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炸我国使馆?1999年大使李肇星约见美国总统:必须当众签字道歉
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世界一极,是能和美国掰手腕的强大经济体,但是年轻人们很难想象,1990年代的中国在国际上受过多少委屈。
网友曾总结出90年代的中国有“三大国耻”,分别是“银河号”事件、96台海危机、南联盟大使馆误炸事件。这三件事的性质,一次比一次恶劣。
银河号事件,中国“银河号”商船被美国污蔑私运化学武器,被美军强硬截停,中国代表为了解救被委屈的银河号,不得不屈尊配合美方的调查。
96年台海危机,美国航母编队驶近我国领海,中国海空军与其对峙,但当时的解放军缺乏与美国航母及其舰载机对峙的战机,赶赴“演习”的解放军战士临行前很多都写了遗书。
而南联盟大使馆误炸事件,是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在1999年5月8日,于科索沃战争期间被误炸,导致3名中国公民死亡的惨案,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少见恶性惨案。
一国大使领馆形同一国领土,驻外大使馆被它国无故轰炸,中国的主权尊严受到了美国的侮辱。
“五八事件”发生后,美国释放了一个不咸不淡的声明,说此次行为是“误炸”,美军对此表示遗憾,对遇难者表示哀悼。
中国政府则要求美国政府必须严正道歉,由中国驻美大使馆负责此事。
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态度坚定,和美方博弈5天,最后从美国总统克林顿那里要来了道歉,在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在20多年前,美国为什么会空袭南联盟,并“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发之后,李肇星大使都跟美国有过怎样的博弈?
一、美国空袭南联盟,中国大使馆中枪
苏联解体之后,北约撇下了苟延残喘的俄罗斯,全部心思都扑在东欧,主要收拾巴尔干半岛最重要的国家——南斯拉夫联盟(简称“南联盟”)。
80年代“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成为南联盟和几个小国,同时南联盟国内小民族还在闹独立,乱成一锅粥。
而南联盟是欧洲社会主义的一个大本营,也是俄罗斯“大斯拉夫文化圈”的小伙伴,北约一直视其为眼中钉,策动其境内的小民族独立。
南联盟的成员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在90年代初闹独立,后来打了一场波黑内战,国内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族杀得血流如何,屠杀事件此起彼伏。
这次战争之后,南联盟因支持塞族排挤异族,而北约又有肢解南联盟的诉求,北约广为宣传塞族屠杀它族的事件,却掩盖塞族受屠杀的悲剧,导致南联盟政府在欧洲被人人喊打。
而后,在1999年“科索沃”闹独立时,北约为进一步肢解南联盟,支持科索沃独立,在南联盟进入科索沃平叛后,北约开始空袭南联盟全境。
这就是1999年“五八事件”的历史背景。
“五八事件”爆发时,南联盟全境都遭到北约空袭,国内的机场、军事基地、桥梁、仓库都无一幸免,首都贝尔格莱德天天响防空警报,市民都躲在地下工事里。
但好在各国驻外机关有国际法保护,所以、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大使馆还是正常运营的状态。
然而,在1999年5月8日早上,美国的B2轰炸机发射5枚导弹,十分精确地命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当时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都在建筑下层,美国的5枚导弹相继命中建筑,从上至下炸穿了楼层,导致大使馆内部损伤严重,驻南联盟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当场死亡。
至于美国为什么要空袭中国大使馆?这件事现在仍然众说纷纭。网上有“隐形战机残骸说”、“军用电台说”、“对南联盟总统斩首说”等等说法。
虽然说法众多,但美国从不官方回应为什么轰炸中国大使馆,他们从20多年前就只咬定一个结论——误炸。
美军说,这次行动的目标不是中国大使馆,而是几百米外的另一栋建筑,但是因为这两栋建筑太相似了,美国的轰炸引导员拿的一张旧地图标记不清晰,最后弄错了坐标,导致惨案发生。无论美国怎么解释,美军粗暴轰炸中国大使馆,导致我方人员伤亡,这是对中国尊严的一种践踏。
5月9日,中国国内爆发了反美游行,中国政府也要求美国克林顿政府严正道歉,而负责美国政府正面交锋的,就是中国驻美大使馆。
二、美方想“大事化小”,中国不答应
1999年5月8日早上6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 当天下午,中国外交部就电告驻美大使馆,要求李肇星大使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
李肇星大使是山东人,60年代从中国北京大学外语专业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了30年。
在前往美国当大使之前,李肇星大使曾当过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很早就有和美国人打交道的经验。
1998年春天,李肇星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前往美国华盛顿赴任,没想到仅仅1年后,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八事件”。
很快,李肇星大使就接到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的命令,必须主动找到美国政府交涉:
第一,要求对方严正道歉,而且不要官员的道歉,甚至不要副总统的道歉,就要克林顿总统本人的道歉;
其次,要公开调查这次事件,向全世界公布真相。李肇星大使立刻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要跟美国白宫直接对话,李肇星警告美国:
“这件事关系到中美的未来,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如果美国不拿出应有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中美关系结冰。”白宫方面思前想后,最后派出了时任美国国务卿——美国著名的女政客奥尔布赖特,于5月8日晚,悄悄来中国大使馆。
奥尔布赖特是美国的冷战问题专家,也是美国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别看奥氏是个外表柔弱的女人,但是她向来以对外强硬而著称。
奥尔布赖特来到中国大使馆,她带着一份材料,见到了李肇星大使。
按照国际礼仪,奥尔布赖特先重复了美方的言辞,向遇难者和家人表示哀悼,然后她打开材料,上面是美国总结的“误炸”信息。
李肇星大使对此非常不满,奥尔布赖特只不过是把美国政府在纸面上的说辞重复了一遍,继续“打太极”,中国可不接受这样的答复。
而在奥尔布赖特到来前,中国大使馆已经通知了记者,等奥尔布赖特进屋后,大量记者堵住了中国大使馆的大门。
奥氏看到在场的记者后,她坚持说自己不会在这里道歉,也无法代表克林顿作出道歉的承诺,而且她要求从后门离开,不跟记者接触。
李肇星大使对奥尔布赖特的高傲很不满,他回敬道:
“对不起,国务卿阁下可能不知道,我们中国大使馆没有后门,进出只有一条路,如果你不愿意离开,那就只能待在这里。”最后出于礼仪,李肇星陪着奥尔布赖特从前门离开,奥氏被记者围堵,她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当然了,其中还有些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追着李肇星发问:“美国都说了是失误,请问中国追着不放的理由是什么?是故意让美国难堪吗?”
