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用“哈、嘞、呀、哇”!你有“文字讨好症”吗?
文 | 维 辰
不用语气词和表情包,你还会聊天吗?
“好的”说成“好哒”“好滴~”;“嗯”说成“嗯嗯”“嗯呢”;“来了”说成“来啦”“来嘞”……最近,脱口秀演员“文字讨好症”的说法引发不少网友共鸣,即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修改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最常见的是在词句结尾处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哟、滴、~、!”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
与其说“讨好”,不如说表达亲切友好。不管是我们之前讨论的“语言通货膨胀”,还是现在的“文字讨好症”,都反映了非面对面交流副语言信息缺失、情绪难以传递的局限性。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领导的“过来”是愤怒还是平和,同事的“哦”是嘲讽还是无感,女友的“行”是无语还是同意,无不需要辅助信息加以说明。为了弥补文字与说话的差距,用语气词、标点符号、表情包等充当“表情”,完整、准确传达自己的真实意思,是表达者的说话水平;减少沟通对象不必要的揣摩与误解,也是保持沟通愉快、提高交际效率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弱关系中,表现柔化语气、积极情绪是一种稳妥、安全的沟通策略。传统的线下交流讲究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体现在语言沟通方面,和网络上的“文字讨好症”并无实质不同。网络社交礼仪是现实礼仪的延伸。只不过,人们具体的交往方式会受到沟通媒介的影响。从车邮马慢到“地球村”,互联网的使用极大拓展了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广泛,关系也在逐渐淡化,热情客套的表达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场景。弱连接成为常态,“文字讨好症”也就显得格外严重。
“友好体”还是“讨好体”,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表达者是否会根据不同场合、对象、目的,灵活调整表达方式。在所有场合对所有人都表现出积极高亢的情绪,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客套过了头,不仅会给对方压力,反而容易造成关系的疏远,表达者自己真实的感受也会被忽略。具有讨好型人格、高敏感、低自尊的人更倾向于在人际交往中迎合他人,当然,这不仅仅会表现在社交网络中,也会散布在线下交往中。“文字讨好症”不是新型产物,也不是单纯的“网络病”。
“文字讨好症”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也可能演变成社交表演和社交内耗,作用有限。经常需要“互联网嘴替”替自己表达的人,再怎么加语气词、表情包,也很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不必叠加过多要素,就能悦人悦己,在此基础上,“文字讨好症”锦上添花。
你有“文字讨好症”吗?(可多选) 太有了 有一点 完全没有 提交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