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应对三重压力——2022Q1中国宏观金融
报告负责人
■殷剑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执笔人
■殷剑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张 旸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宏观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
■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一季度GDP实际增长较上季度加快。国内多地疫情反弹冲击消费复苏,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使得海外需求放缓,国内外防疫措施差异使得国内部分产能向海外转移,消费支出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能源供给行业、基建行业和接触型消费行业投资增速升幅较大,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力增强。生产价格向消费价格传导加强,不过居民消费需求偏弱,核心CPI缺乏大幅上涨基础。
■非金融部门的信用扩张速度小幅提升,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和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需求。疫情导致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承压,大部分中下游制造业受疫情影响产能放缓、盈利减弱。接触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在积极财政政策下,政府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与基金预算都呈现出收入放缓、支出加快的特征。地方政府融资“显性化”程度提高,城投债融资放缓,信用扩张主要依靠专项债发行。居民部门比较疲软,消费和经营贷款全面放缓。疫情反弹对就业造成冲击,城镇调查失业率几乎与2020年6月份水平相当。今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可能会比往年更突出。
■疫情对3月份社会活动的冲击程度接近2020年的水平,此轮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将是影响今年经济表现的重要关键因素。从4月份金融数据看,新增贷款、新增社融的同比分别为-72%和-51%。这表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是无比正确的。2022年可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目录
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
二、信用总量情况
(一)企业部门
(二)政府部门
(三)居民部门
三、预期
(一)疫情封控措施需更加灵活有效
(二)2022很可能是近半个世纪最困难的一年
报告正文
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2022年第一季度GDP的实际增速为4.8%,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从三大需求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来看(图1),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3.3个百分点,较去年第四季度下滑0.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0.2个百分点,较去年第四季度下滑0.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拉动1.3个百分点,较去年第四季度回升1.8个百分点。国内多地疫情反弹冲击消费复苏,消费支出的拉动力延续下滑。外贸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净出口的拉动力降至2020年6月以来最低。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发力,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
图1 三大需求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
数据来源:Wind。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能源供给行业、基建行业和接触型消费行业投资增速升幅较大。第一季度固定投资完成额增速为9.3%,较去年第四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宏观政策发力支撑基建投资从去年第四季度的0.21%大幅反弹至10.48%。从三大产业来看,猪周期波动的负面影响导致畜牧业投资同比萎缩,拖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至6.8%(图2);第二产业投资加快,增速较上季度提高4.8个百分点至16.1%,国内大宗商品“稳价保量”政策利好能源供给行业,采矿业和电热燃水生产供应的投资明显加快,制造业也保持复苏韧性,而建筑业投资受房地产周期影响同比萎缩;第三产业投资回暖,增速较上季度提高4.3个百分点至6.4%,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消费行业稳步恢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运仓储投资增速均回升8至11个百分点左右。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景气度回升。而金融业投资增速由正转负,原因或与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有关。房企预期转弱,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凸显。
图2 主要行业固定投资完成额第一季度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变化(%)
数据来源:Wind。
疫情冲击消费复苏,生产价格向消费价格逐步传导。在需求收缩的长期趋势下,3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冲击消费市场,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为3.3%,较去年第四季度大幅下滑9.2个百分点,创下除了2020年以外的历史最低水平。网上零售增速下滑幅度不大,反映出疫情主要冲击接触型消费市场。从价格指数来看,生产价格指数(PPI)涨势趋于回落(图3),1至3月份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9.1%、8.8%和8.3%,大宗商品“稳价保量”政策效果显现,生产资料PPI增速回落2.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至3月份同比增速分别为0.9%、0.9%和1.5%,受到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包含能源在内的非食品CPI同比涨幅连续7个月保持在2%以上,猪肉价格拖累食品CPI同比跌幅超过1%。PPI向CPI传导逐步显现,二者的增速差从去年12月份的8.8%缩窄至今年3月份的6.8%,这将有助于缓解部分中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第二季度,地缘政治因素将对能源价格形成支撑,不过随着国内“稳价保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PPI翘尾因素大幅回落,预计PPI将延续回落。猪周期拖累因素趋于减弱,CPI翘尾因素增强,基建发力带动行业需求提升,疫情防控形势对生产和运输产生扰动,预计CPI会延续回升。不过居民消费需求偏弱,核心CPI缺乏大幅上涨基础。
图3 消费及生产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
