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挚爱摄影的杨卫华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24 阅读数:人阅读

 

 杨卫华 四川绵阳日报视觉总监,四川省摄协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荣获中国摄协颁发的”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

他是“5·12”地震后最早到达重灾区四川北川采访的记者和救援人员之一;他所拍摄的作品《敬礼娃娃》感动13亿中国人。

郎铮   杨卫华 摄

陈思语   杨卫华 摄

王丹妮  杨卫华 摄

不能忘却的纪念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拍下“敬礼娃娃”的杨卫华为人们熟知。在那之前,他是一位勤勉而聪慧的资深记者,每天奔波在新闻现场,时时关注着绵阳的发展变化。

    三年前,一场折磨他很久的疾病,让激情满怀的杨卫华生命戛然而止。

今天, 让我们再次忆及惊心动魄在的地震,忆及音容宛在的故人。其实,摄影界从未忘记杨卫华,朋友圈里时常念着他对同行提供便利,媒体上讲述着他的照片他的故事他的一点一滴。

    有人说,照片能够留住时光,留住记忆。

    有人说,拍摄就是为了遗忘。

我在想,所有遗忘的记忆终将会被照片唤醒,因为这样的遗忘只是将记忆沉底,牢固地安放。

拍完“敬礼娃娃”,杨卫华一遍遍地接受着媒体采访,认真讲述着拍摄前后的情形,也参加了不少表彰和纪念活动。同时,他又一刻也不停歇地继续奔忙在抗震救灾采访中,一次次出入险情不断的第一现场。

拍完“敬礼娃娃”,杨卫华持续关注着震后的生活、关注着人间的冷暖、关注着走进他镜头中的每个生命。陪北川震区的老乡过年,努力用自己的缜密与善良抚平更多人的忧伤;多次拍摄老北川县城,时刻关照“敬礼娃娃”郎铮的成长,激荡着他的铁骨柔肠。

拍完“敬礼娃娃”,采访和见证过大地震,杨卫华的工作依然是日复一日地拍照片、编照片。一脉相牵的芦山地区发生地震一小时后,他已在赶往前线的路上,拍到“铁肩扛起生命通道”等广为传播的精彩瞬间;洪水漫过老北川,他站在齐胸的泥石流中拍摄的画面上了央视,依然是不顾随时面临的生命危险,依然像大山一样刚强。

后来,杨卫华为儿子杨博的学业忙乎了有段时间,参加各高校摄影专业考试,与一众朋友会面交流探讨,当子承父业成为现实,带着儿子一同站在新闻现场便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份荣光。

再后来,杨卫华更多将精力放在整理作品上,看着岁月流转的瞬间定格,忆及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全然不顾悄然来临的疾病。

    再后来,我在绵阳见到了白发满头的杨卫华。病中的他执意要亲自驾着朋友的车陪我在绵阳大地游走,像几年前定要把我送到成都机场,畅快地交谈,认真地思考,依然在平静中充满热情……

今天,生前来不及整理照片进行更多展示和传播的杨卫华,依然活在摄影界的记忆里,依然驻留在朋友们的心中。一篇儿子杨博的口述,让人感怀,让人动容。

今天,从十年前那次惊天动地的灾难起始,杨卫华的言谈举止、低调从容,杨卫华镜头里关于地震和后地震时代的吉光片羽,因为友人们的编辑整合,可以被我们重新打量。

    照片就是镜子——我们仿佛从镜子里看到了笑意盈盈,看到了健谈忧思的卫华兄,看到了情深意长的卫华兄,看到了奔波忙碌的卫华兄。

这是一份不能忘却的纪念。

    正如日常长大的郎铮常常去为亲人卫华伯伯扫墓一样,全国人民也会永远记着杨卫华和他挚爱的摄影。

    时光流转,影像永恒。

                                        柴选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