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120万员工何去何从?富士康正加速撤离中国,比亚迪能否撑起就业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27 阅读数:人阅读

 

文/晋云之

编辑/晋云之

四月初,一个关于郑州富士康宿舍区与工业区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展示,随着富士康工厂“陆续关停和撤离”,原厂址地区如今已经呈现出萧条之景

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也有人反驳称富士康并没有搬走,看着空旷只是因为此时正处于订单淡季,或是正在进行宿舍整改。

实际上,类似于“富士康撤离中国”“富士康要跑了”的言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近年来,富士康裁减员工、关停工厂、产业转移的消息陆续传出,似乎真的散发出强烈的“撤离”信号。这不由得让网友们思考起:富士康究竟会不会全线撤离中国?如果会,富士康的离开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国内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等企业,又能否收容从富士康离散的员工,缓解就业压力呢?

一、与富士康的爱恨情仇

尽管“富士康流水线”这一词广为人知,但或许还有可爱的朋友对“富士康”这个品牌只有一个潦草模糊的概念。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隶属于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于1974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省。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富士康目前拥有120余万员工,以及诸如苹果、诺基亚、索尼、三星等全球顶尖客户群。

而抛却以上这些略显艰涩的介绍,普通网友对富士康的印象或许带着更多的血色。2010年的1月23日的“富士康员工十三连跳”,2022年疫情期间的“员工徒步逃离富士康”,如此种种,都不会给路人留下什么好印象。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富士康庞大的人工劳力需求,为工厂所在地区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但与此同时,过重的竞争压力、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工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就像卓别林《摩登时代》所展现的那样,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不得不长时间连续地劳动,被机械化的工作吞吃掉健康的情绪。这也是与富士康有关的负面新闻下,会有大量网友支持“让富士康离开中国”的缘由

富士康的“撤离”缘起

那么,富士康是被网友骂得“撤离中国”的吗?其实不然。

富士康将工厂向印度和东南亚转移,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略带紧张的政治与经济环境。随着中国跻身为“世界工厂”,各类产业链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的身影,世界大生产链的运转似乎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这颗齿轮。美国似乎也意识到了翻开美国国旗的小标签,却发现上书了一个“made in China”的冷幽默。

自奥巴马上台起,包括特朗普、拜登在内的三任美国总统,都在积极地推进制造业回流政策。而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即是制造业回流是指将生产和加工工作重新转移到本国,以取代原先外包到其他国家的情况。

这其中既包括了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了在国内建设工厂,以取代海外工厂以及采购方的计划。2020年新冠疫情流行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呼吁越来越高声。制造业的回流一方面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失业率下降,从而减少对政府的福利支出。

另一方面则能够提高国家安全:美国政府认为制造业回流可以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和国家安全性。

出于种种考量,美国改变了支持国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四处建厂的方针,转而强调供应链弹性,将美国企业的产能向国内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苹果等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包括其配套产业都开始尝试转移。

都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富士康作为代工厂,承担了苹果80%左右的产能,这时也不得不跟一跟“最大金主”的步调,让工厂追着订单跑。更何况,“去单点化”、拓展供应链、向全球布局同样也是富士康对未来的规划之一。

除去近年来才逐渐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富士康工厂向外搬迁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剧,人口红利正在一步一步消失。曾经吸引外国资本入驻的最重要因素——低廉又高质量的劳动力变得不再廉价

此外,持续了整整三年多的疫情也给诸多企业带来了不少冲击,富士康也未能例外。譬如2022年11月,富士康营销报表中的收入就同比下降了11.36%。 对于富士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紧锣密鼓的流水线一旦滞缓或者停摆,随之而来的利润损失无疑是令资本家扼腕痛惜的。

可以说,不再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削减的利润,催使着富士康放眼世界,在印度、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里寻觅更加便宜的劳动力群体,以压低生产成本。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经济发生结构性改变,并一步步向着中高端方向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注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迁徙,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法避免的发展进程。