外贸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进出口保持韧性。去年我国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在需求端,其他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大规模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加大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二是在供给端,国内外疫情控制的差异,使得国外产能向中国集中。今年我国的外贸环境更趋复杂,从需求端来看,美、英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加息抑制通胀,叠加地缘政治因素扰动消费预期,使得海外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放缓。从供给端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开防疫措施,东南亚国家也在加快正常生产,而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经济圈区的生产和物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部分产能向海外转移。虽然内外部环境严峻,我国外贸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了一定韧性:第一季度进出口在放缓的同时仍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10.7%,其中,出口增速回落缓于进口(图4),增速差支撑净出口规模同比增长46%,创下历史同期最高规模;贸易结构持续改善,一般贸易进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3.9%,占外贸总值比重较上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至63.2%;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对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东盟的进出口分别增长9.9%、10.2%、8.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分别增长16.7%、6.9%。
图4 进、出口及贸易差额的累计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
二、信用总量情况从去年11月份至今年3月份,M1增速从2.8%阶段性回升至4.7%(图5),与M2的剪刀差趋势性收窄,反映出货币的流动性有一定改善。如果收窄的势头能够保持,将有助于增强经济复苏动能。
图5 M1和M2增速(%)
数据来源:Wind。
非金融部门信用扩张速度小幅提升,动力主要来自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和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需求。第一季度我国非金融部门信用总量为319.3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至10.4%。从融资渠道来看(图6),信贷增速较上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至11%,延续了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放缓趋势,居民贷款放缓是主要拖累项,抵消了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高增的贡献;债券融资加快,增速较上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至14.1%,已经连续2个季度回升,得益于企业短期债券融资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提速;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信用持续萎缩,同比下降8.5%,降幅与去年第四季度水平相近,影子银行业务的压降力度不减。从融资部门来看(图7),企业部门的债务扩张速度加快,归因于企业短期融资需求旺盛;中央政府的债务扩张放缓、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加快,地方政府承担积极财政的发力主体;居民部门债务扩张速度放缓,消费需求偏弱。
图6 各融资渠道信用总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图7 各部门信用总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 企业部门
第一季度企业部门信用总量为175.3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至7.91%,已经连续2个季度回升(图8)。从信贷融资端来看,企业贷款增速较上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至11.73%,高于过去3个季度水平,其中,企业短期融资加快,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增速分别为6.1%和35.3%,较上季度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而企业中长期融资进一步放缓,中长期贷款增速较上季度下降1.8个百分点至12.2%,已经连续4个季度回落。从债券融资端来看,企业债券增速较上季度回升3.8个百分点至5.3%,高于过去3个季度水平,主要得益于短期融资债券大幅提速,增速较上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至23%。企业的信贷融资和债券融资情况都体现出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旺盛,这是由于疫情干扰了多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承压,因而企业短期借款及应付账款大幅增长。第一季度企业存款呈现定期化趋势,活期存款增速与去年第四季度持平,而定期存款增速较上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至9.5%,达到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联系到非银存款增速下滑,反映出资本市场波动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从理财向存款转移。这也反映出企业的整体投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图8 非金融企业信用总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工业方面,能源供应行业的产能和盈利能力相对更强,制造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在能源通胀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的支持下,能源原材料的产能加快、盈利能力也相对更强,采矿业的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季度提高5.4个百分点至10.7%(图9),煤炭采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增速分别为191%、151%。受到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中下游行业的产能放缓、盈利能力减弱,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均下滑3至5个百分点左右,医药、化学纤维、塑胶和塑料、通用设备、汽车等制造业的利润增速在2月份开始由正转负。
图9 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
服务业方面,接触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疫情反弹对接触型消费行业的复苏造成冲击,住宿餐饮、交运仓储和批发零售行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较上季度下滑约6个百分点(图10)。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7.9%、7.5%,均高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市场表现低迷,土地购置面积、销售额和新开工面积均低于去年同期。
