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关于西藏的这个冷知识,你可能还不知道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7 阅读数:人阅读

 

本回答分享一个时政热点新闻的背景冷知识,这个时政热点就是最近紧张的中印边境对峙。以下内容为十一郎撰写。

这几年,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中印边境东段“丢失”藏南九万平方公里的普及文章,作为“拨开迷雾·认知西藏”系列文章的一个章节。

要搞清楚藏南九万平方公里的来龙去脉,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1914年流产的“西姆拉会议”,1962年奇特的“中印边境战争”(我国官方叫做“对印自卫反击战”)。同时,还要涉及到公众不熟悉的一些知识点。我希望讲得有趣一些,敬请耐心阅读!

通过十来年对西藏以及周边历史的研读、在高原基层的工作生活,我认为,研究或研读西藏的历史,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都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高原,而应以欧亚大陆、甚至全球作为参照系,才能够真正看清楚历史的脉络和成因。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以系列文章的形式,聊聊“藏南九万平方公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藏南九万平方公里在哪儿?

中国的国际事务方面,最近倍受瞩目的新闻,就是中印在我国西藏亚东方向“洞朗”区域发生的军事对峙。

洞朗对峙位置图[来自网络]

洞朗所在的“亚东县”位于中印边境很特殊的一个位置上,从地图上看,亚东形成了向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自上而下突出的一个楔子,其东边是不丹王国,西边是被印度吞并后的锡金邦。

亚东在西藏所处的位置[红色部分]
印度控制的国土地图:红色为藏南、白色为锡金邦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东北几个邦与其主要领土之间的陆路联系比较薄弱。如果从蓝色的亚东县穿插下去,很容易切断其陆路通道。

印度本土(浅绿)、中国西藏(蓝色为亚东县)、藏南争议区(红色)、印度锡金邦(白色)、不丹、孟加拉、缅甸的位置关系

而印度东北的几个邦中,藏南这九万平方公里,一直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大的领土之争。

中印边境态势图:东、中、西三段的位置和争议面积[图片来自网络]

二、十九世纪南亚和青藏高原的态势:

十九世纪,随着大清的没落,不列颠帝国、沙俄帝国的兴起,在青藏高原的政治角力之中,作为中央政府的清朝势力不断弱化,英国和沙俄则以各自的方式步步进逼。十九世纪的西藏,一直是这两个帝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热点——最严重的时候,几乎具备在西藏打一场类似“日俄战争”(战场在我国东三省)的“英俄战争”的条件。

2-1、英国殖民印度:

英国势力进入南亚,是从1608年开始的。

此时,是明朝万历末年,国力由盛转衰;黑山白水之间兴起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还没有建立后金政权;西藏新兴的“藏传密教”格鲁派,还处于被噶玛噶举派打压得喘不过气的艰难局面;沙俄帝国还要等110多年才出现。

[注:对于“藏传佛教”、又叫“喇嘛教”的这支宗教,本文将使用“藏传密教”一词作为标准称呼。具体理由,另文表述。]

当时英国在印度的实体叫做“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那个时候统治印度的是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8年)。莫卧儿帝国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从中亚南下建立的王朝,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意思。莫卧儿帝国统治的疆域,比今天的“印度国”大多了。

莫卧儿帝国疆域图[来自wikipedia]

到了1690年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无可争辩地成为了南亚次大陆的准国家”。经过不断的征战,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1773年,东印度公司改为直接受英国内阁管辖,并开始指派“印度总督”。

此时,大清“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正在平叛大小金川之乱;西藏地方上,由清中央授权的、以“藏传密教”格鲁派达赖喇嘛为首的“政教合一体制”刚刚建立二十余年。沙俄处于著名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即将战胜奥斯曼帝国。

1857年,南亚次大陆各地发生反英大起义,大部分持效忠莫卧儿帝国的立场,掌握先进武器的东印度公司军队残酷镇压了这些起义。

1858年5月,英国人把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流放到缅甸仰光,然后处死了其家族的大部分成员,英帝国正式获取了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东印度公司时代结束,进入到“英属印度”时时期。

