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对新闻媒体意味着什么?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11 阅读数:人阅读

 

【骑在算法上的“世界精神”来了,媒体人怎么办?】

2015年的互联网,不再有推特革命的喧嚣,但技术赋权的冲击深入各个角落。在中国,年尾热闹的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百度卖贴吧、帝吧远征FB、e租宝崩溃……

对贴吧等事件的思考,很多人依然习惯性聚焦于体制、民族等传统政治层面,我看到的是,真正重要的“战场”在技术和人类之间。岁末谷歌智能击败人类围棋高手,深深震撼了我们这个以围棋为传统智慧精华的国度。当帝吧骚年与太阳花一代在FB相战甚欢的时刻,FB的围棋人工智能取得了与谷歌几乎同样出色的进步;当人们聚焦百度良心的时候,另一类巨大的资讯流量入口正在俘获媒体人的注意。最后这个是我要重点谈的。

代表者今日头条,只要随便给某个媒体某篇文章导来上百万的流量洪水,就会让原本观望的后者震惊不已。

1月15日,于年尾各种媒体论坛之中,今日头条主办的“珠海未来媒体峰会”引人瞩目。最瞩目的当然是头条CEO张一鸣的演讲:《我眼中的未来媒体》。他纵横媒体发展史、国内外现状,从古腾堡到贝索斯,从APP STORE到 Instant Articles,看似雄辩地证明媒体人把内容输送到算法推荐平台是大势所趋。

对于长期关注这一块发展的人来说,他说的东西并不新鲜。但重要的是这个姿态——这是一个在创业之初以全部团队没有编辑而自豪的技术型CEO,第一次高调走到台前,对台下一大群中国翘楚编辑们说话。

一点资讯紧跟其后。1月20日,与凤凰博报联合举办年度影响力自媒体盛典,宣布打通两家平台,资源共享。一点资讯副总裁吴晨光面对台下上百位自媒体人,也在极力渲染一点资讯的读者画像等算法技术。虽然技术总裁没有走到台前,但一点资讯是和今日头条一样依靠机器算法“精准”分发资讯的平台。河蚌相争尚未白热,两只黄雀已在后头——腾讯的同类产品天天快报已经低调运营了一段日子,不知道在憋什么大招。知乎的读读日报结合了UCG与算法推荐,也在深挖坑广积粮。

人们应该记得,2014年6月多家媒体因为版权问题对头条发起声势浩大的诉讼。2015年11月也有媒体发动对一点资讯的诉讼,但造成的声势很小。再到2016年初,媒体人坐在台下为张一鸣鼓掌捧场,认真考虑合作。时势变化,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人从陌生惊恐到不得不熟悉。

这一次,张一鸣要表达对传统媒体和内容生产者的尊敬——

今天,“传统媒体” 一词已褪去光环,听起来甚至有点过气。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传统” 是一个很好的词,是现实中演化出未来的基础。

作为一个前程序员,我明白技术对世界的驱动作用;同时,作为一个重度内容爱好者,我也明白技术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今日头条,技术的作用恰恰在于对"内容"的价值的深刻体认,而这些内容,正是由在座的各位所创作出来的。

这番话不全是甜言蜜语,符合技术人的直白特征。只是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这种“和亲”背后有种耐人寻味的不安。

软件工程系出身的张一鸣,努力说着文字工作者能听懂的事情,但是他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的东西才是命门所在。他在发言中不经意地三次谈及对apple news等依靠编辑团队推荐新闻的做法不感冒,一次批评了微信朋友圈社交推荐模式的效率低下,毫不掩饰对算法推荐的推崇。

头条不是百度,推荐引擎有别于搜索引擎。但是它所自豪的算法推荐也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算法一直在那里,谷歌甚至百度都是前辈,为什么是头条让算法成了颇具神秘感的明星?

对媒体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算法?就是那个不厌其烦向阅读者推送同类新闻的东西么?媒体人是尊敬算法还是敬畏那时常莫名其妙涌来的流量?