图10 第三产业GDP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景气度双双下降。PMI是行业经营生产的先行指标,3月份制造业与服务业PMI指数双双跌到荣枯线之下(图11),上一次这种情况还是发生在2020年2月份疫情刚爆发时期。制造业企业的综合PMI以及生产、三项订单、进口、采购、库存和就业PMI都跌到荣枯线之下,供给端和需求端同向收缩,而成本受能源通胀影响进一步上涨,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PMI攀升至近5个月以来新高。企业内部表现分化,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综合PMI以及生产、新订单和采购PMI都在荣枯线之上,进口、出口订单PMI的萎缩幅度也小于中小型企业。服务业的商务活动、三项订单和从业PMI都跌到荣枯线之下,在45%左右水平,而上游价格上涨导致服务业成本进一步攀升至55.9%。
图11 制造业及非制造业PMI(%)
数据来源:Wind。
从企业债券的发行与到期来看,第一季度企业的偿还压力有所减轻,总偿还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3.5%,融资规模大幅提高,净融资额较去年同期上涨33%,创下历史新高。企业债券违约情况好转,第一季度企业债券违约规模为153亿元,较去年第一季度下降77%。民营企业是主要违约主体,占比81%。违约行业多与房地产相关,房地产服务、开发和建筑工程行业的违约规模合计占比70%。上市公司违约占比43%,高于去年第一季度的34%。从债券市场来看,企业的整体债务压力相对可控,不过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脆弱性十分突出。今年多地区多举措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例如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发放租购房补贴及契税补贴、全面调整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将有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企业的融资环境。不过,在“三道红线”的政策影响下,资源难免会向优资质企业倾斜,弱资质企业仍将面临不小的压力。
❏ 政府部门
第一季度政府部门信用总量为7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较去年第四季度增加0.5个百分点(图1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增速变化方向不一,中央政府信用总量为23万亿元,同比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至10.6%,地方政府信用总量为48.6万亿元,同比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至18.1%,支出压力进一步向地方政府集中。
图12 政府部门信用总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第一季度政府的收入放缓、支出明显加快。为了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去年的财政政策偏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增速持续低于收入增速,为后续财政政策拓宽了空间。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政府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均呈现出“收入放缓、支出加快”的特征(图13)。具体来看,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长8.6%,较上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长7.7%,受到疫情冲击以及大规模减税退税政策实施的影响,3月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速下滑,当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0.16%;非税收入较快增长,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第一季度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4.2%。一般公共支出增速同比增长8.3%,较上季度提高8个百分点,支出结构侧重基础设施建设方向,节能环保、农林水务、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城乡事务的支出增速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由正转负,主要是受到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的影响。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43%,较上季度提高46.7个百分点,升幅大的主要原因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所缴利润、去年结余专项债以及今年新发行专项债的资金支出加快。
图13 政府部门信用总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显性化”程度提高,信用扩张主要依靠专项债发行,城投债融资放缓。第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提速,同比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上升3.7个百分点至22.6%,1至2月份发行的债券中近90%为新增债券,新增债券中超过80%为专项债券。而城投债的政策环境延续收紧,城投债融资放缓,同比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下滑6.6个百分点至15.9%,净融资额同比下降16%。有18个省份地区的城投债发行量同比下降,江苏、浙江、湖南、山东、四川等多个优资质地区的发行增速均由正转负。在城投增速全面放缓的情况下,区域分化依然显著,云南、甘肃等弱资质地区城投信用利差走阔。4月份城投政策有所放松,央行出台“23条举措”强调支持对基建投融资及融资平台的合理融资需求。不过,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大方向下,政策对融资平台的提振作用将根据平台资质差异有所分化。
❏ 居民部门
第一季度居民部门信用总量为72.4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至10.1%(图14)。面对全球通胀、乌克兰危机、国内疫情的“三期叠加”,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转弱,个体工商户的经营预期也受到打击,多种因素交织使得居民贷款全面放缓,短期消费贷款、中长期消费贷款、短期经营贷款和中长期经营贷款的增速均下降了2-3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居民的存款呈现定期化特征,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分别下降1个百分点、提高0.6个百分点。与消费相关的存贷增速同步下行,居民部门比较疲软。
