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校长:机器人难以理解“意义”
参考消息网4月12日报道日本《每日新闻》3月26日刊登题为《机器人的未来 AI能否谈人生》的文章,作者是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校长长谷川真理子,内容编译如下:
读中学的时候,我大爱科幻小说,时常阅读早川书房出版的《SF》杂志。不记得什么时候,日本著名小说家星新一写了一本描写未来地球的短篇小说。
那时,地球上遍布数量庞大的公路网络,轮胎在这些路网中穿梭。如果公路上出现了坑洞,能够自动修复。轮胎爆胎也会自动复原。轮胎就这样在道路上不停地走,没有终点。不过当时人类已经灭绝,地球上不再有人。
那时我还是孩子,不知道这种故事好在哪里,但直至今天依然对其记忆犹新,足见当时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公路和轮胎象征着已经进入汽车时代的日本,“自动修复”这个概念以及毫无意义地不停行走这种情节设定是不是让人想到了今天的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
最近,我在一本英国的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影评,介绍的是一部有关类人机器人的电影。一个九岁的孩子父母双亡,而肩负起照顾这个孩子的使命、避免其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到伤害的是一个类人机器人。但对机器人来说,它并不理解“保护和养育孩子”是什么意思。所以,机器人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危害”,让这个孩子远离一切坏事和恶意。
结果,孩子什么都没学到,自然也无法成长。文章作者认为,养育孩子的本质是在保护他们免受伤害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应对各种各样状况的本事。机器人能明白这一点吗?
这么说来,“意义”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至少我认为很难回答。意义不仅是理解一个单词、一篇文章,更是基于说出这番话时的状况、过去的记忆、本人或他人的情感等等,不仅局限在说话这一刻,还要对上述因素综合考虑后得出的实际感受。
能够理解什么是意义的前提是,有身体,依靠身体的动作获得经验,实现成长,直到死去。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没有血肉之躯、无法基于成长、学习和庞大的记忆量构筑起人生观的机器人来说,它们不懂什么是“意义”。
现在的聊天机器人,通过人类投喂各种各样的语言数据,学习将一个单词与另一个单词组合,进行着看似正常的对话。但是,我完全搞不懂这些话的意义。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它们自己就能明白这些话的意义了吗?
机器人和AI的研究者们竭力想要制造出理解意义的机器人,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编出聪明的程序,那么一切皆有可能。但不论走到哪里,如果没有血肉之躯,没有经历过在成长中积累经验,即使在半路上知晓生命终将逝去也依然努力活着,那么要让它们理解“意义”就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制造出能够理解什么是“意义”的机器人从本质上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不就是在制造人类吗?对于人类来说,即便面对同样的话或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机器人到底应该选取哪一种理解?也是因机器人而异吗?
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在为探索人生的意义而苦恼。“人生的意义就写在那条波斯地毯上”,主人公菲利普把他得到的一块波斯地毯碎片挂在墙上,每日端详,却不明所以。直到有一天他开悟了,人生本没有意义,所谓人生,就像工匠随意编出的图案,不过是一辈子努力生活后的结果。
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才要从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寻找意义,并在把这些意义串联起来的同时度过每个寻常日子。如果有了明白这一点的机器,那它一定是和其他人一样麻烦的存在。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