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个传说。——李清照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5 阅读数:人阅读

 

提到“李清照”,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将她与“千古才女"一代词宗”“婉约派代表词人”这些标签联系到一处。对于这些称谓,李清照自是受之无愧。她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艺人,以文为经,以笔作纬,编织出一幅幅意境唯美的画面。

伊人已逝,历史嬗变,文人江湖始终流,传着她的闺兰雅事与诗意人生。

宋神宗元丰七年( 公元1084年)三月,春光潋滟,万物又一次复苏,天地草木都已生出欣欣之意。在济南章丘一个名叫“明水镇的地方有一户李姓人家,在这个春天,一名女婴来到人世,降临在李家。关于这个女婴的降临,没有留下任何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当时,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后,会在文人辈出的宋朝,乃至在浩浩荡荡、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她李清照,所写的那些清丽婉约的诗词, 被世人一遍遍品读,世代传颂。

面对一位名人,尤其是文采斐然、才情卓越的女子,我们总是习惯从其所处的时代和家庭开始了解。因为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环境、怎样的一对父母,才能培育出这位千古第一才女。

历史学家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这样写道: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从中可见,除了天赋与自身努力,不乏父母双方优良基因的影响。

首先来看一下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李格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为人正直,文采出众,深受大文豪苏轼器重,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先后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太学正等职位,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身为文学家,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文化,在诗词歌赋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平时专于著作,曾经写下十万余字的《礼记说》。

“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这是他对写文所秉持的一个观点。李格非认为,文章不可以随便写,如果不够坦诚,没有足够的诚意,就没法将文章写好。“文如其人”,很多时候自有其道理。一个“诚”字,不仅是李格非为人处世、当官任职的准则,也是写文著作的第一要义。想必这一点,对李清照的为人处世、写诗作词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宋朝名相王佳的女儿。换言之,李清照是当时宰相王跬的外孙女。生母去世后,父亲李格非续弦又娶,继母同样姓王,是北宋著名诗人王拱辰的孙女。

不要忽视两位王姓母亲对李清照成长的影响。自宋太祖开创了文治盛世,社会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女性也受到了良好教育,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美籍作家伊沛霞就中国宋朝妇女的婚姻生活撰写过一-本著作,在书中写道:

“宋代理想的上层阶级的妻子不仅简单地献身于丈夫的家庭,她还要有管理方面的能力及文学天才和人际关糸中高超的技巧,使她可以保持家庭的繁荣昌盛。”这是一个局外人,站在旁观者角度远眺中国宋朝文化所获得的见解。

论小环境,李清照家学渊博,出生在一个有名望、有才学、文学气氛相当浓厚的高知家庭。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练习赋诗填词。

除此之外,社会大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具有深远影响。从时间轴上看, 在偃武修文的北宋,几乎所有执政者,不管“皇帝"这项本职工作做得如何(有几位可以说相当糟糕),无不对舞文弄墨具有浓厚兴趣,同时自带文艺才能。宋太宗极好读书,“开卷有益”这一典故就是因他而来;宋高宗精通诗词、音律,并且志在笔墨;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更是难得的艺术全才,他在书法领域自创瘦金体,风格独特,富有兰竹之韵,对后世喜爱书法的人产生了极大影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也算是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所以,当时整个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文化气息相当浓厚。

从地域角度看,济南所处的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积极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孔孟之道,从这里源远流长。凭借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此地文脉与底蕴相当深厚。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首先需要“材”作为基础,同时也少不了“我”的主观能动性。

或许我们可以说一一天时(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朝)、 地利(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一一齐鲁)、人和(父母遗传和自身努力),三因汇聚,使得“造化钟神秀”的泰山脚下走出了李清照这样一位独一无二、才情绝世的文学巨星,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

写得了诗词怼得了前辈

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明代戏曲评论家茅瑛有这样的点评: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称:婉约以易安为宗。

李清照在世七十余年,文学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五十多首词作,加上诗文,总共也不超过一百篇。仅仅跟同时代作品颇丰的苏轼、辛弃疾等人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她最终凭借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在宋词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还是在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篇篇精品的高质量。