我想以一个不安的媒体人角度,探索有关这个算法王国的几个问题:

1、今日头条们到底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2、媒体人的老帝国与算法技术新帝国的融合的前景(代价)是什么?

3、可能的误区在哪里?

算法少年匹诺曹,他被要求做什么?

普通读者这些年对算法推荐的直观感受并不佳:浏览了某个淘宝页面之后再去其他网站,页面也会浮现同类产品的广告,如果浏览的是情趣用品呢……在头条看新闻也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相似资讯不断涌来。不过就像帝吧远征之人力洪流带来的震撼,今日头条巨大的流量也促使我重新审视算法洪流。别忘了头条招聘启事上写着:“对用机器学习算法解决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渴望和坚定的信仰。”

即便这种看似粗糙的同类资讯推荐算法,也足够我先抛出对算法的总体观点,有三个层面:

算法首先是一种类似金融资本的东西,是方法。就像财务投资者不必追求理解公司具体产品本身,只在乎能否增值。算法不管内容实质是什么,只管能否数字化、分类集合、反馈优化,是处理海量信息的方法。与资本一样,它能提升效率,也和个体有矛盾。

第二,张一鸣在演讲中说Facebook把技术支持变成了一项接近水、电、煤气这样公共服务的事情。再进一步,当算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的智能本身将成为基础设施。KK(凯文·凯利)在新书《必然》里说到,未来的人工智能网络(主要包含算法)将会成为“如同电力一样无处不在、暗藏不现的低水平持续存在”。你可以像插电一样随时接入智能流。比如办公室的桌椅和电脑都会识别你,记录你喜欢的姿势,在你一走进办公室就调整好姿态,打开你常用的软件、网站等等。但对于资讯内容传播来说,这还不够。内容不是桌椅,桌椅只要伺候我们,内容却是装载了他人灵魂的存在,要和我们互动、砥砺。这就是第三层,算法要想触及灵魂,还得努力。

头条到底是什么?有人已经说了它不是新闻客户端,而是信息分发平台。仅此而已?

张一鸣称:“将对媒体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的用户数据进行更详尽的统计分析。除了性别、终端、年龄、地域分布等用户属性基本分析外,还将提供用户的兴趣和情感倾向分析。通过这一功能媒体可以知晓受众喜欢哪些分类的文章、用户最喜欢文章里的哪些关键词、关注你的人还喜欢哪些内容等等。”这话本意是在针对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恰好只能提供受众的“性别、终端、年龄、地域分布”分析。作为平台,头条明确要为入驻媒体提供“服务”。兴趣和情感,这是算法更高的追求。

头条的销售人员可以告诉一家汽车制造商:用户的阅读行为数据能够展现出哪个地方的人最喜欢你们的哪一款车,我们将把你们的广告推送给合适的读者。今日头条的同类产品“一点资讯”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创始人郑朝晖曾对内容总监吴晨光强调:“比阅读重要的是阅读者的行为”。

所以头条们在做什么?今日头条是伪装成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行为数据收集器和分析器!(这感觉就像有个美国政治学者说的,现代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每一篇新闻都应该被看作一道对用户的测试题,用户的每一次点击、评论都是一种回答,都被系统记录,和关键词、Dom标签、作者、阅读时间、网络环境(wifi还是4g?)等等一起构成多维数据矩阵,刻画出这个读者的特征。每道“测试题”都很粗糙,但是就像KK的“蜂巢思维”所言,海量资讯一起测试出的用户特征就比较准确。而且用户是在无意识中完成测试的,答案比较真实。这就是头条们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核心所在。(读者不必在隐私范畴担心这个问题,按照KK的说法,未来美好数据生活就是以每个人的用户数据为基础的。)

头条们还可以有更高的奋斗纲领。正如谷歌搜索做的不止是搜索和收集用户数据,还是在做人工智能——用户的每一次搜索和点击都在帮助谷歌智能学习、调整思考方式。不难理解,为什么“一点资讯”的创始人郑朝晖来自前雅虎研究院。奇怪的倒是百度现在才推出同类产品百度新闻客户端(毫无吸引力的名字),早点做,就没有头条们什么事了。