富士康确实有从中国撤离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代表富士康现在就会急哄哄地奔逃出去。

实际上,富士康向外生产线转移所取得的成果并不丰硕,甚至可以说遇到了不少的磕磕绊绊。在印度、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建厂,虽然能拥抱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市场,但重新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养又会耗费不少时间。

此外,道路、交通运输线等公共基础设施与生产设备的缺乏,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而若搬迁至发达国家,高昂的人工成本又显然不是富士康想要看见的。

纵观全球,中国目前依旧是富士康的最好选择,所以还不至于就这样“离婚”,彻底一拍两散。因此,虽然富士康正在积极对外投资建厂,其官方的回应却依旧表示“暂时不考虑撤离”。

三、撤离的影响

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富士康并不会“全面撤离”,但“居安思危”向来是优秀的传统美德。那么,如果富士康真的全面撤离中国,那120万员工将何去何从

富士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公司之一,其撤离可能会引发电子制造行业供应链的变化,导致某些行业供需失衡上一段时间。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富士康还是中国最大的外商企业之一,拥有约120万员工——这些员工中的大部分是不可能跟着工厂离开的,可以想见,如果富士康真的全面撤出中国,起码数十万员工会因此失去工作。

此时就会有人发问了,这边的就业没了,再去找新的不就可以了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就在人们讨论“有没有企业能在富士康撤离之后撑起就业率”时,比亚迪等企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办,初期主要从事电池制造业务,随后陆续涉足汽车、新能源等领域。20年后,比亚迪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张,产品覆盖电动汽车、公交车等多领域,在2019年创下了不粗的成绩,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企业。

与主要发展代工厂的富士康相比,比亚迪的内在优势主要在于技术研发实力和产业链完整性。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之一,比亚迪拥有成熟的电池技术,能够为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提供坚实的支撑。其在汽车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也具备较强的能力,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比亚迪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电池、汽车、公交车到电动车充电设施等多个领域都有涉及,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

富士康抛下员工离去之后,比亚迪能撑起就业率吗?比亚迪虽然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就目前来看,其员工需求量相比于富士康来说并不算特别庞大,虽然能提供一定就业岗位,但也不一定能吞入汹涌而来的下岗浪潮

中国的就业市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与国家政策、企业集群、产业链、地区资源、教育水平等社会各方面都息息相关。一家企业的离开不一定会造成就业市场崩溃,同理,我们也不能将一家或者某几家企业看作缓解就业压力的全部解决方案。

四、“撤离”之思:经济转型中的阵痛

富士康“全面撤离”的消息能引发如此多的讨论度,其背后折射着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就业焦虑,以及国家经济转型中的阵痛。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全部依靠于投资和出口,这种模式实际上已经面临困境。因此,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内需,提高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等方面。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以及制造成本的增长,制造业转移和外资代工厂的撤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挑战。

然而,转型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面临困境或撤离中国,需要转向高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型中所需要进行的投资和调整、政策制定与市场引导,也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在推进结构转型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并引导劳动力转向高技术含量产业等,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依旧呈现出高中端不足、低端饱和的态势,劳动密集型产业至今仍然是大量人力劳动者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如果哪一天像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工厂的离开,对于被其抛下的员工们来说,绝对将是一场灾难。这些员工们面临着失业、缺乏社会保障和其他种种困难——要知道,他们不是数据表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努力生活的血肉之躯。

个人在时代洪流面前是当车螳臂,肩上的每一粒尘埃都重于千斤。如何帮助失业者走出生存困境,如何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让失业者重新回到社会主流,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权衡过客观存在的利与弊,我们相信富士康目前还不太可能全线撤离中国。但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离开,而随之而来的失业隐患,单单依靠几家企业和自由市场是难以解决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使劳动者能够在时代变化的“阵痛”之中更加温和地步入新的生活,也是中国社会繁荣与进步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