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瑞典关系浅析【2015至今恶化期】
这一部分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因为难写(兼顾客观与安全很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很完整的空余时间来找资料。于是就这么拖了一年。。。感谢各位仍然愿意点进来看哈哈哈,最终动笔还要感谢这一段时间的lockdown(手动狗头),总而言之,还是抱着持续探索与求知的态度,如果有错误或者不太完善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1993 年至 2014 年间,中国与瑞典的关系仍然平稳提升。然而自2015年以来,这种关系却陡然直线下滑,具体的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两国在结对协议和市政伙伴关系方面的合作数量急剧下降、民意调查中瑞典民众对中国所持负面看法率不断上升。很多人都提到的直接导火索是2015年秋在泰国被捕桂姓瑞典华裔事件(没错他的身份就是如此复杂)唯心史观认为该事件造成了两国关系的滑坡,但是如果跳脱出这种思维,好好捋一捋逻辑链,就会发现这一视角下会有很多疑问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1.为什么平稳发展的关系会因为一个偶然的并不涉及安全问题(短兵相接、兵戎相见)的事件而全面下滑呢?
2.为什么双方都没有成功遏制这种关系恶化的趋势?
3.为什么本来只关乎顶层设计的事件会影响两国民众对彼此的看法?
我所持视角已经有同行小伙伴指明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较为复杂,在此就不多做赘述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一下温特的原著或者知网找一篇高引论文深入了解一下。
本回答的逻辑主要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所谓共有的知识,就是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更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例如,在安全关系的问题上,如果行为体之间的共同期望使行为体具有高度的猜疑,使它们总是对对方做出最坏的估计,那么双方就会形成相互威胁的关系,安全困境也就因而形成。相反,如果行为体之间的共有知识使它们能够建立起高度的相互信任,那么它们就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所谓的安全共同体。按照建构主义的阐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是不是觉得很难理解?嗯,写论文一般就是这么凑字数的(手动狗头)
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网图,侵权删假设邻居是你的好朋友,你们之间没有发现任何要紧的利益冲突、经常分享自己的东西、聊天的时候越来越多。。。有一天晚上你听到她(他)家传来巨大的砸墙声,你会怎么想?
网图,侵权删然后有一天你从别人嘴巴里面听说这么一个好闺蜜/好兄弟实际上跟你一直以来了解的、想象的不一样,一次、两次、很多次。。。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发现彼此聊天的时候话不投机半句多,她(他)经常贬低、嘲笑你,你也对他的很多想法嗤之以鼻。有一天晚上你听到她(他)家传来巨大的砸墙声,你会怎么想?
网图,侵权删此前铺垫如此多节的内容,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余的,但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很多重要的改变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的平淡中产生与发展的,国家之间相互的认同与期望亦是如此。
瑞典对于中国的认知在过去几十年中历经了:需要被拯救的弱国——有潜力的“钱袋子”——得罪了大哥的tveksamvapenexportmarknad——重要的贸易伙伴——一身反骨的竞争者
中国对于瑞典的认知同样也历经了:第一个建交的圣母西方国家——仗义执言的“朋友”——随大流站在对立面的西欧国家——多多益善的贸易伙伴——沙壁找存在感的白莲花
就这样来到了2015年,该事件本身非常复杂,在此我们不多做评判。总而言之,该事件先触碰了阿中哥的底线,然后阿中哥的反应在风言风语的渲染下又触碰了沙壁白莲的敏感神经,这件事儿就像之前栗子里面的巨大砸墙声,直接把早已互相看不惯的那层膜给砸破了。
网图,侵权删阿中哥——“好哇,原来你一直觉得我土,看不起我也看不得我飞黄腾达,才会听那些嚼舌根的话,因为我打了你收养的小bitch,也不看看她做了什么肮脏的勾当!就不分青红皂白就到处贴大字报骂我,看来你也跟其他小贱人一样!”
小白莲——“哼,你发达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你变了,你真的变了,为什么要打我那个柔弱不能自理的养女,你恃强凌弱、你蛮横无理、你为天地所不容!亏得我以前那么帮你?我看那些人说的都是对的,今天我就算打不过你也要骂得你狗血淋头!”
阿中哥——“沙壁,以后我家的葱姜蒜你休想再来拿”然后把共享插电板拆走了。
小白莲——“不拿就不拿,我自己种、自己买,哼”然后经常在公告板上写圈圈诅咒。
网图,侵权删从此两人再见面不再给对方好脸色看,相看两相厌至今。
写的比较浅,各位将就看吧(抱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