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何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9月3号?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的声音一遍遍在中国的广播中响起,历经8年的抗战终于在这一天宣告结束,日本投降了。
这个消息伴随着民众们的欢呼声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岗村宁次郑重其事地将投降诏书递交到了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随着日本的投降落下帷幕。
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诏书。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是在9月3号呢?
这个和8月15日、9月2日都不沾边的日子,为何会成为如此特殊的纪念日呢?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打响了第一枪,将炮口对准了我国的东北地区,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人贼心不死,借机轰炸宛平城,进攻卢沟桥,挑起争端,“七七事变”成为日军全面侵华的开端。
这些事变都以事发当天的时间作为“纪念日”,这一天对于亿万国民确实是特殊的。
但是作为日军投降的8月15日,为什么不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呢?
实际上,这三个日子在当时所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日军在当时是投降了“两次”的。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提前一天将投降诏书的内容录制完毕,这才得以在8月15日正式在全世界的广播中放出来,所以日本投降诏书上的时间记录是在8月14号。
而当时日本战败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盟国来说,都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情,由于双方交战多年,日本还侵占着我国的领土,一部分日本国民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许久,早已经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家乡”。
所以在得知日本即将投降的时候,各国都已经事先昭告过本国的民众,日本即将投降这件事。
多年征战结束,人们自然是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分享这一份久违的喜悦,再加上投降诏书的内容并不是普通的大白话,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听出来投降诏书中的“潜台词”。
只要是略微读过书的人都能听出来,这份投降诏书中几乎没有提到任何“投降”或者是“战败”等字眼,甚至连侵略都没有提到过。
这和当下日本历史书上的政治内容和立场是高度符合的,他们将这场侵华战争美化成,他们之所以帮助中国,是想要帮助中国重新建立一个更发达的秩序,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策,他们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受害者,导致日本的民众几乎都被蒙在鼓里。
而这份投降诏书几乎是他们当时思想的具象化。
实际上,这份诏书是日本高层文秘人员和内阁的官员在经过十几次的修改之后,甚至采纳了日本天皇裕仁的意见,才写出来的一部“集大成”的诏书。
从《波茨坦公告》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修订“投降诏书”的内容,第一次修改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才彻底脱稿,后来又交由专业学者进行修订,最后才呈递到日本裕仁天皇手中,让他进行审批。
这份诏书所使用的字词的严谨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作为日本特殊公文格式的“朕”、“忠臣良民”等词语频繁地出现在诏书中,尽管这份诏书他们并没有递交给中美英苏四个国家,只在日本国内发表,但是这也为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于这场战争开始有了分歧。
“战败”被说成是“为收拾时局采取的非常措施”,含糊不清的态度更是让人寒心。
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并不承认投降这件事,也不承认他们是因为无力再战才选择了投降,他们从这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了篡改历史的想法,并且时至今日,已经有大量日本的右翼分子,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吹捧,歪曲离世。
尽管普通的民众或许听不出来诏书中的含义,但是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应该都能理解日本的“潜台词”,那就是他们是“求帝国之共存与东亚之安定”才和我国有此一战,而关于投降的意思,在第一份诏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同时,日本还在诏书中恶意扭曲了中国艰辛的抗日战争。
这份诏书中写道:“自交战以来已4载。”
众所周知,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期间的抗战一共历经14年,为何到了日本的诏书中,就变成了只有4年呢》就算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算起,也还有8年时间呢!
实际上这也是日本人在其中模糊抗战界定的一个重要的“说辞”,他们不承认中国有抗日的部队。
原来日本政府认定,从他们占领南京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没有了中国政府,和他们对抗的只有中国的地方武装部队,他们口中的中国国民政府就这样变成了“地方政府”。
而日本政府眼中的中国政府是什么呢?