此时的大清,正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的主要对手正是英帝国。当年不仅与交战国签署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并且还被掺和进来的俄、美以调停的名义,软硬兼施签署了《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西藏的十二世达赖灵童刚刚得到确认,但后来他18岁刚成年就去世了。

英帝国作为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帝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它诸多的殖民地中,“英属印度”是最重要的一块,是英帝国海外发展的最主要方向。其地位之高,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多次被形容为英帝国的“第二帝国”。“英属印度”最强盛时期,包括现代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1937年归英国内阁直管)等国,地跨南亚、东南亚、中亚,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同时扼守印度洋海上通道。

当然,“英属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英属印度1893年地图,留意右上角的英文是“Indian Empire”——印度帝国[来自wikipedia]

2-2、英国侵占西藏外围:

全力经营南亚的英帝国,一直觊觎着印度殖民地背后的青藏高原。

不丹位于西藏的南部,“不丹”就是“西藏末端”的意思。该国,由“藏传密教”竹巴噶举派的夏仲阿旺朗杰于1616年建立,实行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颇罗鼐主持西藏政务时期(1728-1747),不丹确立了与西藏之间的“宗藩关系”。

1772年,英国入侵不丹。1865年,割占不丹2000平方公里。

锡金古名“哲孟雄”,位于西藏西南。在吐蕃王朝时期(相当于唐代),曾是西藏的一部分。1642年,由来自青藏高原康区的蓬楚格·纳穆加尔建立“纳穆加尔王朝”。十七世纪末,成为西藏的藩属,接受拉萨管辖。

1814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锡金,经过不断征战,1861年将锡金置于英国控制之下。打开了从南亚平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大门——“西藏门户洞开”[清史稿]。

尼泊尔是南亚古国,历史上曾有多个王朝,位于西藏西南。1768年,尼泊尔的廓尔喀部族兴起,建立“廓尔喀王国”(也叫“沙阿王朝”),主要信仰印度教。1788年和1791年两次入侵西藏失败后,成为清朝的直接藩属国。1814年-1816年,英国发动英尼战争,善战的廓尔喀人历经多次战斗、最终战败,割让三分之一国土给英属印度。

有意思的是,英尼战争初期,英国军队曾被彪悍的廓尔喀人击败,廓尔喀把缴获的英军装备上交清朝,但因译名不同,清朝未意识到与廓尔喀开战的是来自其他大洲的强国。太平天国时期,廓尔喀还曾上表清朝,希望派兵协助,但清中央未予答复。

尼泊尔、锡金、不丹,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地理位置[来自网络]

2-3、沙俄在中亚、南亚的存在:

与老牌帝国英国相比,沙俄在欧亚大陆的兴起虽然略晚了一些,并且在欧洲方向于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但“北极熊”在亚洲的扩张更加野心勃勃、更加具有侵略性。

在东亚,沙俄通过不断的战争,迫使清朝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占据了中国154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末民国,中国的外蒙、新疆等,也在沙俄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中亚,沙俄也是积极武力扩张,先后控制希瓦汗国与布哈拉汗国,1864年占领费尔干纳盆地的浩罕与塔什干,1877年占领土库曼…十九世纪中后期,沙俄的势力站稳中亚,开始把触角伸向了南亚、以及(特别是)青藏高原。

沙俄在青藏高原与英国的角逐有一个优势:沙俄可以直接从蒙古人中找到“藏传密教”的喇嘛(比如著名的德尔智),来直接与西藏的达赖喇嘛、噶厦地方政府、三大寺高层建立联系。

沙俄1914年疆域图[来自wikipedia]

2-4、十九世纪前,清中央与西藏之间的关系:

清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写一本专著。甚至其中的清中央下旨授权成立的“格鲁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也足够写一篇专门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后台发送“格鲁派”查阅]。在此不展开叙述,只提一些要点:

明朝末年,新兴的格鲁派与当时在西藏最强大的“藏巴汗”政权和“噶玛噶举派”政教联盟,正处于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关于噶举派,可后台发送“噶举派”查阅]