猜想今日头条的算法

经常被头条员工拿出来说的简单算法是AB测试和双盲检验

算法架构师曹欢欢和增长团队的张楠都讲解过如何用AB测试来判定一个产品修改的效果,比如一个按钮是用红色好还是用蓝色号,那么就各向1%的用户发布两种颜色产品,哪个下载的好就推哪个。如果用在新闻上,就是同一条新闻由编辑给两种标题,测试哪个标题点击好。

双盲检验,是先让算法判断一个新闻的分类和推荐对象,然后让两个编辑分别检验,如果结果一样,就通过,不一样就请第三人判断并汇报程序员,重新调整算法。在我看,这背后是一个类似神经算法的“刺激-反应”模式——根据算法反应对错调整某个参数(权重),也是一种人工智能里常见的“半监督式学习”。这大概也是张一鸣口中人机结合、发挥人的智慧的证据之一。

不过说实话,对新闻系的学生来讲,这和他们传统的职业梦想是有落差的。几百个编辑坐在那,有点像工厂的校验工人,和码农一样,用青春滋养这台算法机器。

别慌。优秀媒体人只能在外部为这部机器投喂内容吗?人机结合可以更高级点吗?

让我们把算法看作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吧。一个务实的算法只须保障商业模式,但一个高尚的,纯粹的,理想远大,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算法必然也渴望星空,渴望与我们互相引领。它在努力理解我们的同时,也渴望被我们理解。瘸腿狐狸只想拿匹诺曹做工具,蓝仙女却要给他栩栩生气。

深入透视头条的算法

我注意到今日头条在拉勾网打出一个百万美元年薪的广告,招募算法架构师,要求擅长:贝叶斯学派相关算法,超大规模离散LR,深度神经网络,各种tree-based的算法等。其他算法工程师岗位要求大同小异。

这些在技术人士眼中并不特别,很多IT公司必备,多和概率统计学有关。比如贝叶斯算法,常用的邮件客户端上就有出现。

Foxmail截图(所以张小龙他也是很精通贝叶斯算法的)

我想尽我所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位百万年薪工程师具备的算法知识,不从数学专业角度(专业角度我也不懂),而是从用户角度思考“算法想要什么”。

算法如何阅读新闻

以招聘启事中的tree-based算法为例。为了处理信息,算法的初始诉求往往是对海量信息做分类聚合。人类眼中的词汇在它眼里都是参数(维度),一千个不同词汇组成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千个维度组成的一个向量。然后机器在代数世界里衡量不同向量的相似度——简单向量距离分类法、贝叶斯算法、KNN(K最近邻居)算法、线性回归、逻辑回归……

维度太多,于是算法进化了,不再把每个词当作维度,而是把html代码里的节点标记(DOM)作为维度,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维度个数。人类看见的标题、文字、图片,被代码放在不同的DOM节点里,比如head,比如body,比如TR、TD(表示表格的代码),构成树状结构。算法以这些节点为维度,用各种算法对比不同的文档异同——k means(硬聚类)算法,minimax(极小化极大算法)……再进一步,引入图论范畴的模式树,就有了更高级的tree-based算法。

下图是个常见的html dom展示,不需要看懂,只要了解机器眼中的文章是什么样子。

(机器眼中,各种标记最重要,然后通过各种公式来处理。树状图来自范儿,公式来自酷勤网

算法五花八门,我说的也不准,主要看气质——算法这个孩子不知道新闻说了什么,只知道哪些新闻是同类,哪些是热点(点的人多当然就是热点,机器可以通过一种“组合”算法来判断,可以参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奥美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王成军的文章《“今日头条”怎么计算:“网络爬虫+相似矩阵”技术运作流程》)。文章标签、关键词等也起到作。

算法匹诺曹的行为很有趣,好像在努力用各种办法躲避对内容灵魂本身的认知,只通过外貌的形式特征去猜内容的相关度。

算法如何研究读者

读者身上没有关键词,没有标签,算法如何把握?数学家们有办法,贝叶斯算法就是一种。

经典的贝叶斯问题在小学奥数里就有(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也有):假如分别有A、B两个口袋,口袋A里有7个红球和 3个白球,口袋B里有1个红球和9个白球,现从这两个口袋里任意抽出了一个球,且是红球,问这个红球是来自容器A的概率是多少?

