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孔子的结论有些草率:惑,不惑,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0 阅读数:人阅读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提到一个重要观点:知者不惑。

这个“惑”字大有讲究。

从伦理层面理解,我们可以将“惑”理解为迷惑。有智慧的人不会为外物迷惑。一是为名利所惑,二是为美色所惑。能够戒除这两种诱惑,难度很大;果真可以做到,真可以称为智者。孔子差不多可以称为智者,他自称“四十而不惑”。至于凡夫俗子,要戒除这种种诱惑难上加难。譬如赵明诚、戚继光都纳过妾,笛卡尔受到瑞典女王邀请时,为女王之师这一盛名所惑,委屈自己羸弱的身体,最后枉送性命。又比如《子夜》中的吴荪甫,当他致力于实业救国时,他简直就是无往不利的超级英雄,可当他违背初心图谋在公债市场上挣快钱时,他遭到可耻的失败!

从认知层面看,可以将“惑”解释为疑惑,认知上的疑惑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十分必要,因为它是认知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环节。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所谓质疑是科学的基本精神,这些都表明疑惑乃觉悟之机、灵感之源,是认知的发动机,是探究的助力器。

有一个小故事:剑桥大学教授罗素问询同事摩尔,最欣赏哪个学生?摩尔说,维特根斯坦。摩尔解释说,他上课时其他学生一脸崇拜,唯有维特根斯坦现出困惑的表情。罗素深以为然,他太了解维特根斯坦,这个学生不只在教室争论,而且在路上继续争论,还会追踪到教师家里,争论没完没了。他永远有自己的观点,总在提出新问题,让教授焦头烂额。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记者去采访他,维特根斯坦的答复是:罗素已没有问题,而自己有无数问题。

疑问之于学术之功用,可见一斑!

从行动层面看,可以将“惑”理解为“困惑”,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相机决断,快速决断,而不会抱有长久的困惑。但即便最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困惑。比如任正非,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罕见的战略企业家,当年华为由代理商向开发商转型时,他没有困惑;出巨资聘请IBM公司团队革新华为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时,他没有困惑;但当他准备切掉手机业务时,他遇到强大的反对力量,他发生了困惑,最后,他被说服,手机业务被保留下来而且迅速成为华为公司最赚钱的业务。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不惑,太过绝对。

惑,不惑,这是一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仔细讨论。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