是汪精卫登台后成立的汪伪政府,在日本的官方的文件中,所有关于中国官方政府的说法都是汪伪政府,而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抗日军队就成了“地方政府”,连个正式的名称也没有。
没有“正规的”抗日部队,那抗日战争不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事情了吗?日本这一手算盘打的可是叮当响。
这个诏书毫无疑问引起了不少学者和政府人员的质疑,这和同盟国刚刚发表的《波茨坦公告》的内容毫无疑问是相悖的,因为只要在这份公告上签名,就意味着日本接受了投降,但是投降诏书却试图“偷梁换柱”,这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
有人声称这份诏书就是一份“护皇应变诏书”,换而言之,就是为了维护日本天皇的“尊严”,掩盖日本侵华的行为以及发起战争的险恶用心,才写出了这样一份投降诏书,自然引起了各个国家的不满。
因此8月15日这天只是宣布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并且在世界各国的见证下,日本提交了投降诏书,却没有签订正式的投降书。
从形式上讲,日本确实在这一天宣布投降了,但是因为没有签订投降书,所以从法理上讲,并不算真正的投降。
毕竟如果没有正式的投降文件,公告中的一些合约内容就很容易发生纠纷,比如领土问题。
所以在外界的反对声中,日本不得不重新修改了这份诏书。
投降诏书
这样一来,日本又发表了第二份投降诏书,这份诏书虽然和第一份诏书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诏书中却明确地写了“降伏”二字,并且连用了两次。
“降伏”并非中文语境中的意思,在日文中是“投降”的意思,也就是日本明确在这份投降诏书中表示,他们是属于“投降”的一方,这样就有了战斗的体现,对日本的意图也有所说明。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团的11人小队登上了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这是自第二版投降诏书发表出去之后,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
当天上午,密苏里军舰上各国代表团穿着整洁的军装,各军队的成员也不禁仰起了头,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了。
军舰上各处都摆满了摄像头,从日本代表团登上军舰开始,这场向全世界展示的特殊的直播就已经开始了。
整场投降仪式一共持续了23分钟,日本的外相重光葵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紧接着投降书递交到了日本陆军总参谋梅津美智郎手中,他代表日本的军方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日本的的投降仪式才算是完成了一半。
作为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代表同盟国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并率先在投降书上写上了名字,尼米兹将军的名字紧随其后。
随后,按照战胜国的顺序,九个国家一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当时派出的代表是徐永昌将军,他是第二位签署名字的代表,随着名字在投降书上尘埃落定,他似乎微不可见地松了一口气,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首先将8月15日定为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并不是十分严谨,但是因为日本第一次宣读诏书的时间确实是在这一天,因此并没有多少人提出质疑。
但后来时间为什么又重新调整到9月3日呢?
实际上,这个时间早在1946年的国民政府时期,就已经被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了。
之所以没有定在9月2日是因为签约时间和民众们广而告之的时间相差了一天。
当时我国的电视、广播等电子器件并没有普及,只有一些富贵人家才能看到这些消息,而为了避免再出现上次的情况,国民政府并没有第一时间将这则消息通知到国内。
一直到第二天,才将这则消息刊登在了报纸上,所以庆祝的时间也就比正式签约的时间晚了一天,当时民众们较为普遍的认知也都是在9月3日。
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庆祝,特意放假三天时间,所以普遍的纪念时间也就成了9月3日。
“九三学社”这个民众党派,也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而命名的。
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日本实际上的签署投降书时间是在9月2日,广为传播的时间是在9月3日,这才在1951年8月13日,重新发布通告,将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纪念日改为了9月3日。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重新进行了整理修订,再次确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为9月3日。
2014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这一天的重要性。
所以时至今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纪念日一直都是9月3号。
但无论是8月15日、9月2日亦或是最终确定的9月3日,这三个时间对我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笔血海深仇需要每一个国人铭记在心,融在自己的骨血中,不能忘记。
日本的投降诏书上不仅有中国胜利的喜悦,还有着日本人妄图篡改历史、掩盖自己犯罪事实的野心。
如今他们依旧极力推崇“八一五”版的投降诏书,拼命地掩盖自己的罪行,抹消那段历史,至今日本国民仍旧认为他们是为了帮助中国,才派出军队到我国的,而我们那些正逐渐老去的先辈,至今没能等来日本的一句道歉。
可是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会被人遗忘,现在不会,以后更不会。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