李清照的宋词创作,大致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 擅于创造词语的新颖用法

说到李清照的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因为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创造词语的新颖用法,散落于李清照的词作之中,是她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为此获得了历代文人的赞誉。

南宋文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人沈际飞在《草堂诗馀正集》中说:“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清代词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注:秦观、黄庭坚)之下。

民国词曲学家任中敏评价《声声慢》为:此词乃北宋女词人中特异之作。

绿、肥、红、瘦,是四个非常普通常见的汉字,但是经过李清照如此搭配,细品之下,想象春日将近,经过一场风雨洗刷,海棠花差不多落尽,树叶纷纷展现出新一轮姿态,真是恰到好处,让人耳目一新。

李清照是一个充满灵秀文思的写作者,也是浪漫的自然主义者,她能把花草树木视作人、视作朋友,甚至视作心灵伴侣,以看人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有它们自己的品格与脾性,不同时节的同一种花木又有不同的形态与神色,于是有了“绿肥红瘦”"柳眼梅腮”“宠柳娇花”这些个性十足的词汇。

二、擅于化用前人作品,运用典故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在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父亲李格非的教导之下,熟读经史子集,且博闻强识,为她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文学基础。

具备深厚文学功底的好处就是,能在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地化用前人作品,或者借用典故摆事实、讲道理,以达到简明生动的效果。

化用前人诗词的例子,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屡见不鲜。虽然是化用前人作品,却在原来诗词的基础上,凭借她女性而具有的细腻心思和柔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再通过宋词简洁、唯美的句式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韵味。比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一句,化用了韩偓的“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化用了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化用了廖世美的“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时,她也会因为酷爱前人的某些诗句,直接拿来,放在自己的词作当中,比如两首《临江仙》的第一句,都是直接引用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在词作诗文中运用典故,可以使行文变得简洁凝练,同时又让内容变得厚实,富有底蕴。比如“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一-句中借用“仲宣怀远”这一典故,表达她漂泊异乡、思念故土的浓烈乡愁;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借用了“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则典故,形容自己与赵明诚情感上的疏远;又比如,“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这一句连续借用了“刘伶之肋”“石勒之拳""谈娘之善诉"“李赤之甘心”四则典故,充分表达她在第二段婚姻中遭受的种种苦痛,以及做出的反抗;在以打马游戏为题材的两篇散文中,李清照更是将各种典故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庖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 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一句运用了历史上一糸列因为专注而在某个领域达到精妙境界的故事,为“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这一论点做了扎实的铺垫。

三、用词柔美,音律和谐

当代文学家缪钺如此评价李清照的《如梦令》:虽无深意,而婉美灵秀之致,非用力者所能及。

"婉美灵秀 这个词,可以说是她大部分词作的风格,这也是她能够凭借婉约派词作成为一代词宗的关键所在。品读李清照的词作,你会发现其中没有任何峭拔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凭借再寻常不过的字词,描述出各种同样寻常却又微妙的心理。而这些微妙的心理,几乎每一个人都体验过,细细读来有一种“说不出哪里好,就是觉得恰到好处”的共鸣。比如她写少女怀春的心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乍看之下,不惊不奇的一个句子,然而只要对青春年少时悸动情感有所回忆,就一定懂得眼波才动的暗自欢喜,又怕被旁人发现的害羞。比如她写闺妇孤枕难眠的寂寞:“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接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文字的美,情爱的柔,似流水,似棉花,远离烟火,不染尘俗。

词在古代是用作演唱的文学作品,所以格外注重音律和谐,不仅有平仄之分,还要根据不同的词牌分出不同的五音六律。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在这一点上严格遵循宋词的创作规范。即便在不再演唱宋词的今天,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李清照不但自己写词,还评论其他词人的作品。她曾写下一篇关于宋词的议论文——《词论》。这篇关于词的论述,不仅在宋词领域属于第一篇糸统性阐述个人见解的文章,在整个中国文学评论史上也是第一篇女性写出的理论性文章。

