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面孔”| CCG研究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功迈出重返世界舞台的关键一步。然而从那时起之后的30年间,很少有中国人参与联合国高层职位的竞选,其他非联合国系统的国际组织领导层中也鲜有“中国声音”。这种局面直到世纪初才开始改变,这其中,“海归”人士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 执掌国际经济组织
在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三大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中,中国人通过不断努力,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林毅夫(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朱民(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张月姣(美国乔治顿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等。丰富的海外求学背景让他们更懂得国际规则、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因此,在与世界打交道时更加游刃有余。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感叹:“除非特别特别优秀,否则你在世界银行无法立足。”1978年,章晟曼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国留学生。1995年,年仅38岁的他成为世界银行历史上最年轻的副行长,开创了“中国面孔”参与高规格国际经济事务的先河。章晟曼说:“中国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起步晚了,但这不等于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些东西,我算是作尝试,为后来人开路,有一些参考。”
2008年,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一直以来,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他们基于西方经验,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扩大自由化与私有化,同时应推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此,林毅夫并不认同。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不应当照搬所谓的“理想模式”,只能根据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林毅夫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并与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探讨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2012 年 6 月,结束任期时,世界银行评价道,在林毅夫任职的四年中,加快了中国与世界银行、各国政府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在制度创新方面有独立的贡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与世界银行并肩的国际金融组织,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IMF 通常在各国发生危机时,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2010 年2月24日,朱民被任命为 IMF 总裁特别顾问。当天,英国《金融时报》评价称“这一最新信号表明,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2011年7月13 日,时任 IMF 总裁拉加德正式提名朱民为 IMF 副总裁,朱民成为进入该组织最高管理层的第一位中国人。留学美国的教育背景、流利的英语与丰富的决策经验,让朱民在美国华盛顿大受欢迎。一些美国同行称他为“最能体现中国现代决策层风貌的人物”之一。在任职 IMF 副总裁的五年间,朱民领导 IMF对脆弱国家、小型经济体与低收入国家开展业务活动,对 IMF 的风险管理框架,IMF 与世界银行联合举行的年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 这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不断上升的生动体现,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朱民正是其中的积极推动者。
与此同时,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兴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发起国,“中国声音”也愈发响亮。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2015年8月24日,金立群被正式任命为亚投行候任行长,并于2020年实现连任。在他的带领下,亚投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均给予亚投行“3A”级的最高信用评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给予亚投行零风险的权重。亚投行的成员遍布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洲,成员数量从57个创始国上升到105个。亚投行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措。金立群从零开始领导一个全球多边金融组织,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信任票。亚投行代表了全球多边主义在困难情况下的积极发展,其成功经验证明,一个中国发起并得到全世界支持的亚洲组织,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下能够对全球经济的合作和一体化都有着促进作用。在逆全球化潮流下,金立群带领亚投行坚守多边主义原则,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中国乃至亚洲的力量。
二 “海归”精英频现国际舞台
中国虽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受限于自身经济实力与发展国内经济的优先任务,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并未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来成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不断上升,2010年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向各大国际组织缴纳的会费大幅增加,这也为更多中国人到国际组织任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 2003年开始,中国人当选国际组织高级官员的消息接连不断,以“海归”群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面孔”也开始活跃在几乎所有的重量级国际组织中。
2003年,曾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担任法律顾问的著名国际法学家史久镛当选国际法院院长,成为国际法院自 1946 年成立以来的首位中国籍院长。
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
2008年,林毅夫被正式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是世界银行第一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出任这一要职。
2011年,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正式提名朱民为IMF副总裁。朱民成为第一位进入IMF高层的中国人。
201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这是该组织历史上中国代表首次获选大会主席。
2014年,赵厚麟当选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这是国际电信联盟150年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秘书长。作为“50 后”“海归”就任国际组织的典型代表,赵厚麟曾是第一位非欧洲籍的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局局长,担任过国际电联副秘书长,改变了国际电信联盟领导层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人士担任的格局。
2015年,柳芳成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新“掌门”。这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也是第一位女性秘书长。
2017年,我国微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邓子新当选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新一届主席,成为第一个担任该国际学术组织主席的中国科学家。同年,龚克高票当选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这是该国际组织成立 50 年来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国际工程领域影的响力,也提高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当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九任总干事,成为第一个担任该组织总干事一职的中国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需要不断提升。正如WTO首位中国女法官张月姣所言,“我当选的意义并不在于中国在WTO 获得了一个高层职位,而在于中国从此获得了规则的解释权和制定权。”
对世界而言,推动全球化需要中国声音;对中国而言,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才能熟悉国际组织的“游戏规则”,提升自身话语权和影响力。早在 20世纪90年代,吴建民大使就提出建议,中国要加大向国际组织派人的力度,“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组织是修改秩序的重要力量,而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人员至关重要”。虽然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国际组织担任高官的人数及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
根据2019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联合国秘书处专业及以上职类中,中国籍职员的数量适当范围为 169—229 人,但是实际职员仅有89人,距离低限还差80人。相比其他国家,印度的职员数量适当范围为 46—62人,实际职员62人,已经达到其高限;英国的数量适当范围为83—112人,实际职员达到123人,已经超过其高限。在秘书处D—1 以上的高级别职员中,美国(42 位),英国(21 位),德国(16 位),中国(13位),印度(12 位)。可见,在联合国系统中,中国籍国际职员实际比例远低于其应占比例,高级职位数量相对偏少,代表性有待加强。这一现象对中国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可能形成越来越大的制约。
近年来,中国逐渐认识到联合国中中国籍管理人员比例偏低的弊端,开始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比如国家相关部委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学员参与国际组织竞聘提供理论及应用型指导;鼓励高校设置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启动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民航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定期发布国际组织动态消息、岗位空缺、招聘、考试等信息,为有志于赴国际组织任职的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国际组织是制定国际规则、分配国际资源、协调多边事务的重要平台,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阵地,随着国际组织的重要性被各国所认识,围绕国际组织的博弈也愈发激烈,由此引发的各国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培养和推送优秀人才前往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以此创造机会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国际影响力。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和苦心经营。当前,由于缺乏国际组织相关工作经验,导致履历与国际组织招聘要求不符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联合国系统内中国籍国际职员晋升和人数增加的最大瓶颈。从前文的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通晓西方文化、深谙世界组织游戏规则同时拥有中国视角的“海归”人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众多“海归”人才中的优秀代表已经或正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他们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相信中国迈向世界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选自《海归中国》,王辉耀、苗绿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序 言
第一章 百年留学史探索与奠基曲折前行到风起云涌百年留学:嬗变与开新
第二章 留学新纪元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留学潮的影响因素留学新动向
第三章 史上最大“海归”潮“海归”时代“海归”全景图高层次“海归”回流
第四章 大国智囊“海归”参政议政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面孔”
第五章 科教文卫科技创新教育改革文化体育卫生医疗公益慈善
第六章 激荡中国创业潮弄潮互联网资本引擎“双创”主力军
第七章 连接中西“全球 500 强”企业的中国“掌门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民间外交生力军
第八章 “海归”梦·中国梦打造“海归”的“中国梦工厂”大趋势参考文献全球化智库(CCG) 留学海归研究、活动大事记
附录一: 我国关于出国留学人员相关文件摘选(1978—2020年)
附录二: 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列表
后 记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