格鲁派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与驻牧青海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落首领“固始汗”结盟,邀结蒙古军队加入青藏高原的宗教战争[西藏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频发,以后专门写文],先是打败了四川康区的苯教土司势力,然后彻底打败西藏本地的“藏巴汗+噶玛噶举派”政教联盟——这一仗,有“两千蒙古铁骑杀灭十万藏军”的说法。虽然数字上可能夸张了,但宗教战争也是战争,一样很残酷。

固始汗与五世达赖在宗教战争中、战胜后,曾先后向后金时期的皇太极、清朝时期的顺治皇帝表示效忠,顺治皇帝给予了认可。

1642年-1720年的西藏,是蒙古汗王掌握政权、格鲁派达赖喇嘛掌握教权。被称为“甘丹颇章政权”时期。

1717年准格尔蒙古攻入西藏,大肆屠杀和劫掠。统治西藏政权的第六任卫拉特蒙古“拉藏汗”全家被杀。1718年、1720年,清朝两度发兵平叛。第二次,以康熙的十四皇子恂勤王胤禵为大将军统领各军,年羹尧为四川总督负责后勤保障,出兵三路。10月,准噶尔蒙古的大策凌敦多布兵败逃走,清朝建立了对西藏的直接统治。

1721年-1750年,由清中央册封的世俗首席噶伦为“西藏郡王”掌握政权、格鲁派达赖喇嘛掌握教权。

1727年开始,清中央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的行政权力,当年发生阿尔布巴勾结准格尔蒙古叛乱。1728年,清廷派查朗阿等率军至拉萨,将叛乱的阿尔布巴、隆布鼐二人凌迟处死。册封世俗贵族“颇罗鼐”为首席噶伦、西藏郡王,负责统治西藏。

1751年,因时任“西藏郡王”珠儿默特勾结准格尔蒙古图谋叛乱,清廷派军平乱后,乾隆认为“因有藏王称号,是以拥势太重”,扶植本地世俗势力管理西藏、比扶植宗教势力更难以持久驾驭,遂废除原有的“西藏郡王”兼首席噶伦制度。清廷下旨颁行策楞所奏的《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章程扩大驻藏大臣的职权,并首次正式规定达赖喇嘛的世俗权力,形成驻藏大臣、达赖与班禅的僧官系统、噶厦俗官系统三者制衡的状态;正式设立噶厦地方政府,驻地在拉萨大昭寺,长官为噶伦,秉承驻藏大臣、达赖喇嘛旨意办事。噶厦政府遇有大事,需请示达喇喇嘛和驻藏大臣酌定、并盖双方印章。西藏的重要官员任免,必须奏请中央批准。

1751年,从七世达赖开始了以“藏传密教”格鲁派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机制,并持续到1959年。

同时,清中央积极扶持驻锡于日喀则的格鲁派班禅喇嘛一系,其政教权利,不归拉萨的达赖喇嘛和噶厦管辖。班禅喇嘛的政教合一机构称“班禅堪厅”,下辖十个宗[宗,相当于县],其官员任命、税收、差役、司法裁决等,均由班禅堪厅自主负责,重要事项报驻藏大臣。

格鲁派内部,实际上有四位宗教地位平起平坐的最高级别“转世活佛”,分别是:前藏的达赖喇嘛、后藏的班禅喇嘛、内蒙和青海的章嘉国师、外蒙的哲布尊丹巴。

关于西藏历史上的三次“政教合一”统治,以后专门著文探讨。结论不妨先说: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从来就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只能上溯到十三世纪的元世祖时期。并且每一次“政教合一”都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授权或支持。

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

“带路党”是“藏传密教”噶玛噶举派第二大活佛十世“夏玛巴”[也翻译为“沙马尔巴”]。起因是: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给乾隆皇帝贺寿,不幸染病圆寂,因此清中央和满朝权贵赏赐了大量黄金白银——史载,钱财“数十万金”、“珍宝不可胜计”。夏玛巴与格鲁派另一位大活佛“仲巴呼图克图”,同圆寂的六世班禅是同母异父的三兄弟[高级喇嘛活佛转世在世俗大家族,曾经是个普遍现象。反映出“转世”的可操作性,乾隆御笔的《喇嘛说》曾专门指出其中弊病]。仲巴坚持这些钱财是赏赐给格鲁派的,噶玛噶举派的夏玛巴没份儿。夏玛巴怀恨在心,就跟廓尔喀国王撺掇,“极言札什伦布寺所得财物之丰厚,又将藏兵虚实相告,唆使廓尔喀入藏劫掠”。