在文中,她提出了宋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认为文人应该将词与诗文写作区分开来, 严格保持词独有的传统风格。李清照首先通过唐代歌唱者李八郎的轶事,点明词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接着在“别是一家”观点的基础上,对前人尤其是宋代文坛上卓有成就的李煜、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晏殊等十多位文人的词作做出简明的评价,对每个人的作品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李清照认为,李璟、李煜等南唐词人的词作,语句固然优美柔婉,但因为带有深切的亡国之哀,算不得上品;柳永的词虽然讲求音律,但是词句落入俗套,缺乏典雅之气;张先、宋祁等人的词作虽然偶有精妙之句,但是整体看来零散破碎.,故而成不了名家之作;对于苏轼、欧阳修、晏殊这些大文豪来说,作词易如反掌,但是他们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严格遵循词的规范来创作, 读来让人觉得像不加雕饰的诗,而且也没有一个和谐的音律;就连写文有西汉之风的曾巩、王安石,在李清照看来,他俩若是写词,定会贻笑大方,没法品读;即便写词一流的秦观、晏几道、贺铸、黄庭坚等人,也存在各自的不足:晏几道不善于铺叙,贺铸不够庄重,秦观虽然深情却不擅用典,黄庭坚虽然擅长用典,却依然存在各种小毛病, 到底是白璧微瑕。

这篇词论是李清照年轻时所写,对多位词人前辈逐一点评,后代文人对《词论》, 包括李清照这种论调,褒贬不一。古今不少文人认为她狂妄自大,心胸狭小,目中无人,藐视一切,不能容忍他人的不足之处。比如,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就认为,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几位重要词人的创作一概予以否定,表明其心胸的狭小与尖刻,不能容纳别人,不懂得欣赏别人,不能同情别人,这一点“恰足以反映自己的空虚”。

也有人觉得这正是李清照的难能可贵之处,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敢于否定别人不符合标准的地方。比如,著名词学家缪钺在《论李易安词》中写道:此非好为大言,以自矜重,盖易安孤秀奇芬,卓有见地,故掎摭利病,不假稍借,虽生诸人之后,不肯模拟任何一家。

不可否认,《词论》文风犀利,对于词作要求过于严苛,这固然与李清照的年轻气盛不无关系,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她真实、坦诚、敢说敢言、坚持真我的个性。她不会因为欧阳修、苏轼等人是文坛前辈,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大文豪,就不假思索地一味给予肯定和称颂。恰恰相反,她丝毫没有被任何一位文人的名望所束缚,而是客观评价,就词论词。

很多事之所以分对有错,源于各自遵守的规则。李清照严格遵守词的传统写作方式,尤其注重音律的和谐,而苏轼、欧阳修这些生性豪放的人,写起诗词来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总会不拘一格,有所创新,这在李清照看来,是没有将词与诗文严格区分开来。如此,词将不能称为词,这也是她觉得那些“学际天人”的文人们“句读不葺之诗"的缘由所在。

逢赌必赢“赌徒”才女

李清照除了诗词创作之外,还有一个爱好——玩打马游戏。对此,她痴迷到什么程度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天性喜欢赌博,只要是关于赌的游戏,她都会为之废寝忘食。所以,现代人喜欢给李清照贴上一个标签——赌徒。

因为经常玩娱,从中积累经验,悟出心得,还写下了《打马图经序》《打马赋》两篇短小精练、文采斐然的小品文。表面看,她讲的是打马游戏,其实是借助打马游戏分析当时的局势,包括用兵之道。

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 李清照已经南渡。因金人入侵,百姓无不东奔西逃,各地逃亡,她也随之逃至金华一位亲友家中。虽然是在逃亡,但是在颠沛中暂得安宁的夜,她再次玩起打马游戏,并且还为最爱的依经马游戏规则写下标注,又让子侄根据文字画了图。在李清照看来,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千百年以后的人们知道,命辞打马是从她李清照开始的。这也是她写下这类文章的一个目的。

世间万物,不管形态如何变化,始终有规律可循。正如李清照在《打马图序》的开头所写: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

