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如何炼成? 三联虹普用核心技术“点亮”中国材料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化纤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刘迪判断。三联虹普正在技术集成、产线智能化集成,以及供应链服务集成等多方面发力,帮助客户布局更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更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能力,以及更强竞争力的销售网络。
作为“隐形冠军”的三联虹普,在低调中进取,努力推动行业进阶发展。成果,或许不久就能见到。
这家公司,2000年的时候,董事长自掏腰包给所有员工付了在北京望京买房的首付款;这家公司,在2014年上市的时候总部不到70人,其中31名工作十年的员工拿到了原始股;这家公司,主业是为化纤企业定制生产线,虽然业务小众,但凭借较高的技术壁垒,几乎独占国内市场,在民营企业普遍日子不好过的今天,它正在迎来业绩爆发的拐点。
这家公司就是三联虹普,是上游流程型行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是一位“隐形冠军”。
近期,上证报记者联合北京证监局走进三联虹普。公司董事长刘迪跟记者握手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其实我很多年不愿意接受采访了。如果是为了名声,我不需要,这个领域内几乎所有的奖我都获得过;现在我希望的,是能够为这个行业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除此之外,我想多些时间陪我的家人。”这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以及刚刚荣获“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称号的年轻奶奶,谈到她的孙子孙女,目光里是满满的爱。
为“最终产品”良率负责
走进三联虹普,眼前的场景与记者预想的“建生产线的企业”截然不同——人少、安静、环境优雅舒适,随处可见的艺术品让办公室充满了艺术气息,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从容且明媚。
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能这样。
首先,这不是一家重资产公司。公司2017年底的总资产为21.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为2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9.29%,当年营业收入为2.93亿元。三联虹普的主业是给化纤生产企业定制化建设生产线,但是公司即不生产设备,也不承接土建公用工程,而是只抓“两端”业务,一端是生产线基础技术方案的设计(又称为“工艺包”,知识产权的核心文件),一端是生产线最后的设备集成与调试服务,而中间的机器设备生产制造基本都是外包的,三联虹普最终以“EPC交钥匙工程”的形式向客户进行交付。
“大规模生产时,产品合格率非常关键。三联虹普设计的生产线,都是根据客户的最终产品性能要求定制的,因此公司保障的不是建成生产线的正常运转,而是生产线最终产品的性能及合格率。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在国内外是唯一一家。从产品合格率来看,三联虹普提供的生产线比普通生产线可以高出5个百分点,并且使用我们产线产出的化纤产品最终的销售价格又能多出1000元/吨,客户怎么会不选我们呢?”刘迪说。
技术优势源于刘迪30年的经营与创新。今年10月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刘迪“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的称号,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刘迪女士从业3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合成纤维尤其是聚酰胺(又叫‘锦纶’、‘尼龙’)领域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创新及产业化工作。她创建的三联虹普成功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酰胺聚合及纺丝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创了单线年产7万吨、10万吨的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等行业先河,带领中国聚酰胺行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中国锦纶新增产能的80%使用了刘迪主持研发的锦纶聚合及纺丝技术。”
开创中国锦纶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刘迪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成纤维所辞职下海,当时,中国工程领域几乎都是成套的技术引进,化纤领域也是如此,该行业的技术引进来自于德国鲁奇吉玛公司(Lurgi Zimmer)。德国鲁奇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旗下的吉马公司专门从事工程纤维技术服务,是涤纶直纺的工艺路线创造者,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承包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化纤生产线。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鲁奇吉玛1995年与刘迪团队合资成立了吉玛三联工程公司,刘迪出任中国区销售总监、董事。