新兴的廓尔喀,本来与西藏就有商贸纠纷,于是1788年,廓尔喀第一次入侵西藏。由于藏军抵抗能力低下、地方政府无能,廓尔喀迅速攻占聂拉木、吉隆、定日等县[当时叫“宗”]。清廷得知之后,派四川提督成德、成都将军鄂辉率军先后入藏驰援,并派侍郎巴忠为钦差入藏全权处理。清军未到,驻藏大臣和西藏政教高层,已与廓尔喀私下媾和。清军到达后,乾隆将两名驻藏大臣庆麟和雅满泰革职,清军继续前往追剿廓尔喀军队,年底廓尔喀表示“投顺天朝”,成为清朝的属国。1789年底,廓藏双方和谈、私订和约。[公元八、九世纪的吐蕃王朝曾横扫青藏高原,1000年后却被小小的廓尔喀打得满地找牙,几百年藏传密教统治体制对西藏的弱化,可见一斑。]

这次战争的另一个后果是:廓尔喀占领了锡金。锡金王室逃入西藏避难。

1790年,乾隆先后将办事不利的两任驻藏大臣舒濂、普福革职,解送八世达赖的兄弟进京,并更换摄政活佛。同年,廓尔喀一方索要和谈答应的好处,而西藏一方则百般敷衍,导致双方关系再度紧张。1791年,亲政的八世达赖派出使者去廓尔喀,试图以半价了结当初私下承诺的好处。廓尔喀以西藏背盟为由、扣留使团,第二次入侵西藏。一路攻陷聂拉木、吉隆、定日、萨迦等处,最后洗劫了日喀则的扎实伦布寺,并带战利品回撤。年底,乾隆派大将福康安、海兰察等率大军入藏。[没错,就是那个在小说和电视剧中著名的福康安。]

1792年5月,福康安等率军先收复西藏边境几个县的失地,然后举兵进入廓尔喀,经过多次激战、双方互有重大伤亡。8月廓尔喀王投降,将所有抢掠自扎实伦布寺的财物归还。年底,廓尔喀派特使往北京朝贡。清廷专门下旨,永久废除“带路党”夏玛巴活佛的转世系统,将其所属100多座噶玛噶举派寺庙全部改宗格鲁派,并将已在尼泊尔去世的夏玛巴尸体索回、在西藏各处作为叛国贼示众;另将一位参与叛乱的活佛当众“剥黄处死”。

1793年,根据两次廓尔喀战争暴露的种种问题,清中央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高级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等制度,详细规定了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达赖、班禅转世程序,地方政权的组织结构,并正式划分西藏和青海、四川、新疆等省份的边界。此后西藏的政务基本依照此章程行事。

两次廓尔喀战争,还有两个对后世高原格局产生影响的结果:

1、因廓尔喀战败,被其灭亡的锡金得以复国。但战争中另一个西藏的藩属国“不丹”趁火打劫,占领了原属锡金的大片地方;

2、西藏地方对廓尔喀依然非常戒备,八世达赖希望联合廓尔喀的邻国来与之对抗,曾派遣一个代表团去印度的加尔各答,希望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合作——这大概是西藏地方首次与英属印度进行政治勾兑。

以上可见,当清中央强大的时候,不仅能够保卫边疆,而且能够及时更换、惩戒腐败无能的地方大员、宗教上层,从军事到吏治,都保持足够的水准。从西藏郡王时代、到确立格鲁派的“政教合一”统治、直至十八世纪末,西藏的内忧外患均依靠清中央政府的支持,才能化险为夷。

清朝晚期中央和西藏地方的关系,我们穿插在后面的叙述中展开。

御赐金瓶掣签[来自网络]

2-5、两次“英国侵藏战争”:

十八世纪中后期,东印度公司就开始派人前往西藏腹地搜集情报。到十九世纪末,来自英属印度的多批情报人员、探险家非法潜入西藏,关于西藏的地理、自然、人文、政治、军事,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情报。