(图片来自“机器之心”网站)

让我们换一个更具新闻性的表达方式:假如已知韩国5年发射一次卫星且每次爆炸失败率是60%,朝鲜2年发射一次卫星且每次爆炸失败率是40%。现在从朝鲜半岛传来一声卫星发射失败爆炸的巨响,请问这枚火箭来自朝鲜的概率是多少?

根据贝叶斯公式【P(B|E) = P(B) × P(E|B) / P(E))】就可以推导出这个概率来,也就是逆向计算概率。恰好头条自己提供了一个范例:

2015年10月,在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和今日头条联合举办的“洞见数据的力量——电视媒体高峰论坛”上,一位叫做安娜的女士说:

“头条有个独特的算法能推算用户的年龄,即使你没在头条订阅。系统根据已确定年龄人群的动作、特点和兴趣做了一个模型,由协同原则判断读者是否符合这个模型,这时机器先预判是否为该年龄段的用户,同时机器再根据你的阅读动作最终确定年龄段。”

这个独特的算法可能就是贝叶斯算法(当然也许不止一种算法,比如也可能存在专门用于挖掘不同数据集合间关联性的Apriori算法等)。我猜想算法架构师会预先根据心理学、社会学统计数据以及以往读者点击数据,构建一个用概率来描述的人格特征模型,比如男性模型的特征之一是在阅读新闻时点击军事新闻的概率是40%,而女性模型是4%。一旦一个读者点击了军事新闻,算法就开始逆推TA的性别,加上TA点击其他新闻的行为数据,综合计算,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TA的性别。综合ip地址(地理信息)、点击时间、评论参与、点赞行为这些明确的信息,就能区分出不同读者的取向、兴趣。

如果我们回看商业史,就会看到这样的算法精神一直孕育在资本主义消费市场之内。欧美的商业家们早就在追踪消费者的喜好数据,沃尔玛超市里的商品就是典型,什么商品放在什么位置都是有讲究的,大卖场长期跟踪用户在商场里的行为和销售数据,入口处堆放的商品就好比新闻首页推荐的头条。一开始是通过人工记录、报表分析,有了摄像头,就可以分析录像中顾客的行动轨迹。互联网推荐技术则使得这种跟踪细化到了个人。

原理不难理解,但做起来考验智慧和耐心。同时,算法面临着自己的巨大困境:

竞争的难题:无法区别的风格问题

在传统的媒体公司,编辑团队和广告销售团队总会有矛盾和博弈。在头条一类的公司,则是算法团队对编辑团队占据绝对优势。这未必是好事。算法团队本身是较难产生风格的。头条、一点资讯和天天快报究竟有多少区别呢?

风格既人(布丰),风格即灵魂。鸡蛋个个不同但那不是风格,只是原始特征。风格是一种需要积极建构的气质,是生气灌注的行动。

传统媒体都是有风格的,没风格的不是死了,就是僵尸媒体。

下面这个截图体现了风格:

两家媒体互不相让,但也许都不得不承认对方是有自己风格的。美国的纽约时报和赫芬顿邮报同一个“美国梦”,也具有显著不同的气质。有自己相信并追求的价值观,追求新闻事实时候有非如此不可的冲动,写作时有难平之意化为不休的诉歌,这才是风格。

