血腥的看不见的手)。正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家喻户晓而且不光彩的概念,斯密既无需对其进行解释,也不愿意过多地提及他。这是罗斯柴尔德的原文:“斯密把‘看不见的手’看作是一个具有讽刺性质,却是有意义的玩笑。”总之“看不见的手”对斯密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经济学概念,但却是不是一个光彩的、值得大书特书的经济学概念。另外,应该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进行区别。所谓“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是指,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们对私利的追求不知不觉地促进着社会的利益。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则是上述过程发生的条件、机制和原因。这里,“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古已有之,哲学家们早已提及多次。例如,“一股总相做恶但总能带来好处的力量”等等。但为什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呢?其机制和原理是什么呢?这却从来没有被揭示出来,所以真正需要揭示的是“看不见的手”原理,即“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样的手。

二、  揭示“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手? 

《国富论》试图来做这样的解释,《国富论》又是如何来解释的呢?《国富论》分为五篇,前两篇从理论途径解释了国民财富积累的两个途径,一个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一个是资本的积累。后三篇则通过历史的回顾,对重商主义的批评等和对政府行为的讨论等,分析了国民财富积累的现实途径,最后得出需要建立一套自由、平等为原则的经济秩序,在这样一种经济秩序下,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自动经国民财富积累的两大理论路径,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国富论》全书讨论了资源配置机制了吗?基本上没有,也没有看到资源配置这一名词。尽管在第一篇有一个章节简单讲了一下供需调节。事实上,《国富论》是发展经济学,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实际上讨论的是增长和发展问题,而资源配置要解决的是现有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它不能解决现有资源从何而来,如何积累的问题!而这才是斯密所述的 “增进社会利益”的真正内含。作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市场自古就有,国家的经济秩序和体制不仅仅体现为资源配置机制,更重要的是由产权关系所决定的所有制形式,后者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的激励机制。再来谈论资本主义产权的独特性。资本主义的到来也是通过体制改革,而且是突发性的改革,而非自然而然的过程。通过“竞争性地租”,废除了之前私有土地上的各种习俗性的使用权,通过“圈地运动”,使私人占有之物扩大化和普遍化,通过立法,建立了具有排他性私有产权制度,从而完全剔除了私人产权对他人生存的责任。在这之前,生存权大于私有产权,所以当时地租是习惯性的地租,象征性收租,让人们能够生存,随后“排他性”产权基本上把人的生存权剥夺了。这样一个独特性、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形成了一个胁迫式的激励机制,我认为这就是“看不见的手”,也是血淋淋的手。排他性的私有产权制度凌驾于生存权之上,由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对金钱和财务的匮乏感。排他性的私有产权是以生产者的财产直接被剥夺而获得的,排他性的私有产权制度必然会导致强制性的市场:所有的人包括资产者和无产者都必须依赖市场。强制性的市场同时也是生存性、丛林式的竞争场所:无产者必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服从劳动纪律和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满足市场的要求,资产者也必须在竞争中胜出,否则就面临着资产被再剥夺的可能,从而使他们不得不穷尽所能进行经营、创新和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产权关系这种突变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性恐惧,从而形成了一种胁迫式的激励机制,这种胁迫式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推动财富积累的力量根本无法用资源的配置机制来进行解释。

三、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高能激励

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是什么?是更好的配置资源吗,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是!”,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激励机制!首先,计划经济无疑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但其缺点并不完全体现在资源配置上,而更多的是其无激励机制。需要理解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激励机制。传统的计划经济采取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以高度集权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作为其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保证。这样一种体制与经济人本身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性相矛盾,从而使整个经济缺乏激励。   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高能激励,改革开放无疑也是一种产权制度的改革,容许民营企业逐渐壮大,同时也容许工人下岗。所以改革开放首先是释放了人们的欲望,市场为人们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让人们更加有积极性,更加富有创造力,使企业更容易创新,技术更容易进步。改革开放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生存性压力: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工人大量的下岗;市场机制不仅使大量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也使大量的国营企业、无数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因此,改革开放所释放是:人们一方面追逐美好生活,一方面又伴随着生存性压力,这才是中国经济奇迹般地高速增长的根本性动力。从就业人员人均工作小时的数据来看,该指标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是很高,低于50年带的德国和美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到了90年代的时候开始上升,而美国和德国的人均工作小时不断下跌。目前的996工作时间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统计数据所能支持我的这一判断,即改革开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的高能激励。结论显而易见,经济学长期以来只关注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但对市场的激励问题却很少关心,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高增长奇迹动因的解释一般只集中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这一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受主流经济学对“看不见的手”的解释影响,即“看不见的手”是指资源配置机制。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没有看到“看不见的手”是指建立在资本主义独特产权制度上的胁迫式的激励机制,这种胁迫式的激励机制并不光彩,伦理上缺乏正当性,因此斯密不太愿意过多地提及它,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一种产权制度改革,这一产权制度改革释放了人们的欲望,即人们追求一种美好生活的欲望,同时也伴随着生存性压力,由此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创造财富,这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根本动力。启示:尽管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而且伴随大量的失灵和错配资源,但由于市场经济也为我们提供了高能激励,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坚决纠正诸如“民营企业退场论”等错误思潮。由于市场经济经常错配资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生存性压力,因此我们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应坚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合理介入。政府介入的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失灵,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以减少市场参与者的生存性压力。中国过去四十年取得的成绩就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而言之,市场的魅力并不在于其资源配置,而是在于其激励。谢谢!

责任编辑:陆家桢    审核:李亚伟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