在这里,她提出“慧”"专”两个概念。相对于聪明,人类更应该追求智慧。拥有智慧,一通则百通。这个世界上有各色诱惑,如果不能在一件事上专心致志,就无法达到精妙之境。鉴于此,李清照认为, 很多人学圣人之道浅尝辄止,学游戏之事又不得要领,而她自己一辈子逢赌必赢,区别就在于"慧"”"专”二字上。这个道理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明代文学家陶宗仪这样评论《打马图经序》:李易安因依经马,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精妍工丽。世罕其俦。不仅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同好。韵事奇人,两垂不朽矣。可以说,“韵事”“奇人”两个词,已经对李清照的一生做了高度概括。

李清照在《打马赋》中同样旁征博引,由打马游戏说开,层层阐述战场上的各种用兵之道,洋洋洒洒,大量用典。相比清新婉约的词作,李清照写作的这类文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密集庞杂地用典,娓娓道来地说理,不但可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品诗作词的李清照唯美、浪漫、婉约、不染尘俗,好似女神一般高高在上;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喜好饮酒、醉心赌博,又让李清照一下子变得很接地气。看似难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两种风格,在李清照身.上完美结合,是真实的矛盾,也是才女的魅力。

撩最暖的汉撕最渣的男

李清照的诗意爱情大概由一个梦开始。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已告其父。其父为解日:“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

这是元代文人伊世珍在其撰写的《琅擐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赵明诚到了适婚年纪,父亲赵挺之开始为他物色妻子。有一次,赵明诚白天在家睡觉,在梦中诵读一本书,醒来只记得其中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将这则梦讲给父亲赵挺之听,请教其中的寓意。赵父稍加思忖,笑着对儿子作这样一番解说:“言与司合,是一个‘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两个字,连起来看,不就是‘词女之夫吗?”

这则故事,读来多少有点文字游戏的意味,究竟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也有人认为,这是赵明诚为结心仪良缘、迎娶佳人耍出的一-个小心机。他在父亲面前自编自演,将心思委婉地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在赵明诚梦中被视为“词女的女子到底是谁家女子?

在文化气息甚浓的北宋,能够写诗作词的少女肯定不止李清照一人。但是,能够在士大夫阶层中有所名传,让谦谦君子日夜思慕的,非李清照莫属。

赵明诚生于高官之家,父亲是风头正盛的宰相,但他并没有因此像其他纨绔子弟那样不学无术,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沉迷于功名利禄。从某种角度看,赵明诚跟李清照属于一类人,喜爱诗文,情趣高雅,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尤其对金石字画的收藏、鉴赏具有浓厚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赵明诚十七八岁时,金石收藏方面的学问便使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小有名气。他和李清照一样年少成名,一个在金石字画领域享有盛名,一个在写诗作词方面远近闻名。想必,闺阁之中的李清照对“赵明诚这个名字也有所耳闻吧。

除了是年少成名的金石收藏家之外,赵明诚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太学生。

文治之下,科举制度成为选拔社会管理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北宋朝廷专门设立太学,从官员和百姓家中选拔优秀子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试通过之后,就可直接授予官职,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储备干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书,在古代是最为普遍的一条出路。

从各个角度看,赵明诚与李清照算得上门当户对。

有一年的元宵,李清照与弟弟一起去往相国寺游玩,那里正举办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一路香车宝马,流光溢彩,鱼龙共舞。前来灯会游玩的女子呼朋引伴,笑语盈盈,一个个“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真是人面与花灯交相辉映。就是在这里,李清照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一一赵明诚。在她看来,他谈吐风雅,举止谦和;在他眼里,让他朝思暮想的女子巧笑嫣然,气质出众。也许,就在那一刻,郎君一见钟情,佳人一见倾心,两人心心相印,一眼万年。回去后,赵明诚假借"词女之夫”的梦,向父亲大人表明心意。

然而李格非属于保守派,赵挺之属于改革派,两人政见立场对立,意见不合。在双方矛盾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就算再情投意合,再门当户对,也难以走到一处。但是,冥冥之中,机缘似乎也要成全这对年轻人。