风格是原创,是观点碰撞,是议程设置,是话语创新。算法还没学会这些,因为设计算法的技术人可能还不太懂这些。

这还不只是差异化竞争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内在矛盾。头条们不止是平台,因为伪装不是白装的,新闻客户端的表象与算法机器的矛盾是无法摆脱的“原罪”。形式不是内容之外可有可无的事物,形式就是内容。头条们注定不可像没有首页推荐的微信公号平台一样,真的只做完全中立,没有一点情感和立场的平台。人们都认为你是资讯客户端,你就要做资讯媒体的事情,哪怕和算法的性格有矛盾。但矛盾不是缺陷,矛盾是推动自身进化的动力所在。

头条招聘启事给技术人才开高薪,但是如果内容方面没有自我的精神风格或者主心骨,我猜测,在头条这类公司,员工的企业认同可能会比较一般。他们的内部心态会和传统优秀媒体相反,在传统媒体,那些心怀理想的媒体人可以靠梦想支撑,而在头条等企业,商业模式一旦压制一切,对员工来说,这就是一笔生意。

他们想有风格。

起步较晚的“一点资讯”在努力表现自己的风格,比如宣称自己是做兴趣搜索,有别于头条的算法推荐。吴晨光宣称一点资讯是“百度+头条”:

“正如一点资讯董事长刘爽所说,如果头条是造纸术和印刷术,那么一点资讯就是火药和指南针。这两个APP都以‘千人千面’为核心竞争力,因为确实像造纸术一样改变了传播。但一点比头条更近一步:所谓火药,是通过搜索唤醒了沉睡在APP里的信息,你可以通过搜索、订阅,两步完成你对任何你感兴趣内容的定制。至于指南针,我这样理解:因为一点后台有非常精准的用户画像,所以可以把最符合你兴趣的内容分发给你。用我们内部的一句话说:大事件作出共鸣,个性化要像蛔虫。”

可以看出来,作为后起者,一点资讯一方面不得不通过头条来定义自己,同时又必须有所区别,于是强调搜索。不过从用户直观感受来讲,这种区别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一点资讯能够把用户的每个搜索词变成订阅词)。头条一样有搜索功能,也会记录读者的搜索行为。

至于“指南针”,只是一个更生动的比喻。所描述的“用户画像”,可以猜想也是和贝叶斯算法之类大同小异的方法。

看拉勾网上“一点资讯”的招聘,唯一的算法师招聘广告要求:“文本分类和语义理解,社交网络分析,网页搜索,推荐系统等领域的特定算法,理解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网页搜索,推荐系统,用户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

应该说,所谓“特定算法”大家都类似。具体的公式和策略五花八门,但那只是鸡蛋的不同,最多在比拼谁的算法最state of the art。能区别风格的还是操作者的思想理念、媒体情怀和舆论场的洞察判断力。同样的算法,具体开发时候也要看悟性、灵性。谷歌与百度在用户看来,最直观的区别也还是理念和情怀的不同。

相比之下,吴晨光强调一点资讯在提高自媒体门槛的做法,这种筛选是由媒体人团队做到的,也许更重要。

“最近两个月,一点资讯封掉了大概7000多个号。古玩、健康、财经等,都是重灾区。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放宽入驻条件,但我们相反——高标准,并且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从一级到六级,级别越高标志着你的内容越优质,这样你得到的展示量就越大。”

头条大举招募媒体人入驻平台,并加大对自媒体平台的投入,这是有意识地构筑底盘,获得内容版权,也是无意识地要让自己更生动。

可是算法少年尚未理解这种风格化的努力。

算法匹诺曹的自我障碍:沉沦本我,缺乏超我

我们试着用社会心理学的语言来描述算法独尊主义带来的信息茧房问题。

算法和读者一起,沉沦于本我的漩涡。本我的欲望让你去点击了一条惊悚的社会新闻,但本我不是人性,对本我的自省和超越才是人性。反复涌来的社会新闻会让读者生厌。这个一直被人质疑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透彻的说明和改善。

求证过员工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会告诉你不喜欢这样的信息就用手指划掉,系统就会减少此类信息推送。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算法只计算异同关系,只机械地问你要还是不要,而没有计算诸如相对关系、主从关系等等复杂的关系。就像一个不太会恋爱的直男,听到对方说no的时候,并不善解对方真正的意思。