1875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就西藏的“战略地位”达成如下共识:

1、西藏可作为英国侵入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跳板和基地,保证英国在长江流域的独占地位和在中国的霸权地位。

2、从西藏入侵中国,比从海上入侵中国遇到的抵抗要小,避免其他帝国的竞争性阻扰。

3、英印商品从西藏进入中国内陆,可以免去很多关税。

英国政府对外则宣称:为了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英国必须使西藏成为印度和外界之间的缓冲地带。

这是“缓冲论”的由来。而所谓缓冲地带,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看,主要面对的是北方虎视眈眈的沙俄,但也有削弱中国、阻止中国重新成长为大国的“长远策略”。

1876年9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允许英国人开辟印度与西藏间的交通。

1884年、1886年,英国不断派出军队,试图入侵西藏。西藏方面在热纳宗隆吐山设防。英军以西藏侵入锡金为借口,要求西藏军队从隆吐山撤出。此时已经极为软弱的清政府,答应了英国的要求、一再退让,连当时的驻藏大臣文硕都认为热纳宗一直属于西藏管辖、支持西藏用兵,西藏地方则对中央的反应非常不满——当时的清中央,大权独揽的是慈禧太后。

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即隆吐山战役。战争中,清中央撤换了主战的驻藏大臣、派主和的升泰担任,并派英国人赫政担任驻藏大臣的助手[清中央的没落可见一斑]。虽然西藏上下应战之情一致强烈,但由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指挥的水平相差太远,历经半年激战,西藏军民在付出惨痛牺牲后,隆吐山失守、战争失败。

1890年3月17日,中英签订《中英藏印条约》。锡金(哲孟雄)脱离西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西藏面向印度一侧彻底失去藩篱、无险可固);条约划定藏哲边界,使西藏丢失岗巴宗(今岗巴县)以南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区。

西藏上层对此条约非常反对,向驻藏大臣衙门上禀帖谴责升泰(签约谈判人)的作为。

《中英藏印条约》全称《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其字面含义是:中英两国开会商议有关西藏和印度的条约。可以理解为,中、英是对等的概念,都是国家;藏、印也是对等的概念,是中英各自所属的地区。

由于藏印条约中的多个问题没有得到实际落实,1893年在英国的压力下,中英签订《中英藏印续约》。开放亚东为通商关口,“听任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在五年内免纳进出口税;英人在该地享有领事裁判权;在锡金游牧的藏人应照英国在锡金随时立定游牧章程办理。自此,英国人最终打开西藏的大门。

1895年,十三世达赖喇嘛亲政。由于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一系列有损西藏的条约,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威信不断受到考验,西藏地方和清政府之间也逐渐疏远。

在英国试图控制西藏的同时,沙俄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与十三世达赖接近。1890年,具有俄罗斯帝国臣民身份的蒙古族喇嘛德尔智,来到拉萨,成为了十三世达赖的重要顾问。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之后,德尔智因势利导、竭力劝说十三世达赖投靠沙俄、寻求保护。

1903年下半年,英国决定第二次侵入西藏。表面上由于噶厦地方政府拒绝执行中英藏印两个条约中的相关规定,实际上为了驱逐西藏的亲俄势力、建立英国在西藏的霸权。

这一次带队的,是詹姆斯·麦克唐纳准将和著名历史人物、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殖民地专员荣赫鹏上校(Francis Younghusband)。[最近看一些文章,把Francis Younghusband翻译为弗朗西斯·扬哈斯本,让人看着有些不知所云。对于译名已有约定俗成的历史人物,比如这里,直接用传统翻译“荣赫鹏”就好。]

麦克唐纳准将和荣赫鹏上校一开始就带了3000多名装备精良的士兵,后来又增兵4000。1904年开春,他们一路从亚东向帕里、江孜方向进攻,边打边谈、边谈边打。英军装备了大炮、机枪和步枪;而西藏军民的主要武器为弓箭、大刀、木棒、镰刀,最多装备了火绳枪。一系列战役在二者之间展开,悬殊程度可想而知。

