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的读书感想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的读书感想
自从十多年前那句着名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之后,各种早期教育的宣传风风火火,把家长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点得熊熊燃烧。80后升格为父母后,能背唐诗的月嫂工资在金融危机中直线上升,只因为她们可以边换尿布边教婴儿学习,好让婴儿“赢在起跑线上”。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孩子们从来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也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可是与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完全不匹配的是教育的结果,竟然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教育家杨东平高喊:“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被早教”更是无数贪玩孩子的童年噩梦。更糟糕的是,女孩越来越彪悍,男孩越来越“妹”。“相比女孩的成长,男孩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出现了全线崩溃的景象。”(摘自:《拯救男孩》)。经过调查发现男孩在心理、体质、学业、社会能力等多方面全面输给了女孩。人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问题出在教育,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着名教育家林格认为,在这个时期,更需要探讨的是可操作路径。我们试图理解林格老师这句话,通过仔细研究比对大量资料后,发现韩寒等人虽然也是输在起跑线上的男孩成功案例,但家长普遍认为考上好学校,例如哈佛,北大,清华等,仍然是他们希望孩子走的最平稳的成长模式。过去男生一般都有后劲。而对于考上名校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的过度报道,更推动早期教育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因此,林格指出:希望从最近各大电视台、媒体热议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中,可找到男孩教育危机的可操作路径。
起跑线上论输赢!输,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几年前,即将哈佛毕业的于智博就因为输在起跑线上的经历而被媒体拒绝报道,但是他的责任编辑张立红认为,教育出版的意义之一,就是拯救底层孩子,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快乐成长的童年。
教育家林格说,挖掘出于智博小时候输在起跑线上的经历意义重大!
于智博这样的差生大翻身的事情过去屡见不鲜,如今简直成了奇迹。生活在底层的孩子本来只有一类:吃不饱穿不暖的。如今社会上多了另一类更可怜的“底层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境遇如何?几年前一个考初中的孩子哭诉,每天回家爸爸总是骂他,“考不上重点,就去死,有药有绳……”而他在班上排名第十。一个8岁孩子因为成绩不是名列前茅而被愤怒的妈妈打死了……如果说这样的事情是极端个例的话。那么,《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9岁遭遇父母离异都没有留下阴影,而随后发生的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时遭遇的让他终身难忘的不堪和歧视对他的折磨,则非常普遍,更加令人震撼。如果说这些生活在成绩底层的孩子连旧社会的农奴都不如并不过分。在旧社会,虽然出身低下会被社会歧视,但是,尚能得到家庭温暖。现在的差生,不仅在学校抬不起头,甚至在家里也备受责难。
几十年前虽然幼儿园、小学里,男孩们也是学习差一些,但是,因为那时没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没有人瞧不起他们,男孩也不因小时候学习差而丧失最重要软实力——自信,甚至反而被夸淘气小子以后准聪明而保留了男子汉气质。后来到了高中,开始重视学习了,男孩子们的后劲出来了,所以,常常有女孩小学学习好而到了高中被男孩远远超过的现象。
那么,现在男孩子们的后劲都跑哪去了?
自从倡导“赢在起跑线”的教育模式后,典型的男孩们的不幸开始了。一个3岁女孩的家长非常得意地告诉我,她的女儿在早教班里表现非常出色,老师提问时回答准确,反应迅速,而其他几个男孩子,像傻瓜一样就知道淘气,一点都不懂得配合老师。这很普遍,男孩子们可怜的成绩使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总是被人指责、歧视,十几年来越来越习惯于不如女孩。到了高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男孩子彻底臣服于女孩而彻底丧失了自信。
爱好体育的淘气男孩于智博从输到赢的经历,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在起跑线论输赢是男孩丧失后劲的元凶!让于智博爆发后劲的起因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彻底屏蔽了论输赢的环境,使他有可能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功利氛围的环境成长!
但是,在学校里论输赢的环境,还是让小时候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于智博痛苦地发出:“老天为什么不公平,把别人都造成天才,只把我造成庸才”的悲鸣(摘自《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后来转入只有50人的低级别高中,周围少了那些赢在起跑线上天才同学们,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天才。这唤醒了男孩子沉睡的自信,让他清晰地认定自己也有可能和别人一样成功。男孩也可以强大!
“输在起跑线上”在漫长的人生中本不算什么失败,可是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和老师还在为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有意或无意地对那些正“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施加远远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伤害,给很多孩子造成了足以毁灭他们一生幸福的心灵阴影。
着名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说:“心理创伤大都是幼儿时期造成的。”
北京大兴灭门惨案的主角,《心灵杀毒2.0》里曾经患有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于洛生……都是因为童年家庭和学校的伤害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的起跑线上的表现。”
请给我们的孩子更纯净而不是更功利的学校和家庭,无论是赢在起跑线上的,还是输在起跑线上的,每个孩子都是宝贝,都应有长成栋梁之才的机会和权利。
希望以于智博为榜样带动越来越多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成功,来警示家长和老师:为了我们的小男子汉们的未来,再也不要在起跑线上论输赢了!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下一篇:深夜的一点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