算法能否采用更好的策略,除了数学思维本身,还在于算法对人性的理解。非线性思维才能贴近人性——哪怕是庸常之辈,也会渴望有一只手能托起自己的头颅。假如用户多点击了几次惊悚社会新闻,算法可以继续推送同类资讯,但是一定要显出一种“我猜你其实也是个有高尚趣味的人”的姿态——可以于惊悚新闻信息流里突然插入一条洗眼资讯,可以是正能量,可以是对立面,可以是新闻分析。既然瀑布流里面可以插入广告,为什么不能插入和用户点击趣味相反的文章?

我不了解具体算法设计问题,也许需要更复杂的集合算法。每条资讯有自己对应的镜像,就像本我对应的超我,就像西斯武士对应的绝地武士。不甘做机器保姆的小编可以参与打造这样的集合,提升机器灵魂的同时提升自己,共同进化。彼此是对方的启蒙者,而不是做一个被动的仆人。也许会有偏差,会有博弈,但魅力就在这里。在《失控》看来,人机之间要有一定的对抗才能共同进化。也许算法在等待读者自己走出沉沦,但对抗就要求算法更弹性一点,更抢先一点,主动试探读者是否想要逆风而行。

用资讯测试读者,是把读者看作已完成的人格。而人性是永远在路上的未完成之物。人性和人类的创造物,需要彼此激发,螺旋上升。分类聚合算法只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正如科学试验里的观察者,以为自己不在事件之中。但这是不可能的,算法已然在参与人性的构建,只是采取了消极的方式——人以群分,每个人沉沦在自己的趣味里。后果是读者的极化,老死不相往来,像黑客帝国里的人茧。人茧衰弱的同时,系统的活性也在衰减。

极端分化的人群与极端分化的信息一样,缺少活性。而搜索引擎则没有那么主动地去极化人群,因为人在搜索时候主动性更强。

我们可以用贝叶斯算法本身的问题来解释这个危险:

研究者John Horgan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追捧和被歪曲的贝叶斯理论,究竟有什么大不了?》(由“机器之心”网站提供中文翻译 ),讲述了贝叶斯算法自身的一个矛盾(具体论证过程此处免去,可参见上面的文章链接):

“贝叶斯理论没什么神奇的。归根结底,它就是在说,你的信念只和它的证据一样有效。如果你有好的证据,贝叶斯理论就能得到好结果。如果你的证据不足为信,贝叶斯理论也就没什么用。进入的是垃圾,出来的也是垃圾。”

对贝叶斯算法来说,初始确定的概率很重要,比如前面提到“40%的成年男性喜欢阅读军事新闻”,这个概率判断就是初始确定的概率,能通过社会统计获得比较接近现实的数字,一般也比较符合常识。但是对于很多事情,比如“上帝存在”,初始概率就难说了,有人会定为百分百,有人会定为零,于是最终结果不过反映了给出初始条件者自己的主观愿望。即便

“40%的成年男性喜欢阅读军事新闻”,表达的也是现有的社会状况。最终的资讯推荐结果则反过来强化了这个初始概率——爱看军事的就更多地看到军事新闻。认为性别是后天建构的女性主义者,恐怕就会讨厌这种刻板状况。

所以,目前的算法匹诺曹是不太懂得体贴各种人类需求的。未来他应该让不同的趣味,不同的人群相逢。如果只是一个升级版的沃尔玛,算法背上的世界精神也终究只是互联网化的于连·葛朗台。

(以下划线部分开始快乐地胡扯,读者可略过)

按照信息熵算法理论,如果算法只以旁观者身份进行分类聚合排序,不增加互动,不培养信息熵。那么在经过足够的统计之后,一切尘埃落定。如信息熵计算公式所表明,当概率为0或者百分百时候,一切确定,信息熵就是零。

