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现状?
我国土壤资料分布如下: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空间分异明显,但宜耕地面积小,总体质量不高;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总体上,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建设占用耕地使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生态脆弱带土地退化势头没有遏止,土壤污染有加剧趋势,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我国土壤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基础薄弱,土壤资源现状不清,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土壤资源管理相对粗放。
需要加强土壤资源科学的基础研究,深化土壤功能与安全的内涵,更新我国土壤资源清单,为多目标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模型和决策。
土壤具有维系生物质生产、容纳和消减污染物、过滤水源、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土壤安全”是指土壤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在安全的状态下,土壤可以持续地发挥上述功能,而安全水平降低则妨碍土壤功能的实。因此土壤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随着利用程度不断强化,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基础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土壤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际履约能力。
在全面获取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管理我国土壤资源是土壤安全的前提,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土壤资源科学,加强基础数据积累并提供服务全方位、多层、高精度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对策与方案,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1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利用特征
1.1 土壤资源丰富多样,适宜性广泛
我国土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统计,全国有14 个土纲,39 个亚纲,138 个土类和588个亚类。我国既有温暖湿润区的富铁土和铁铝土,又有西北内陆的干旱土和青藏高原的寒冻雏形土,还有古老的水耕和旱耕人为土,这样丰富的土壤资源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这些土壤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各自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及农、林、牧业发展的适宜性。
南方丘陵富铁土和铁铝土区,水热充沛,生物资源丰富,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生产基地。
黄淮海平原为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主要分布着雏形土,土体深厚,宜耕适种,是我国粮、棉、油作物的重要产区。
东北平原区的湿润均腐土,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已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山区的冷凉湿润淋溶土等类型,为我国林业用土壤资源,适宜于多种针、阔叶树种生长;东北平原西部的草原,多为半干润均腐土分布,地形平缓开阔,分布着优质的天然草牧场。
西北漠境地区,以干旱土、盐成土和灌淤人为土为主,由于日照充沛,光能资源丰富,并具有引用高山融雪水灌溉之便,盛产长绒棉、小麦及优质瓜果。多样化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大多数土壤类型具有多宜性,这为大农业全面发展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
1.2 空间分异明显,地区差别大
我国是季风气候十分活跃的国家,水热状况与土壤性状区域差异较大。在区域界线上,可从东北大兴安岭西坡算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至日喀则附近,这大致是400 mm年等降水线,它对于土壤资源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条线以东、以南,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光、热、水配合较好,为湿润、半湿润区,适宜林木生长,为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线分布范围,也是我国目前主要农业区。
此线以西、以北降雨量较少,气候由半干旱逐渐过渡到200 mm以下的干旱和荒漠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是我国的主要牧区,绝大部分广阔地区为草原、沙漠、戈壁与高寒山区,在高大山系背阴处,可见到森林与密茂草场。
800 mm等降水线基本上是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此线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区,土壤中的矿质淋溶适中,旱作农业发达,此线以南的华东和华南区土壤受降水强烈淋溶作用的影响,土壤往往偏酸性,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占总面积的69.27%。山地地貌起到能量与物质再分配作用。山区地形高低起伏,山区的不同部位具有明显的小气候变化特征,特别是在高山区还形成明显的气候条件垂直变化带谱,加上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土壤母质类型多样,所形成的土壤各有特色。即使在小区域范围内,土壤类型亦有分异。
1.3 土壤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潜力较大
我国疆土约有98%位于北纬20°—50°之间的中纬度地区,与地域广阔的俄罗斯、加拿大所处的高纬度相比,热量条件显得更具优势,与美国和位处南纬的澳大利亚相当,但与位处低纬度的巴西、印度相比,则总体热量条件略逊。
我国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地区所占面积最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1.2%,其中亚热带占25.7%,暖温带占19.2%,温带占26.3%,农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旱的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有2/3 集中于4—9 月份,在此期间,月均温东部为5℃—28℃,西部为8℃—23℃,这种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可以满足主要农区中各类农作物生长期间对水分和热量的需求,这是保证大部分土壤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西北部广大干旱区,年降水量小,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仅在25 mm—50 mm上下,水分极端匮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
然而,该区四周高山环抱,构成高山与盆地相间地貌,这些山脉的海拔高度在4 000 m 以上,气温低,山区年降水量200mm—700 mm,山顶冰雪覆盖。春夏季节山顶冰雪开始融化,补给径流,滋养形成干旱区内的绿洲,使干旱区内土壤资源的潜力得到发挥。
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海拔在4000—4800 m,如此高海拔的区域,国际上通常为无农业区。
但青藏高原地处北纬25°—35°之间,与欧亚大陆其他高原相比,其纬度较低,在一些深切河谷地区7 月份平均气温可达18℃—23℃,为主要农业区,在高寒环境下种植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青藏高原的盆地、湖盆宽谷地及河谷地为良好的天然牧场,适应牦牛、绵羊、山羊等牲畜生长繁育。
在高原南部,森林也占有一定面积,为我国第二大林区。可见,青藏高原的土壤资源,除发展种植业外,同样具有发展牧业及林业的优势。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土壤资源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从目前粮食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量差距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8%—78%,为区域高产示范水平的48%—63%,粮食单产提高潜力很大。
1.4 宜耕地面积小,总体质量不高
我国土地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14 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的1/3;据国土资源部《2014 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全国现有耕地面积13 516.34 万hm2(20.27 亿亩),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显示,全国耕地平均质量总体偏低。优等地面积为385.24 万h㎡,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为3 586.22 万h㎡,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中等地面积为7 149.32 万h㎡,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9%;低等地面积为2 386.47 万h㎡,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
1.5 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垦殖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绝大部分平原、沿河阶地、盆地和山间盆地、坝地和平缓坡地等条件优越的土壤资源均早已培育为水耕人为土或旱耕人为土,若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达到增产增收已很困难。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1 333 万h㎡左右,可复垦土地400 万h㎡,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
耕地后备资源以东北冷凉淋溶土、湿润均腐土地区最多,占全国“三荒”资源的28.2%。
西北甘、新干旱土和盐成土地区次之,占27.5%。中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干润均腐土、砂质新成土地区占10%。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下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到底坑or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