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中国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7 阅读数:人阅读

 

中国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她萌芽于远古的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的佩香之德,成型于秦汉的合香之贵,普及于魏晋的燃香之广,成熟于盛唐的用香之华,完善于两宋的熏香之雅,广行于明清的品香之盛,衰败于乱世的弃香之忧。

如今,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尤其近些年,中央政府更是明确了这个方向。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香文化,显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历史上出现了无数制香的方法,香的形式也有很多,但被有效传承下来并被相关机构认可的只有三种,就是“手工挤香”、“手搓香”和“淋香”。

“手工挤香”出现得比较早,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何楫在《班婕妤怨》中写道:“独卧销香炷,长啼费锦巾。” “香炷”是指一支或一束可以直立的香,说明那时的何楫即便不能断定汉成帝时期的班婕妤用这样的香,也是诗人自己用过。那么,这种香至少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当时,人们把香粉和粘粉混合好,加水和匀成香泥,通过不同材质做成的唧嘴手工挤出,晾干后就成了“炷香”。

三百多年后,吐蕃王朝的重臣吞弥•桑布扎发明了藏香,制作工艺与“炷香”如出一辙,是受到了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的影响,还是真的从印度学过来的,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我们无法考证。后来,这种制香方法在内地逐渐消失,倒是在西藏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藏香制作的唯一手段,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搓香”的发源地是广东新会的小冈,也叫小冈香,起源于明代。最初由小冈天台村妇戴氏就地取材,利用木屑、柑皮及当地称为“香叶树”的植物等香料,用竹条搓制。之后,村民纷纷效仿,并遍及整个小冈,形成了小冈特有的家族式制香手工作坊和具有小冈特色的“手搓香”制作技艺,并一代代传承下来。2013年,该制作技艺被收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一种是“淋香”,发源于泉州永春,又叫永春篾香。唐宋时期,在泉州港拥有政商实力的蒲氏家族最大宗的生意就是进口各种名贵香料。到明末清初时,蒲氏家族衰弱,为了避难,他们分别移居至永春、德化、晋江等地,而移居永春达埔镇的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制香早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上化工香精和染料的应用,手工制香逐渐势微,尽管传下来的三种制香工艺都被冠以“非遗”的美称,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几近消亡。关键是文化断层、理论缺失,“手艺”便失去了生命力,亟待有识之士参与传承。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