不让信息在不同趣味群体间对流,就好比热力学中杜绝两个温度不同物体的热量传递,这是熵减少的过程。信息熵与热力学的熵相反,在热力学中,熵表示混乱程度,永远是增加的趋势。而在信息熵理论中,熵意味着信息,熵减少意味着信息也减少。信息熵为零,不再有扰动,对机器分类是好事,对人类不是好事,不再有碰撞,不再有激发,不再有智慧的“血气”。

如图:概率为0或者1的时候,信息熵(H)为0

这是一个在坍缩的信息体,就像一个正在坍缩的宇宙。大量投喂的信息被分类后,难以产生新的“核聚变”。

算法匹诺曹的蓝仙子在哪里?

张一鸣批评微信朋友圈信息推荐效率低,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在朋友圈获得优质信息的效率取决于你的朋友质量,有精彩朋友才有精彩资讯,如果都是晒海滩的当然没意思。头条不受社交关系限制,对于缺乏丰富社交层次的人来说,获得信息效率高。可是缺少社交属性和社交关系的积累也是头条的软肋所在。

腾讯目前正在低调运行“天天快报”,与微信平台以及腾讯媒体开放平台分开,未来未必不会整合。那样就可以结合社交推荐和算法推荐,尤其可以利用朋友圈里各种专业人士、学者点赞推荐或阅读撰写资讯的行为(只要他们愿意公开)。帝国的反击迟早要来,头条们的算法武士应该尽早打造具有熵增能力的资讯关系,并发展一种把“兴趣”人格化的算法社交方式。

算法需要人,这话不止是说需要社交关系,而是策划者的想象力。我见过微信公号“再深一点”围绕豆瓣上的影片打分,手工收集打分者读书数据,非常有趣。比如给电影《胜利大阅兵》五星的人喜欢看什么书,给一星的人又看什么书。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加以聪明的算法,就可以激发出新型社交模式,不过这里不展开。

蓝媒汇报告称头条购买了不少媒体的股份,比如世界说、新榜、多说、华尔街见闻等等。从算法的逻辑讲,我以为这不是最优的收购方向。在我看,与那些拥有社交数据的媒体比如微博合作才是对的。头条们应该收购豆瓣。不是说就要做社交,而是要拥有社交数据并利用算法激活之。豆瓣之类集聚的人之想象力,为什么不能和机器算法互相滋养?

在当前国家形势下,头条们的“方法”对于了解国情也是有帮助的。海量的数据,再加上一点政治眼光,就可以洞见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而这需要人的想象力。比如最近帝吧远征脸书,举国震惊,也引发了很多评论。无论各方如何评价,这都是90后乃至00后网络新人的一次亮相。各方都不太了解他们。商业公司需要了解他们,政府机构也需要了解他们。众说纷纭,很多是从主观偏见出发。

想了解他们有很多办法,比如去采访他们,去贴吧收集材料做统计。但百度或者头条们显然可以有更快捷的智能办法,能够通过相关评论资讯的阅读和其他关联数据,来考察相关人群的特点,他们的地域分布,他们的收入状况,他们的兴趣爱好。

我对比了一下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搜索关键词“帝吧”,今日头条上和帝吧远征有关的文章不到50篇,一点资讯上却有200多篇,且阅读量较高。这和二者的业界影响是不相称的。这意味着:第一,单就帝吧事件来说,今日头条没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第二,头条上关于帝吧的文章这么少,明显是受到了干预。这个不想说太深,只是要说明,即便头条的议程也是可以被人类干预的。与其被动干预,不如主动经营。今日头条也许躲过了帝吧风云,但就像战争(军事)是推动技术革命的最重大动力(别忘了互联网首先诞生于美国军事部门),唯有“战争”式的大事件才能逼迫一个媒体进化。从这一点上来说,头条们还没有接受真正的考验。

在9月大阅兵期间,范玮琪因为在微博晒娃遭到大量谩骂,有人批评骂人者是民粹,是买不起好产品的loser。但是学者邹振东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他们的组成和其他群体类似,iphone使用率很高,颠覆了主观判断者的意见。并最终发现是微博的算法推荐导致范玮琪和读者的意外碰撞。

这些命题需要有人想到,才能动用算法去做。而人的因素不像算法优化,总是可以总结成可复制的标准算法。

洞察并善用人的智慧,发挥人群的博弈,而不是让个人成为资讯喂食对象,才会让算法也变得更有灵气。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和天天快报,哪一家会走得更远?