那时,每条化纤生产线的投资都是一笔高昂的费用,动辄几十亿元的成本,没有一家民企能投得起。于是,逐步实现国产化技术代替,降低生产线投资门槛,成为推动合成纤维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中国多层次市场需求的重要出路。然而,随着1999年德国鲁奇吉马公司原总裁罗特的去世,新上任的总裁经营理念截然相反,并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国人,买不起奔驰就别买了。”听了这话,刘迪当场拍桌子转身离开,最终导致合资公司解体。
1999年底,三联虹普创建,正式开始了化纤关键工艺技术及核心装备设计的国产化之路。刘迪回忆道:“那时,我们的对手都是国外企业,对比来看,我们能做到与国外生产线技术的综合性能几乎一致,但投资成本要小很多,从这个逻辑上开创了中国锦纶行业的发展。”
在几年前的世界纺织大会上,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合成纤维是解决未来人类穿衣问题的主要材料。如今,在服装、家纺、汽车内饰等生活可见的纤维产品中,合成纤维已经占据了75%至80%的份额,2000年时这一比例不到40%。“未来一定会往90%甚至更高的比例发展。”刘迪介绍,“中国是合成纤维的重要消费和生产国,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中国合成纤维行业的主流品种都已具备世界竞争优势,关键工艺技术全部自主可控。”
迎来快速发展良机
2018年前三季度,三联虹普实现营收4.58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50%。收入增长原因是随着行业高景气度,公司订单量及业务量大幅增长。“随着上游原料放量和技术突破,锦纶行业才真正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刘迪说。
据记者了解,化纤行业主要分为涤纶产业链和锦纶产业链。“尼龙(锦纶)各项性能都比涤纶好,缺点就是贵,现在锦纶大概2.5万元/吨,涤纶才1万元/吨。”刘迪告诉记者,“随着上游苯原料的放量,加上己内酰胺国产化技术的突破,未来5年两种产品的价差有望缩小到8000元/吨左右,这个价差加上性能优势将使尼龙更有竞争力。”
三联虹普作为资深覆盖锦纶纤维及其原料行业的技术公司,过去几年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在8%至10%,制约公司规模增长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上游苯原料没有放量,二是己内酰胺国产化技术不成熟。“如今,这两个制约因素都将实现历史性突破,转而成为三联虹普主业的最大增长点。”刘迪说。
在苯原料供给方面,2017年开始,聚酯行业各大龙头上市企业纷纷向上游石油炼化领域拓展,民营炼化项目一期预计在2019年前后投产,投产后将为聚酰胺行业输出约330余万吨新增纯苯产能,是存量供给的1倍。“纯苯产量的大幅增加,将力促聚酰胺原材料己内酰胺的成本下降,而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势必带来新一轮聚酰胺行业高速发展。”三联虹普在年报中表示。
在己内酰胺技术国产化方面,三联虹普已深度介入了国产化技术研发,包括工艺包的开发。“后续,我们会成为从己内酰胺到尼龙纤维纵跨三个完整产业环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全世界唯一一家公司。”刘迪说。
“收购Polymetrix 非常划算”
今年上半年,三联虹普完成了2056万瑞士法郎收购Polymetrix Holding AG 80%股权的交易。在刘迪看来,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该笔交易构成了重大资产重组,不是因为交易价格或者资产总额,而是Polymetrix的营业收入与三联虹普相当,而且收购时,Polymetrix正在洽谈一个全新领域的重要合同,也就是今年6月份公布的其与法国Veolia公司的《食品级再生PET 项目合同》,合计1.09亿元人民币,占上市公司2017年营收规模的37%。不仅如此,原股东(保留了20%股权)还向标的公司提供了1600多万瑞士法郎的流动资金贷款,为公司后续发展备足“粮草”。
据了解,Polymetrix是国际领先的一家从事聚合物加工或回收过程中的固相增粘(SSP)技术提供商,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瓶级切片、工业丝等高强度材料生产,如塑料瓶原料生产(SSP)技术在全球占有率达到90%以上。通过收购Polymetrix,三联虹普将进入其所处的工业丝、聚酯瓶片、塑料回收等化纤行业的细分市场。
本次收购后,塑料回收市场将成为三联虹普新的业绩增长点。Poly-metrix的食品级SSP技术是唯一通过可口可乐食品安全认证的技术,也是目前唯一可提供“一站式”回收工程技术服务的公司。上述Polymetrix与法国Veolia签订的合同,是全球首个大规模从食品级瓶子回收再生食品级瓶子的项目。
“化纤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刘迪判断。三联虹普正在技术集成、产线智能化集成,以及供应链服务集成等多方面发力,帮助客户布局更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更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能力,以及更强竞争力的销售网络。
作为“隐形冠军”的三联虹普,在低调中进取,努力推动行业进阶发展。成果,或许不久就能见到。
编辑:邵好
往期回顾
董事长专访│闻泰科技张学政谈并购安世:百亿只是开始,双千亿不远了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每一个赞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我们为何看好三联虹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