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 宋神宗病逝,新法立刻被高太后废除,旧法得以恢复。没过多久,高太后去世,开始亲政的宋哲宗罢免数位旧法大臣,再次起用新法派人物,继续推行新法。可惜的是,宋哲宗因病早逝,未能实现其父夙愿。及至宋徽宗即位,新旧两派经过之前数次反反复复的斗争,矛盾愈演愈烈。在各方压力下,原本偏向新法的宋徽宗为了调和朝廷两派大臣之间的矛盾,开始尝试以公正、持中的态度缓和局势,同时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此情况下,新旧两派的矛盾暂且得以缓解,这在无意之间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消除了现实阻碍。

建中靖国元年( 公元1101年), 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一年,她芳华十八,他冠年廿一。

新婚宴尔,浓情蜜意,你侬我侬,恩爱缠绵。

关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新婚生活,李清照写了好几首词作为记录。若说之前的相恋是既酸又甜,如今就是酸味褪尽,满是甜蜜。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还有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这一首词,元人伊世珍在《琅擐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日“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易安之作也。

说的是某一年重阳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名为《醉花阴》,寄给在外远游的赵明诚。赵明诚收到词作,诵读之后赞叹不已,自愧不如。他明知自己才华不敌妻子,却因为好胜心作祟,很想另作一首胜过对方。为此谢绝访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在好一番冥思苦想之下,一连写出五十阕。他将李清照寄来的那首夹在其中,然后一并给友人陆德夫赏阅。陆德夫品赏再三之后告诉他,其中有三句绝佳。赵明诚追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结尾三句。

在李清照24岁时,赵明诚仕途失意被迫前往青州。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青州十年,正是他和李清照集中精力致力于金石古籍研究、校勘并整理金石字画、建书库、编书册、录写成书的十年。屏居青州,原本是惩罚,最终却成为一种成全。赵明诚最终成了宋朝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家,并撰写《金石录》一-书一一这是他在金石字画收藏和鉴赏方面毕生心血的凝聚之作。

从内容上看,上至夏、商、周三代,下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刻录在各种青铜器具上的文字,还有记录在各种石碑上的关于著名人士和山林隐士的种种事迹,总共整理了两千卷,并且校正谬误、筛选品评,留下的内容都符合古之圣人的道德标准,并且可以帮助史官修订失误,内容可谓丰富。

除了书籍内容,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还交代了这本书的成因;更是围绕金石文物和此书撰写,记述了两人的婚后生活,以及在金石字画事业上的共同努力。

屏居青州的那段岁月,李清照和赵明诚过的是“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的日子。夫妻俩勤俭持家,衣食无忧。赵明诚先后做了两个州郡的地方官,他几乎将全部俸禄用来收集金石文物、做古籍的校勘与刻写,简直如痴如醉,乐在其中。每每获得一本古籍,他俩就一起校对、整理,然后写上书名。假若获得书画或者彝、鼎等古玩,更是欣赏良久,往往要等到一支蜡烛烧完才去睡觉。同样是灯火烛光下,当年是“醒时空对烛花红”的一个人的孤寂,如今已是一起勘书赏画的两个人的欢欣。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暮色四合,在归来堂吃完晚饭后,在火炉上烹上茶,夫妻俩便开始玩这样一个游戏:指着成堆的书卷,随意说出一个典故,看谁能够先准确说出这个典故出自哪一本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以输赢决定喝茶先后。李清照博闻强识,加上她从小熟读经史子集,对很多典故了然于心,所以,她经常最先指出。因为猜中而高兴,李清照在“得意忘形"之下不小心将茶水倾倒在衣襟上。于是,两人又发出一阵狂笑。这么一个细节,表露了李清照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也生动刻画出夫妻二人融洽甜美的生活。在旁人看来,这也许只是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情景,却被李清照铭记了一生,在后来独自漂泊的岁月中- -遍遍浮上脑海心头,也感动了品读这段故事的后人。

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在为妻子卢氏所写的悼亡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也许在当时,对于李清照与赵明诚而言,这样的时光不过稀松平常,因为每天都如此。若干年后,曾经赌书泼茶的那个人已经与自己阴阳相隔。回想那些平常日子,却无法重现,因而变得弥足珍贵。很多东西,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然而离别,是每一段感情、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经历。很快,他们便面临生离死别。