媒体人的“命运细线”

二百年前,德意志哲学家黑格尔在自家门口看见拿破仑率法军路过,认为这个侵略者实在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今天驾算法机器走到台前演讲的技术人,还远不到这样的地位。不过新的“世界精神”就在他们身后。在新年的网络红包雨里,在各种正在发芽的人工智能知识媒体里,你能感受到这个新生命的跳动。

这不仅是媒体人的事情,技术面前没有谁是无辜的。我想起不久前,南昌发生出租车司机围殴网络专车司机导致车祸血案事件。人们固然可以批评出租车司机因循守旧暴力相向。但是联想到今天传统媒体的境地,出租车司机也未必不是技术进步时代的弱者。昔日的骄子媒体人,已经感觉到寒流来袭,但或许也遇到了一个可以好好思考的时刻。

在头条内部,内容生产者的创意情怀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临近春节,一则今日头条制作的《世界那么大,常回家看看》的Html5文章刷屏了。内容无非是对比不同关键词的点击率,证明读者虽爱“小鲜肉”,但是更爱“老爸”。喜欢“妈妈的菜”超过“米其林餐厅”。这当然是一个米其林的植入广告,却体现了这样一个趋向:传统内容创作者的创意转移到广告团队去了。广告团队启发了对数据的灵活使用。

现在,创意从传统媒体的灵魂,变成了一个幽灵,徘徊在今日头条们的算法网络间。将重新落定,还是黯然飘走,问谁?

羊年最后几天,发生了今日头条和艾瑞咨询的口水战,焦点是艾瑞咨询出具的新闻客户端影响力数据,背后仍然是今日头条与竞品一点资讯的排位战。这是新贵的战争形式,头条凭借自己的方法论和数据实力已经有底气不屑传统的数据调查公司。对此我不多做点评,只想说,在这商业的勾心斗角和机器的凌厉攻势面前,媒体人的情怀看似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新年,当可能承载宇宙原初秘密的引力波都已经被发现,我还是要替媒体人诗意一把——

“在天堂里,人还不是人。更准确地说,人还没有被投放到人的道路上来。现在,我已经被拋掷出来很长的时间了,循一条直线飞过了时间的虚空。在什么深层的地方,还是有一根细细的绳子缚着我,另一头连向身后远处云遮雾绕的天堂。个体灵魂不是她自己选择的,而是从天堂拋出的系在她身上的细线,使她的身体身不由己。薇娥丽卡自己不可能去找到一种生命热情,只能从自己身上发现自己的生命热情,这就等于发现把自己的身体与影子系在一起的那根细线。从天堂那边拋出来的细线决定了薇娥丽卡身体的生命方向和个体灵魂的在世负担,感觉到自己的个体命运。所谓个体命运不过是,一个人感到唯有这样的生命热情的散发才让自己有美好地活过的感觉,才有自己身体的在世幸福,以至于非如此生活不可。”(引自刘小枫

早期作品《沉重的肉身》)

已经没有天国了,细线就在人类和算法机器之间,牵动彼此。当我们沉沦在DAU(日活)、点击数、转化率、变现渠道等等之中,细线仍然在那里,亿万流量也遮不住彼此的隐痛。

【作者出身数学系,没学好,投入内容工作。面对技术的冲击,思想者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如何处理与技术的关系?写作对本人也是一次挑战,错误在所难免。算法生命还是个孩子,媒体精英面对未来技术资本世界也是孩子,在迷宫中挣扎进化。本文技术部分已经发表于虎嗅网。】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