过去西藏的“军队”不是现代意义的职业军人,虽然也是“职业的”、但藏兵有点儿像服差役:老婆孩子、牛羊都得自己带着,政府也基本上不发服装和武器,大多是藏兵自己准备。不打仗的时候也没有训练,就是放养种地、生孩子、过日子,打仗的时候还有拖家带口、赶着牛羊去前线——基本上等于是“职业百姓”、“业余士兵”。

噶厦政府先后多次发布全藏动员令、从各地开赴前线的西藏军民先后多达几万人,但在英军的现代化火器之下、再加上藏军基本没有指挥情报后勤体系和军事素养,大部分战斗都变成了单方面的残酷屠杀。现代战争,光看“天时地利人和”是不够的,先进的武器装备、高明的作战指挥、准确的情报、强大的后勤、日常的军事训练等等,才是基础。

所以,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虽然全藏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但局面往往是一面倒的大屠杀。藏军个别出彩的战斗,是陡峭地形、坚固工事或恶劣天气带来的,但很快也被英军扭转。其中,4月到7月的江孜保卫战持续约100天,是近代西藏抗击外国侵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斗。1904年8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拉萨。

前线开战的同时,新任驻藏大臣有泰,却是个主和派。不仅对藏军进行多方约束和限制,而且上报给清中央的情况,亦有偏颇不实。当英军攻克江孜之后,7月底十三世达赖随亲俄势力离开拉萨、经青海逃往外蒙古库伦避难。战争进行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内部的意见混乱、分歧也很大,如果战斗中能够给予英印军队足够的杀伤,也许有利于对方内部的决心发生动摇。

“英军进入拉萨后大肆劫掠,抢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荣赫鹏拿着在江孜拟好的条约草案,一开始却找不到谈判对象——经驻藏大臣有泰上奏,清中央因十三世达赖“临阵潜逃”对他进行了过于严厉的处罚:暂时革除“达赖”名号,由九世班禅暂摄西藏权力。但班禅不接受。

于是荣赫鹏威逼利诱噶厦地方政府、僧俗大会、格鲁派三大寺签署了“拉萨条约”,由于清廷多次电令不得批准该条约,驻藏大臣有泰没有签字。[过去西藏的“僧俗大会”,也有翻译为“民众大会”的,但不是普通民众的大会,而是上层社会各方势力代表组成的一个议事机构。]

“拉萨条约”的内容要点是:增加噶尔、江孜为开放的边境口岸;西藏向英国战争赔款750万银卢比;英国在亚东的春丕驻兵;西藏将自印度边界至拉萨的炮台、山寨一律削平,武备全行撤去;非英国事先同意,不得将西藏土地让卖、租典予外国;西藏事务不准除英国之外的外国干涉;外国不得派员或代理人进入西藏;西藏铁路、道路、电线、矿产及其他利权,均不许外国及其国民享受,否则英国政府将享受与之相抵或相同之利权;西藏的财政收入、货物、金银钱币皆不许给与外国抵押拨兑。

战后,外国列强特别是沙俄,对“拉萨条约”提出强烈不满和质疑。

其实,早在1903年下半年,当沙俄得知英国准备第二次入侵西藏,就多次与英国交涉,要求英国保证“不占领西藏”、“英国对藏政策不因战争而改变”。英国一开始进行各种敷衍。1903年底,沙俄以支持英国在埃及的利益为交换,获得英国官方以书面备忘录的形式作出保证。因而,沙俄认为战后签署的“拉萨条约”违背了此前英国对沙俄的官方承诺,并提出了也将不遵守彼此共识、不再支持英国在埃及利益。

另外,由于十三世达赖出逃到了沙俄的势力范围之内、清中央对于十三世达赖有所缓和、英国争取班禅又无功而返,英国考虑到国际利益、持久与沙俄和中国争夺在西藏的影响力等因素,对于修改“拉萨条约”的态度,有所缓和。

由于中央未批准,驻藏大臣有泰回避了签署“拉萨条约”,加上十三世达赖出走,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拉萨条约”的签署缺乏官方权威。连英国侵略者自己也承认“从中藏的角度看没有比这个政治手腕更好的办法了”。

