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和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文件编号:A162/H38/0170
刊发时间:2019年12月2日
石油储备和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王能全
自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上主要石油消费国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大量的石油储备,以求应付突发性危机,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国家安全。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导致的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但国内石油产量却增长乏力,石油进口量将越来越大,我国已对国际石油市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且这种依赖将不断增大,因而我国建立一定量的石油储备已势在难免。
一、国际上石油储备的由来和功用
(一)石油储备的由来和现状
一般来说,石油储备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国家直接掌握的石油储备,统称为战略石油储备或政府石油储备;二是商业性石油储备,由经营石油的公司根据国家的要求储备一定量的石油。
石油储备来源于1973年10月的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决定减少石油产量5%;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又决定,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由于减产和禁运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1974年1月国际石油价格由1973年初的每桶3美元上涨到11.65美元。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大幅度上涨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正常运转产生很大的冲击,1974年2月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能源会议,讨论能源政策问题,并于同年11月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参加了这一机构。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其成员国必须建立石油储备,储备量相当于95天的进口量。石油储备就由此而产生。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还要求自已的石油公司,储备相当于90天正常交易量的石油。
第二次石油危机进一步加强了石油储备。从1978年底开始,由于伊朗国内动乱,石油产量不断下降;1980年2月,伊朗和伊拉克又发生了边界战争,使两伊的石油产量大幅度下降。由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每天短缺了500万桶的供应量,国际石油价格再一次大幅度上涨。1979年12月国际石油价格由1978年底的每桶12.78美元,上升到45美元。这就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在这一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国家大量抢购石油,使石油储备数量迅速上升。1980年11月,西方国家的石油储备达67亿桶,可供消费134天。
石油储备的储存方式因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战略石油储备一般由国家直接控制,如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就由美国能源部直接管理,储放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两州墨西哥湾沿岸的六个储备地,这些储备地主要是一些废弃的矿井和盐洞,其中典型的盐洞直径约60米、高约610米。从1977年第一次购买战略石油储备到目前为止,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共耗资190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用于建造储备设施,160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1995年初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量约为7.5亿桶,其维持费用预算约为10亿美元。美国能源部正在计划将其战略石油储备量提高到10亿桶。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由政府出资建设,但由私营公司进行管理。而商业性石油储备主要是由经营石油的公司自已经营和管理,储放在一些大型储罐和油轮中。到1994年6月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商业性石油储备相当于64天的消费量。
除西方工业化石油进口国外,其他一些依赖进口石油的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如因为执行种族隔离政策,南非为了对付联合国的石油禁运,在70年代就在萨尔达尼亚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其储备能力为6500万桶(约合890万吨)。
(二)日本的石油储备情况
指导日本石油储备活动的法律依据是《石油储备法》。日本国家石油储备开始于1978年,具体事务由日本石油公团负责。1988财年日本国家石油储备已达3000万立方米的容量(约合2729万吨);1991年2月,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达3300万立方米(约合3001万吨)。按计划,到1995年日本国家石油储备应达到5000万立方米(约合4548万吨)。日本的国家石油储备存储于国家储备基地(到1991年3月为1640万立方米)和租用的私营石油公司的油轮中(到1991年3月为1660万立方米)。日本石油公团与炼油厂和地方政府成立了9个国家石油储备事务所,具 体负责储备基地的建设。石油公团提供70%的股权资本和所需建设费用的全部贷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的石油储备基地有4个:苫小牧东部储备基地、陆奥小川原储备基地、福井储备基地和上五岛储备基地;日本正在建设的储备基地有6个:久慈储备基地、秋田储备基地、菊间储备基地、白岛储备基地、串木野储备基地和志布志储备基地。日本1988年建设的上五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世界上第一个浮动式储备船类型的储油基地。
根据《石油储备法》,除国家石油储备外,私营的石油公司也需储备相当于90天消费量的石油。由于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需大量的投资和维护费用,日本政府规定:第一,日本石油公团给私营石油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第二,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油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低息货款。到1990年3月,日本私营石油公司的石油储备总量达5141万立方米(约相当于4678万吨石油,可供消费89天)。
除石油外,由于近年来液化石油气在日本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进口量越来越大,198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可供50天消费”的液化石油气的储备目标。到1988年底日本私营石油公司已达到了这一目标。
(三)石油储备的功用
石油储备主要是用来应付国际石油市场可能出现动荡。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是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才去建立石油储备的。这些国家建立石油储备的原因,是由于自已的石油消费高度依赖于国际石油市场,如1994年底,美国石油消费的50%以上和日本石油消费的90%以上,都须依靠从国际石油市场上来进口。