李肇星大使眉头一皱,反问道:“5枚炸弹,从多个方向袭来,3枚打中建筑,2枚炸到地下室,请问谁会相信这是失误?”然后一些记者又问了些中国和南联盟外交关系,军事合作的问题,李肇星大使一概拒绝回答,并重申:
“中国政府要求美国道歉这一点绝不会变,至于中国和南联盟的关系,那是中国内政,和你们无关。”中国大使馆强硬的态度让白宫非常纠结,我们现在无法得知克林顿和幕僚们是怎么商量的,但在5月13号,“误炸事件”发生5天之后,李肇星被获准前往白宫,亲自和克林顿对话。
三、李肇星寸步不让,克林顿最终低头
克林顿接见李肇星时,他自己也有很大的压力。
美国在国际上嚣张惯了,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俄罗斯衰落,中国尚未崛起,欧洲国家抱团取暖,美国一枝独秀,全世界都得看美国脸色,美国人民喜欢看政府强势的样子。
如果美国这时候因为误炸事件向中国低头,可能会影响克林顿本人的支持率,他当时正在“拉链门”的阴影中,可谓如履薄冰。
但和被民众怀疑相比,克林顿更害怕如果这件事无法妥善处置,导致中国和美国外交破裂,那自己这个总统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毕竟,美国在外交上再强硬,也不甘在经济上放弃刚刚经历改革开放、市场潜力巨大且日渐成熟的中国。中美外交关乎的,更多的是美国的经济利益。
而在9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被海湾战争搞得一塌糊涂,寒门出身的克林顿之所以能当选总统,靠的就是上台前的口号“解决经济问题”。
因此,等李肇星来到白宫落座后,克林顿表情非常严肃,他向李肇星亲口说:“我代表美国政府,向三位遇难中国人的家属道歉。”李肇星回忆,他当时看着克林顿,这位一向轻松幽默的总统脸上挂满哀愁,能看出来他确实紧张。
李肇星接着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中国要求克林顿总统公开道歉,并在三位中国牺牲者的“吊唁簿”上签名。
克林顿也愣住了,他以为口头上的道歉已经足够,没想到李肇星如此强势,要自己认错签字。
克林顿和幕僚们开了个小会,最后决定让总统手写道歉的文字,并在吊唁簿签名,以展示美国的诚意。
克林顿签字的照片则被身边的记者拍了下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中方的代表站在一旁,克林顿在办公桌上奋笔疾书,这一幕成为1999年的经典画面。
美国能在这件事上低头,让全世界颇为震惊。
哪怕在20世纪末,欧洲和美洲的很多国家依然认为东亚国家是“第三世界”,难以和西方社会掰手腕。
而中国却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在关乎主权和尊严的问题上做出让步,这种气魄让西方始料未及。
在克林顿签署了“吊唁簿”的第二天,牺牲在南联盟的三位中国记者的骨灰运回了国内,北京市举办了追悼会,烈士的骨灰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当年7月30日,美国对中国遇难者做出赔偿,共计450万美元。同时,美国答应会继续追查这件“误炸”事件,给一个官方答复。
后来,美国找了一个叫威廉.班尼特的人背了黑锅,他正是给轰炸机画地图标记的人,至于此人是不是误炸事件的幕后黑手,除了美国政府外没人知道。
最终,这个威廉遭到了处分,离开了美军,但在10年之后,威廉.班尼特被人秘密暗杀,杀手身份不明。
“五八事件”以美国的道歉、赔偿而结束,这件事让全体国人鼓舞振奋。
中国在外交上的强硬,是中国国力正在上升的一种体现。进入21世纪,美国在中美外交上开始学会平衡,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在外交尊严问题上挑衅中国了。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驻南联盟大使破解中国使馆被炸之谜》,潘占林
2、《"炸馆事件"后我逼克林顿写"检讨"》,李肇星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