然而,清中央的软弱和回避,也首开了西藏地方政府与外界直接签订条约的错误先例——这一点恐怕也是后来西藏地方政府敢于与英国私下议定的前兆。当然,此事最终还是由清中央政府另派全权代表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把“拉萨条约”作为附件,以这种方式解决了程序合法性的问题。这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写照。

“拉萨条约”内容上报到北京后,在国内引起广泛公愤。1905年1月,清中央政府决定派遣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唐绍仪(12岁公派美国留学、肄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世成为美国总统胡佛的私人朋友)、张萌棠(曾外派日本、美国)赴印度与英国当局重新交涉、商订条约。

外语娴熟、外交经验丰富的唐绍仪,发现了英国人玩弄Sovereignty(主权)和Suzerainty(宗主权)的文字游戏,坚持大清国对西藏的主权。经过一年多坚韧细致的交涉,最终于1906年4月由张萌棠代表清朝签订了正式的《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该条约的要点是:英国政府不占领西藏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政府亦不准许其他国家侵占西藏或干涉藏事;“拉萨条约”及其更订文据作为本条约的附约;“拉萨条约”第九款第四节所声明之各项权利为中国独享,其他国家及其国民不得享受;惟英国在与中国商定后,有权在各商埠铺设连接到印度的电报线路。

这大概是清末时期,中国与列强交往中少见的一次外交“成功”吧。

英军遭受过重创的江孜宗山[十一郎摄]

2-7、不丹有个带路党:

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随英军入侵西藏的,还有一位特殊的“带路党”——就是而今“不丹王国”旺楚克王室的第一任国王乌颜·旺楚克。当年,他还只是不丹的一个地方头人。

不丹成为一个政治实体,最早可以上溯到1616年藏传密教竹巴噶举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统治。不丹的国名,就是“西藏末端”的意思。可以说不丹与西藏之间,存在着同文、同种、同历史的同胞之谊。

1680年代,西藏与拉达克的战争中,不丹是拉达克的盟友,因为二者都信奉竹巴噶举派。拉达克战败后,不丹与西藏建立宗藩关系。

1865年,英国占据了不丹2000平方公里土地,并开始分化、扶持不丹的诸多地方豪强。此时不丹的政权,依然是竹巴噶举派的政教合一体制。

1904年初的三个月,荣赫鹏率领的英军在进藏途中,遭遇气候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此时,依然还是不丹地方头人的乌颜·旺楚克,主动投靠英军,并开放不丹一侧的阿莫河线路给侵略军,使得英军顺利进军春丕河谷。

乌颜·旺楚克不仅向英军开放了重要的战略通道,而且还亲率部署随英军效力。表面上声称作为“英国与西藏的调停人”,实际上,当时作为地方头人的乌颜·旺楚克,根本不具备“调停”的资格。

可以说,此役乌颜·旺楚克投靠大英帝国的投名状上沾满了西藏军民的鲜血。事后,英帝国也没有忘了酬谢这位主动的带路党。不仅授予乌颜·旺楚克英帝国勋章,而且在1907年专门为他制造兵变、推翻了竹巴噶举派法王对不丹历时近三百年的统治,把东萨总管乌颜·旺楚克推上不丹国王的宝座,建立了亲英的旺楚克王朝。不丹从此成为英帝国的正式保护国。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印度独立、并以大英帝国在亚洲的继承者自居。不丹王国也随之以印度的马首是瞻。而今,不丹是罕见的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未建交的国家。其军事、外交之权均操纵在印度手中。[后台发送“不丹”查阅有关奇葩]

从旺楚克王朝建立伊始,中英、中印之间在西藏的历次冲突摩擦中,不丹的身影也时隐时现。

中不边境的绰莫拉日神山[十一郎摄]

三、英国侵藏战争之后的青藏高原:

英国对锡金和不丹的占领、对尼泊尔的割占、两次侵藏战争,把前工业化帝国的武装力量和政治经济野心,摆在了青藏高原之上。

尤其是两次侵藏战争,让英帝国在与其他列强的竞争中,获得了在西藏的优势。但依然不敢、也没能够在衰弱的大清版图上挖下西藏这块肥肉。

那么,两次侵藏战争之后,西藏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904年7月底,英军即将兵临拉萨城下之际,十三世达赖在沙俄籍蒙古族喇嘛德尔智的影响下,逃亡外蒙古库伦。清中央立刻下旨临时革除了他的“达赖”封号。