石油储备的建立,对应付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起了一定的作用。如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国际石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恐慌,以至于某些专家预测如爆发战争可能引起“第三次石油危机”。但是,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后,并未出现油价爆涨,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石油消费国已宣布动用石油储备。如1991年1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近6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准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按1990年上半年每天消费1765.5万桶计算,美国当时拥有战略石油储备可供全国消费34天左右。此外,1991年1月11日,国际能源机构宣布,一旦海湾爆发战争,该机构每天将向国际石油市场投放250万桶石油。1991年1月28日,国际能源机构理事会重申,继续执行其每天向市场投放250万桶石油的应急计划。截止1991年1月1日,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石油储备高达36亿桶,可供消费96天。美国和国际能源机构的上述行动,为消除害怕市场供应可能中断的心理恐慌,起了巨大的镇静作用,从而避免了因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可能引起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油价波动。
二、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一)我国已形成并将继续加重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
我国石油生产日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1994年生产石油1.45亿吨。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产量一直徘徊在1.4亿吨上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石油生产的主力东部油田都进入了高含水期,维持产量的稳定已很艰难,不可能再大幅度增产;西部油田的勘探开发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可能很快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2000年年产石油2亿吨的目标很难实现。
与石油生产止步不前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以二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从而导致国内对油品的需求也增长迅速。正是由于这一形势的发展,我国已由过去的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而且未来形势将更加恶化。如1990年,我国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每天出口石油50万桶;但是1993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石油出口量998万吨,这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首次石油进口大于石油出口,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据国家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未来石油供求形势将更加恶化。如到2000年我国需进口石油3000至5500万吨,而2010年则可能将高达9000万吨至1.1亿吨。美国的一位专家则估计,如我国想要维持10%的经济增长率,到2030年我国需进口80%的世界石油产量。
(二)中东石油主产地是一个充满危险、极端不稳定的地区
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和产量来看,以波斯湾为中心的中东地区将是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的主要地区。1994年1月1日,世界探明石油储量1368.66亿吨,但中东的探明石油储量为908.0355亿吨,占66.34%,其中沙特阿拉伯的探明石油储量就达354.3877亿吨,伊拉克136.9863亿吨,伊朗127.2055亿吨,阿布扎比126.3014亿吨。因而,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将决定未来世界石油市场的走向,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都将不可避免地依赖这一地区的石油。
但是,中东地区是全球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一地区就冲突不断,并由此导致了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目前,虽然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但是由于历史和宗教原因,中东地区的各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加之这一地区又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储量,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因而这一地区目前和将来仍将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极端不稳定的地区。
中东地区也将是我国主要石油进口地之一。据初步估计,到2000年我国每天将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约60万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石油库存约只相当于全国一周的消费量,因而面对国际国内石油形势发生的变化,我国必须加大石油储备的数量和规模。
(说明:1994年8月加入中化公司以来的26年时间里,文字累累,但其中的绝大部分文章目前尚不能公开刊发。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整理出1994年—2017年间公开发表和可以公开刊发的学术类文章33篇,其中7篇文章已于2018年7月10日至8月20日间在“全说能源”刊发,尚余26篇文章待刊发。
从2019年12月1日开始,将连续刊发剩余的26篇文章,这些文章撰写或发表的时间跨度为1994年5月至2009年8月,既有对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形势的分析,也有对诸如石油储备、能源政策等重大话题的讨论,更多的是对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分析和研判。除部分公开发表或收录于出版的书籍中外,这些文章的大部分是为当时召开的国内或国际行业会议提交的论文,部分文章是为时任公司领导或政府部门领导起草的公开讲话稿,其中有些文章流传范围较广。今天公开刊发这些文章的意义,在于回过头去看一看,当时石油行业、政府部门或我们这个社会在关注什么?是从石油和能源研究的角度,为我们走过的时代留下可资回忆或未来可资研究的印记。
今天刊发的是第2篇文章,本文撰写于1995年3月底,当时中化公司正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舟山基地列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免责声明:本人撰写和发表的文章,仅是个人研究心得,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单位,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