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殷剑峰:以共同创新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6 阅读数:人阅读

 

转自:中国金融新闻网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金融体系致力于普惠金融实践,不断出台政策、创新产品,极大提升了全民金融可获得能力。但是,普惠金融领域出台的政策和创新的产品,主要都集中在中小微企业金融和三农金融服务上,相对而言,对新市民的普惠金融创新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

随着社会就业形式的不断变革,我国新市民群体不断壮大,并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年1月举行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新市民已达到2亿人,在沿海发达地区,新市民占常住人口比例更已超30%。笔者一直在研究新市民的金融属性,发现新市民具有流动性强、金融行为数据分散、信用评价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金融体系下,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获得能力也比较弱,要把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之一加以重视起来。近期,笔者关注到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 分层分类精准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一文,以及在参加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时介绍的金融支持并服务新市民群体的相关举措,其中许多观点与笔者的思考不谋而合。现就如何打通数据壁垒、以共同创新来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了新市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现有的中国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以常住居民的金融需要为原型来设计的。具体表现在金融产品重抵押、重实体考察、重历史信用状况的分析应用等方面。但这些金融风控手段和产品设计逻辑,不能有效满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新市民刚刚到达一个城市,往往没有合适的住房和资产作为信用抵押物。新市民流动性强,金融行为数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很难成为信用评价的依据。新市民就业形式多样,自主就业意愿强烈,其中很大比例新市民没有依附在现代企业劳务制度框架内,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服务数据难以获得。但是,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具有非常旺盛的金融需求。因此,社会金融体系必须针对新市民群体进行创新,通过优化调整信贷政策和产品,增加对新市民的金融供给。

二、服务新市民必须依靠数字化融合创新。根据新市民流动性强、金融行为数据分散等特点,要提升面向广大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必须依靠综合的数字化赋能。可以评价新市民信用状况的数据来自各部门各行业,初步来看,至少工商、社保、医保、公积金、民政、公安、法院、企业和园区等相关数据,都可以成为新市民信用评价和金融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需要打通数据壁垒,形成综合数据应用平台来综合利用。当前政务2.0平台正在推广应用,浙江等省份数字化工程不断推进,为打通数据壁垒创造了良好条件。建议金融系统充分利用国家数字化改革的契机,以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提升为试点,推出更多的数字化融合创新产品。

三、服务新市民需要建立分层分类的数字化模型。新市民是一个统称概念,不同类型的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千差万别。要在上述数据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新市民群体,分层分类地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比如,针对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创业主体,可以结合工商数据、“三表”数据,推出线上创业类信贷产品;针对大学毕业生、青年新市民群体,可以创新生活场景类金融数据产品,在新市民立业、安居、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适配的金融产品;针对产业务工型新市民,可以围绕园区用工数据进行分析建模,为小微企业及其员工提供联合授信等等。

四、服务新市民要紧紧依托生产生活场景。金融实践告诉我们,大部分信用风险都是信贷资金流脱离监控、用途变异而形成的。控制资金用途是控制信用风险的核心手段。因此,深度切入新市民生产生活场景的产品创新,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并使新市民金融做到精准滴灌。所谓新市民场景金融,就是把金融产品与各种金融需求场景有效融合、甚至直接切入,实现风险定价更加精确、现金流更加可视和可控。例如:将新市民购买家电、家居产品的订单与银行系统相连,为客户提供与订单相匹配的用信额度,推出家电贷、家居贷等产品,把融资、结算、支付等服务结合在一起,既使金融服务更贴心,也使资金用途完全处于监控之下。笔者注意到,温州银行在今年1月与温医附二院联合推出“医后付”产品,就深度切入了医院挂号、检查、化验、取药等一系列诊疗环节,既“先医后付”,该模式给了市民很好的就医体验,也保证了信用资金的用途真实,有效防控信用风险。笔者认为,这种场景金融的探索,在新市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五、服务新市民需要监管创新与银行创新相向而行。金融监管是控制金融创新力度的重要阀门,过度加强监管可能会造成金融抑制,而过度放松监管就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加强监管与包容发展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不是用一方动能去否定另一方的作用,而是要通过数字化金融监管的创新运用,将两者强弱性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过程中,监管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一直在相向而行,正是这种相向而行,保证了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下一步,在金融行业积极探索完善针对新市民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监管方式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例如,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线上身份识别和认证已经可以比肩甚至超过线下面签认证的准确程度。那么,在服务新市民的金融产品创新中,监管部门是否可以逐步尝试银行卡面签监管要求的变革。

综上,新市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重点方向,需要金融系统和全社会打通数据壁垒,通过共同创新、分层创新、场景创新,形成更加精准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