十三世达赖在外蒙期间,一方面继续向清中央表示效忠和求救,另一方面则通过德尔智去莫斯科,寻求沙俄支持西藏脱离中国。但是,沙俄并未同意,只是出于牵制英国的需求,对十三世达赖礼遇有加。

1905年,清中央鉴于这种严峻的政治形势,恢复了十三世达赖的封号,并派蒙古王公前往宣慰。同时商议派兵护送达赖回藏事宜,但由于受到英国的反对,未能及时成行。

1908年,十三世达赖回到内地五台山,并借机与美国、德国、英国、沙俄、法国的官员结识交往,继续谋求独立。

同年九月,十三世达赖进京为慈禧贺寿,借此机会提出废除驻藏大臣制度,被清廷严拒。清廷对他的接待规格,也远低于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

同年底,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溥仪继位,加封十三世达赖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十三世达赖趁国丧期间,立刻启程回藏。

在这个历史阶段,清朝正在对康区推行“改土归流”,主持此项工作的赵尔丰,措施激烈、杀戮较重,严重影响了清中央在高原偏远地区的民心归属。

晚清的驻藏大臣,清明能干者少、贪腐无能者多。驻藏大臣对地方事务的监督、管理,逐渐形同虚设。这一点,中国历朝历代均如此:派往偏远边疆的大臣,在中央强盛之时,大多也是开疆拓土、积极进取之士。在中央衰败之日,则多是视为畏途、昏聩乖张之辈。

当时的驻藏大臣联豫恰恰是后者。十三世达赖进藏途中,联豫奏请钟颖和赵尔丰率川边军入藏。达赖得知后,派藏军防堵。中央和西藏地方的军事对抗,由此而起。

由于藏军不敌川边军,达赖通过英国驻江孜的商务代表向清廷和各国驻华使馆发电抗议。这是西藏地方公开通过外国列强对中央施加压力之始。

1909年底,十三世达赖回到拉萨,与驻藏大臣联豫公开交恶。并下令停止为驻藏大臣衙门供应粮草。

1910年初,川军接近拉萨,十三世达赖约见驻藏帮办大臣(相当于副职)温宗尧,获得安全保证的承诺,遂下令召回藏军。但联豫不予同意。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川军进入拉萨后军纪极差,造成西藏上下的反感和恐慌。随之,十三世达赖再次出逃,经亚东、锡金逃往英属印度,联豫随即奏请革去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的“达赖喇嘛”封号,清廷批准并令联豫依例寻访灵童、另立新达赖喇嘛。这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二次废黜达赖。

在国力虚弱、列强环伺的时代,于边疆敏感区域如此鲁莽行事,行政既无智慧、中央亦失权威。

十三世达赖及随从在英属印度获得了英国的庇护,驻大吉岭。清廷派大员前往大吉岭劝说达赖,被拒。

这是西藏地方政教高层第一次与列强直接建立联系,开历史之未有。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培养出一批亲英的西藏政教高层。

恰在此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民国初创、军阀混战,西藏又将有何变故呢?

清朝1765年疆域图[来自wikipedia]

【本篇小结】

本篇着眼于清朝时期,青藏高原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中国西藏、及其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沿革与时代变迁。作为“藏南九万平方公里”话题的知识储备部分。

重要的两大事件“1914年西姆拉会议”、“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将放在后续篇章里展开叙述。敬请期待!

注:部分参考书籍和资料:

《清史稿》

《拉萨真面目》[英]埃德蒙·坎德勒

《西藏简明通史》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

《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陈庆英藏学论文集》陈庆英

《西藏历史问题研究》张云

《论“西姆拉会议”》卢秀璋

《喇嘛王国的覆灭》[美]梅·戈尔斯坦

《拉萨旧事(1944-1949)》柳陞祺

《张向明55年西藏工作实录》(内部资料)

wikipedia

撰文/供图: 十一郎

微信公众号:不见(ID:bu-jian)

作者简介:户外探险撰稿人、知名媒体人、NGO从业者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