书报来传,赵明诚在途中身患疟疾,生命垂危。听到这一消息,李清照感觉五雷轰顶,忧惧异常。因为她清楚丈夫的脾气,遇事性急,解决问题只求立竿见影而忽略后果。如果他当时发高烧,按照急性子的脾气,极有可能根据自认为的常识服用凉性药以求降温,却不清楚,这样的做法只会让病情更加严重。想到这里,李清照日夜兼程赶到丈夫身边。以为未必如所料的事最终如了她所料--赵明诚果然服用了柴胡、黄芩等凉性药,并且,已经危在旦夕。

那一年,赵明诚四十九岁,李清照四十六岁,二人已经相依相伴、甘苦与共地走过二十八个春夏秋冬。

在赵明诚去世后的一段时间,李清照的写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在那段时期,她所写词作总逃脱不了悲伤沉郁的格调。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浪淘沙》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悼亡诗。清朝著名词人陈廷焯评价此词:凄艳不忍卒读。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现世不再安稳,岁月不再静好。宋高宗是一个安于享乐、苟且偷生的皇帝,他一再依靠金银财物向金人换取一时的和平。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眼看求和政策不再管用,便开始一路南逃,并未进行抵御。

茕然一人的李清照孤苦无依,她既要不断逃离战乱,保住自己的性命,又要想方设法保住自己和赵明诚耗费一生心血和财力收集、珍藏下来的金石文物。

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路程的艰辛和无助,可想而知。故土沦丧,爱侣病逝,视为生命的各种文物在逃亡路途中一再丢失....这种种不幸,差不多同时降临。即便内心再强大,也难以承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人到中年,遭受丧夫之痛,加_上颠沛之苦,身体和精神受到双重打击,李清照大病一场,病到仅存喘息的地步。幸运的是,她最终熬过了这一劫,继而“病起萧萧两鬓华”。很多人会在经历巨大的悲痛后一夜白头;老去,也在顷刻之间。

乱世流年,人心叵测。在一路追赶的途中,发生了两件预想不到的事。或许,这些遭遇也让她深刻意识到,自己一个人很难保护好自己,更没有能力保全那些文物。因此,她才会在赵明诚去世三年之后,考虑再找一个人重新组建家庭。所以,当张汝舟乘人之危,上门求亲时,她才会答应下来。

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遇人不淑,两人在一起根本就是水火不容。张汝舟之所以在李清照病重之际上门求亲,好话说尽,并非真正倾慕她的才华,也不是真心实意想要照顾她今后的生活。很快,因为对方无法从李清照这里谋夺他想要的东西,便暴露出狰狞面目,对李清照拳打脚踢。为此,李清照想尽一切办法要与对方解除婚姻关糸,而且是闪离——这段婚姻前前后后只维持了一百多天。关于这段婚姻,李清照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及:“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她实在没有想到,人到中年,竟然因为一时糊涂,受人蒙骗,跟一个品质低劣的市侩之徒搅到一处,破坏了自己一世清名。从中,李清照耿直的个性可见一斑。

如何才能与张汝舟脱离关糸、划清界限呢?在古代,夫妻要结束一段婚姻,只能是丈夫休妻。张汝舟的计谋没有得逞,大概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走”李清照。

怎么办呢?李清照想到了两个字:离婚!

古代的丈夫既可以依据相关律法休掉妻子,也可能因为受到相关条件制约而无法休妻。而由妻子主动提出离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女性根本无权单方面提出离婚。即便提出,还是得由男方写休书。也就是说,哪怕李清照遭到拳打脚踢、身心受辱,不想维持这段婚姻,只要张汝舟不同意,她就根本无法从这噩梦般的境遇中脱身。

然而在这世上,只要意志足够坚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为了能够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不惜一切,动用一切办法。最终,她做出了一个比离婚更加惊世骇俗的举动一-告发自己的丈夫张汝舟!在宋代科举考试中有一项规定,读书人考到一定次数并且取得一定资格之后就能获得官职,这给投机者提供了一个可钻的空子。张汝舟为了谋取官职,曾谎报考试次数。于是,李清照告发他“妄增举数入官”。

