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诗经《无衣》:他哭了七天七夜,救了一个国家,被李白千古歌颂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19 阅读数:人阅读

 

随着《大秦赋》的热播,战国末期群雄逐鹿,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让我们越来越有兴趣。其中,秦昭襄王大丧,所有宗室大臣们一起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送别君王的场景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那么,诗经里的这首《无衣》到底是谁而作?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呢。诗经女孩带你一起来看。

《大秦赋》片段

一、《无衣》写作背景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份,汉水两侧,乌云蔽日,寒风凌冽,两军对峙良久。

一侧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的吴军。一侧是瑟瑟发抖,疲于应战,已经三战三败的楚军。

这基本上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楚军不出所料又败了,吴军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带着妹妹乘船西逃,只是把老母亲秦哀公之女孟嬴留在了郢都

电视剧人物伍子胥

伍子胥这个高兴啊!大喊苍天有眼啊,二十年大仇终于得报!(这世仇从伍子胥的老爹说起,那时候他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位高权重。但是因为受到了佞臣费无忌的陷害,伍奢被楚平王关了起来,还声称“只要伍奢的儿子们过来认罪,我就可以饶了伍奢不死。”面对这样的骗局,伍奢的大儿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和自己的父亲一起死,小儿子伍子胥逃到吴国,还留下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传说。)

伍子胥入城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把楚平王的墓给掘了,拿着鞭子,愤怒地抽在楚平王的尸体上!而且这世仇鞭尸还不算,吴国的军队进城后,就像鬼子进村一样,烧杀掠抢什么都干。

吴王阖闾更是绝,居然跑到楚王的后宫内,按史书记载是“尽妻后宫,莫不战栗”。楚国的女人美啊,君臣们贪恋楚国财富与女色,数月不归。后来吴王阖闾后来也玩够了,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楚昭王的母亲孟嬴,于是就让手下人的去叫孟嬴,孟嬴紧闭大门,拿剑自卫,最终吴王阖闾没有得逞。

电视剧人物申包胥

楚国一位大臣申包胥看不下去了,这是要亡国的节奏啊,于是他赶紧跑到秦国求救。他马不停蹄的奔走终于见到了秦哀公。他跪在地上,向秦哀公求情:“吴国现在如同野猪、长蛇一样恶毒,到处侵蚀中原王国的土地,而我们已经受到了攻击,国家已经守不住了,国君也流亡在外。吴国贪心不止,很快就会继续攻击秦国,为了您和国家的利益,请您现在出兵,帮楚国恢复土地,这样我们就会世世代代感恩戴德,侍奉秦国。

秦哀公没当回事啊,说了一声知道了,让他回驿站休息。国破家亡之际,辛辛苦苦赶到秦国的申包胥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啊,他更着急了:“我们的国家将要灭亡,国君也在荒野草林之中,没有安身之地,身为臣子,我怎么敢去客馆休息呢?”想到国家的苦难,申包胥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对着宫廷的墙壁放声大哭,声音凄惨无比,宫中所有人都听到了,为此而摇头皱眉,一方面是可怜他,另一方面,谁听到别人哭还能高兴的起来?

申包胥这一哭,就再也停不下来了,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就这样,申包胥没心思吃饭喝水,就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滴水未沾,滴食未尽,眼睛都哭出血来了!按说这样的哭法早就哭死了,可他还留了一口气在!

秦哀公这时候也不知道是被申包胥感动了,还是被申包胥近乎死缠烂打的哀求弄烦了,秦哀公最终决定出兵——毕竟自己的女儿还在楚国,打断胳膊还连着筋,何况楚国灭亡,吴国崛起虎视眈眈看着秦国更不是什么好事儿。

所以秦哀公给他了一个答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就是《无衣》这首诗的背景。《左传》有详细记载: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二、《无衣》解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háng)!

——《诗经·秦风·无衣》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哈。这首诗第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说的是穿同一件战袍有同样的仇恨。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陈继揆《读风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

第二章“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说的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里面的衣服。后面将士也同样回应。“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第三章是上面两章意思的延续,“岂曰”开首,横扫一切庸碌怯懦之气;“同袍”“同泽”“同赏”之语,则畅扬军中手足之情。以此相激,如何不士气超拔,情志迷狂,舍生忘死!

这首战歌一出,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它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站前动员令,大振军心。秦国派兵驰援,最终打败了吴国,楚国得以收复郢都并复国。

李白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里《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里,写了这一千古感人故事:“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说的就是《无衣》发生的背景故事,“楚邦曾经有壮士伍子胥,依靠吴王终于报了家仇。申包胥在秦庭大哭七日七夜,眼睛都哭出鲜血,终于获得秦国的支持,回来救楚。”可见,申包胥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一个国家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

三、《无衣》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同仇敌忾的团队合作精神

战事来临,士兵被紧急征召,士兵来不及准备好自己出征所需要的衣物的情况下,宁可和战友同穿一件衣服也要响应号召毅然出征,上阵杀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奔赴战场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就像今年疫情期间,很多的医生护士志愿者,临时被征召,大年三十来不及吃一口热乎的饺子,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没有防护服,他们就自己造;没带衣服,他们就共用一份。正是这种为国为民,互为袍泽的精神,时时刻刻感动着你我。

2、慷慨激昂、奋发向上、坚定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

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无衣》这首诗,毫无疑问是一首激励士气的军歌,战歌,表达了所望披靡,无所不胜的精神气概。无论是两千年前地处荒野的秦国,还是如今繁华盛世的中国,我们经受了不少的磨难,但是什么困难都不能将我们吓倒。如果一旦有战事来临,或者有灾难来临,那就是只有这九个字: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3、民族凝聚、炎黄子孙、泱泱大国的华夏同源精神

日本捐赠中国的物资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还记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急缺新冠肺炎疫情的药品和防护服,各企业家和政府积极行动,在国外筹措。日本用来捐赠给我国的药品上,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让我们国人备受感动。是啊,都是华夏同源,这是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下的温暖佳话。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人在奋斗过程中形成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国精神的核心本质,我们对内对外都是这样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敌人来犯,我必诛之。”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这种互助友爱,团结奋进,民族凝聚,华夏同源的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永远凝聚着我们团结奋进的民族魂,照耀着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指引着我们创造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