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一期一会,皆为荷而来“包养门”事件再升级!56岁的蒋雯丽,不再被世界宽容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0 阅读数:人阅读

 

文|王淼

话说几年前,几个苏州的文化人联手,做了一本既好看又好玩的小书《梅事儿》。那是一本与梅相关的休闲文化小集,举凡古往今来的有关梅的名人轶事、趣闻传说,乃至几个编者探梅、寻梅、赏梅的种种赏心乐事,无不荟萃其中。承《梅事儿》之余绪,这几个文化人再度联手,合编了一本与荷相关的休闲文化小集《为荷而来》——如果说《梅事儿》是对春天的礼赞,那么,《为荷而来》则是对夏日的讴歌。

《为荷而来》

潘文龙 周晨 编

古吴轩出版社

《为荷而来》中收录的文章堪称体裁多样,内容广泛。其中既有风俗之谈,亦有赏荷之风的历史沿革;既有关于荷花的艺术赏析,亦有关于荷花的科普文章——前者如王稼句的《荷花荡往事》,文中不仅历数苏州观荷、赏荷的风俗流变,而且对苏州荷文化的形成多有精辟论述;后者如潘文龙的《画上荷花和尚画》,借八大山人的人生与画作阐释荷的精神。他说:“八大以荷为托,为其写生画像,映照的全是自己。”其实涉及了八大山人隐秘的内心世界。书中还收录了一篇萃谈近世苏州导游手册的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天荡和荷花荡的变迁始末——盖导游手册虽为小册,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诸如1943年版刊载的商业广告,即可见得彼时餐饮业与住宿业等各方面的情状。而1954年出版的《苏州导游》,既标明荷花荡“夏天荷花盛开,清香阵阵,很多游客坐了船来赏荷,剥食新鲜的藕、新鲜的菱”,且直陈“这种有闲阶级的闲情别致,已给时代所扬弃”,从中透露出的则是鲜明的时代信息。到了1985年出版的《苏州旅游图》,荷花荡已然不见踪影,不禁让人感慨系之,徒生沧海桑田之叹!

古城苏州历来繁华,荷文化更是锦上添花,荷花既盛开在苏州大大小小的池塘里,也绽放在苏州人的心里。王稼句说,苏州人好游玩,四时八节,总会想出一个理由,好好地游玩一番,这其实是与苏州人追慕风雅的文风分不开的。苏眉的文章即写了几次以荷花为由头的苏州文人聚会:在将逝未逝的晚霞里,几个知己好友联袂出游,或乘舟穿行在一望无垠的荷塘里,或串游在缀满莲花的栈道上,或安坐在湖心的茶楼里吃荷花茶……举目四望,竟无端地生发出一种被花海淹没的感觉,置身其间,“梦幻得令人恍惚”——那种极细腻、极幽微的体验,在苏眉的文字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暖与眷恋。

《为荷而来》中还编选了一些明清苏州人所写的《采莲曲》,这些源自乐府,流至民间的歌谣虽大多为文人创作,却保持着一种本色天然的气质,代表着荷花的别样风韵。另外,书中还原汁原味地复制了著名碗莲培植大师卢彬士先生的《莳荷一得·君子吟》,该本为1949年钢板刻印的油印本,存世极少,放在书中,能够真实还原卢先生当年的植荷心得——编者做出如许努力,无不是为了突出这样一个主题:“人生一场入定,一期一会,皆为荷而来。”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