图14居民部门信用总量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疫情反弹对就业造成冲击。全国多地疫情爆发和严格管控,使就业压力抬升。第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16-24岁失业率为16%,25-59岁失业率为5.2%,本地户籍失业率5.6%,几乎都与2020年6月份水平相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急迫,2019年和2020年的院校扩招政策使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今年夏季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较2021年增长18%,涨幅和数量都创历史新高。往年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行业,如房地产、教培、互联网等,其今年的用人需求都剧烈收缩。在疫情反弹叠加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今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可能会比往年更突出。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就业压力。
三、预期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就国外而言,2月下旬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冲击了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市场,全球贸易格局和通胀态势进一步恶化,美英等主要经济体加息收紧全球金融环境,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和跨境资金的流出压力加大;就国内而言,我国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一轮疫情爆发对消费、外贸、生产、物流、就业造成冲击,可能会加剧我国的结构性风险,如地方政府的高负债、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家庭的债务压力、房地产开发商的高杠杆以及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回忆2020年疫情爆发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面积停摆,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冲击,此轮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将是影响今年经济表现的重要关键因素。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判断充满忧患意识,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我们认为,中央的判断无比正确,2022年可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 疫情封控措施需更加灵活有效
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今年第二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均增长3.6%。IMF将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从4.8%再下调至4.4%,该预期远低于我国2021年的增速8.1%,理由是,除了房地产萎缩以外,疫情封控措施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压力。
根据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我们统计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和合肥等7个主要城市每日的拥堵延时指数(图15)。这一指数反映了各个城市内部的交通状况,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越严重,社会活动越活跃。由于指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随着春节临近,指数开始下降,在除夕当天,指数跌到谷底,随着春节结束,指数逐渐上升,城市社会活动恢复。因此在各年度数据比较中,均以除夕为第一天。
图15 7城市平均拥堵延时指数(除夕为第一天)
数据来源:Wind。
注:7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合肥。数据为7个城市拥堵延时指数的简单平均,经过HP滤波平滑。
通过比较2019年以来四年的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从除夕第一天到第90天的数据均大幅低于2019年同期,说明当时新冠疫情在我国爆发后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冲击。再比较2021和2019年的数据,由于2021年疫情在我国已经完全得到控制,社会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因而这两年的数据几乎一致。但是,随着今年奥密克戎病毒的大传播,今年的数据在除夕后30天左右(3月1日)开始下行,到除夕后第60天(3月31日)已经低于2020年新冠疫情大爆发时的水平。换言之,当前疫情对社会活动的冲击程度接近2020年的水平。考虑到疫情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在第二季度进一步凸显。
对于当前的疫情防控,“清零”派和“解封”派争执激烈,争执的焦点都在于相关政策会否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从医学角度讲,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疫情传染率大幅上升、重症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及时灵活地调整政策,其经济后果将极其严峻。
❏ 2022很可能是近半个世纪最困难的一年
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波动,基本呈现十年一周期的特点,而每次周期的上扬都源于党的重要会议的召开(图16):第一,1982年十二大,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开启全面的经济建设;第二,1992年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实施了全面的经济、金融、财政改革;第三,2002年十六大,新的领导团体产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第四,2012年十八大,确定了市场发挥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方向。十八大后,尽管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但实际GDP增长率依然能够维持在7%左右的高水平。在经济规模接近百万亿人民币的背景下,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保持在如此高的增速。
图16 实际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
注:以2020年和2021年的平均增速作为这两年的增速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22年经济目标设定为5.5%,这大幅度超出了IMF的预期。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十八大以来历次会议存在根本差异(表1):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看,以往都是以“稳中有进”的表述或者以总结成绩为主,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判断充满忧患意识,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我们认为,中央的判断无比正确,2022年可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表1 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国家级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责任编辑)禁止二改!否则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和配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