本来,这只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夫妻情感问题,经李清照一告发,上升到了社会问题层面,到后来还惊动了朝廷。宋高宗已经知晓,便派廷尉对张汝舟进行审判。李清照也因此受到牵连,戴着手铐和脚镣与自己的丈夫对簿公堂。她说她未尝不清楚这么做之后自己所要遭受的羞辱,好似贾谊无奈与绛侯周勃和灌婴为伍,而她只想与张汝舟一刀两断,撇清关系。

按照宋代相关法律《刑统》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如果丈夫因罪判刑,妻子也将被连带坐两年牢。也就是说,张汝舟如果被流放至偏远外地,李清照就可以解除婚约,重获自由,付出的代价是坐两年牢。熟读经史子集的李清照对这一点想必有所了解,即便如此,她仍毅然决然地将丈夫告上了法庭。

李清照原本已经做好了坐两年牢换取自由的准备,结果事情没有她预想的那么糟糕。在亲友的协助之下,她在牢狱里仅待了九天。她终于从牢狱中走出来,重获身心自由。回首刚刚过去的牢狱之灾,还有与张汝舟维持了仅仅一百多天的婚姻,就像做了一场难以醒来的噩梦。虽像梦,却有切肤之痛。

牢狱之灾虽然免去了,但是等着她的,必将是铺天盖地的指责、讥讽、嘲笑、诽谤。李清照深知这一点,不论从道德操守还是理智上来说,这件事定然会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她觉得纵使南山竹林那么多竹子,都无法写尽人们对这件事的流言蜚语。更有甚者,还会添油加醋,以讹传讹。对于这点,她应该有心理准备。

事实就如李清照预料的那样,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当时“败德败名”,一时成为“万世之讥”。再嫁、离婚、告发自己的丈夫,一连串的事情给李清照的声誉带来的恶劣影响,可以从历史上数位文人的评论中可见一斑:

北宋地理学家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载: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南宋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载: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南宋文学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写道:(李清照)晚岁颇失节。

明朝文人叶文庄更有这样的评价: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

还是北宋地理学家朱或对她人生的评价算得上客观中肯 :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

上天赐予她深厚的文学才华,却没有在缘分机遇上给予她更多眷顾。

赵明诚去世,国破家亦亡,她独自踏上颠沛流离的人生路,在病得牛蚁不分、灰钉已具、身几欲死、黽晚难言的情况;下才“强以同归”。乱世之中,一个孤身女子希冀有人与自己相依相伴,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依靠,与自己一起看护好文物,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可偏偏有人把李清照的再嫁视为对赵明诚的背叛。李清照从未背叛赵明诚,她在赵明诚去世三年后选择再嫁,恰恰可以表明她对赵明诚的情真意切。

当她发现张汝舟之前的甜言蜜语不过是带着目的的巧言令色,婚后生活与期盼中的相去甚远,这个男人不仅在生活情趣、艺术品位上无法与自己合拍,其人格品德也有问题时,她不将就、不苟且、不忍气吞声。这是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应当是古今女子该有的态度。斯人已逝,她不再奢望能再次遇到像赵明诚那样的良人,也不再期待遇.上一个可以给予她关爱的伴侣。

胡适对李清照做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女子在文学史上占最高地位的自然要算李易安,易安何以能占这样高的地位呢?因为她肯说老实话,敢写她的生活。

坦诚,应该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义。不仅要向读者保持坦诚,更要对自己的内心坦诚,不加丝毫顾忌和粉饰。在写作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然而,这一点恰恰比各种技巧来得重要,来得更吸引读者,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

李清照写男女恋爱时娇羞又渴望的心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眼波才动被人猜”;当父亲受党争牵连,她向公公赵挺之求救而遭拒绝时,又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话语;在给綦崇礼的信件中,更是将自己第二段婚姻的前因后果毫无隐瞒地记叙其中;对生活的哀怨、愤懑、闲愁等消极情绪,她更是不加避讳地书写下来....

纯真、可爱、烂漫、娇羞、情趣、刚烈、执着、正直、亲近自然、敢言敢做、爱憎分明、追求纯净,这些都是李清照通过诗词呈现出来的个性。它们让文字背后的她立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灵感素材来自某自媒体“穿越辅导班”和《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