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你所谓的认知,可能不是真的认知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0 阅读数:人阅读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了一种错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也就是说专注外物却忽略内在修炼,知识广博却不达要领。

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错误,这会让我们的认知不是真的认知,即便是当时以为已经明白,但是由于缺乏内修,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一旦遇到了实际中的问题,就无法利用好我们已经学到的知识加以解决。

所以我们需要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在自觉。

在进一步叙述之前,首先讲讲王阳明根据《孟子》总结的三种知行境界。

第一种比较基础,叫做“困知勉行”(注意这个“勉”字,有一种不得已),即遇到困难之后去求知,基本要求是“夭寿不二,修身立命”,“立命”是核心(孟子原文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树立志向、确立目标,不断完善自己,不因为寿命长短而有分别。

第二种更加高级,名曰“学知利行”(注意这个“利”字,有一种功利心),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以有利于实践,基本要求是“存心养性事天”,意思是坚守本心/初心,磨砺心性,遵循自然规律。

第三种是最高的境界,“生知安行”(注意这个“安”字,跟前面相比,是不是有更多的自在的意味?),前面两种都具有某种刻意、被动性(迫于外在情势),这种则是在无意识状态,而且是主动的,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龙珠超里面说的自在极易功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境界的要求是“尽心知性知天”,深谙人性和自然规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以上三种知行状态都要求内外兼修,困知勉行要求修身立命,学知利行要求存心养性,生知安行要求尽心知性,每一种知行都对应一种自我修养。三种知行的阶越体现着量产和质变关系。

此外,“知”来自于“格物”,获取认知的过程就是讲外物内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通常说的“读死书”,完全不会活用。所以说,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巴菲特芒格以及其他的成功投资人,却无法或不愿实践、做不出他们的成绩,依然无所适从,继续在失败的泥塘里(甚至连困知勉行都做不到)。

那为什么无法将外部知识化为内在自觉呢?

这其中有一些人性和认知方面的客观原因。从人性的角度,人们会对来自外界的东西有潜意识的排斥,也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偏见或惯性而不自知;而从认知学的角度,外物中都充满着各种假象,剥开假象看到本质的、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方法论和经验的支撑。

针对上面人性这点,古今中外的哲人都非常强调自我修养,立命、修身、存心、养性,在态度上、觉悟上、思维上,抛开和克制不利于认知和实践的东西,诸如贪欲、焦虑、惰性、狂妄(贪嗔痴慢疑)等。

而针对认知学那点,需要有一些方法论的东西,比如财务分析、管理分析、价值评估等技能(都是理论和经验的统一),还有就是尽量控制自己的主观偏见和杂念,这又回到了人性的问题。

如果在心性上下了功夫做出了改变,后面的更多的是量的积累(方法论也需要量的积累),经历、阅读、思考的不足,常常也会导致认知与外物的割裂、实践与认知的割裂。

股市中,特别需要讲究个人心性的修养和历炼(为什么说特别呢?因为这个领域的噪音尤其频繁),否则就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绪轻易就被市场和各种言论所带动,兴奋和恐惧都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幸运的是,股市中从不缺乏量的积累的机会,即便是看着行情,也是一种历练(可不是能简单做到情绪不随行情而大起大落)。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